厚重的文化之城——商丘

 

公元1016年的一天,年轻的范仲淹告别了笼罩在淡淡晨曦中的应天府城,回望巍峨苍茫的应天书院,眼睛里是薄薄的一...



公元1016年的一天,年轻的范仲淹告别了笼罩在淡淡晨曦中的应天府城,回望巍峨苍茫的应天书院,眼睛里是薄薄的一层泪光。像五年来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样,这个时候,他也许应该伴着风吹竹林的声音朗朗地读书了,城市的喧嚣经过这一池春水的过滤,远隔在红墙碧瓦的书院之外,消弭于安然平和的心境之中。而这天,弱冠负笈的身躯显得有些寥落和单薄,但掩饰不住深藏于眼底的自信与从容。他对着城门的方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虽然不舍,终于还是迈开了坚实的脚步,施施然地走出了古城,留下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背影,让人们在千年的岁月中一再追寻:究竟是怎样的一方水土,成就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呢?



成就他的,就是这座意蕴深厚的城市,就是这座宠辱不惊、安静祥和的古城。

名字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回归。但就这座城市来说,她的名字太多,历史的沿革似乎也太乱了些,但都不影响她传承千年的精髓。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两皇——黄帝和炎帝,两帝——颛顼和帝喾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帝喾封他的儿子阏伯于商,阏伯就是商族的始祖,他们居住的这座土丘就被称为商丘。到了商汤、周宋、汉梁,以至元、明、清时期,商丘或为国都,或为郡治,或为州府,名字也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商丘、睢阳、宋国、砀郡、梁国、梁郡、宋州、应天府、南京,然后又是归德州、归德府,建国后又改为商丘。历史在转了几千年的一个弯后,终于还是让她回归了本真:商丘。



不敢说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或是转折,但那条传承文明的大道上,的确有她碾压过的深深辄印。也难怪,商丘北倚黄河、西望嵩岳,南临淮水,东接泰山,山水之间有这么一块浩浩渺渺、沃野千里的开阔平原,任谁看了都会心动的,所以商丘历史上才有了“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所”的美誉。这一“争”一“集”之间,自可驻足于此谈笑天下,纵横九州通衢八方,至于丰衣足食、轻车暖裘更是再容易不过,所以几千年间,这方土地凝聚了太多的繁华与沧桑。



古城在水一方

荡一叶扁舟犁开水面上古老城门的倒影,水波荡漾间恍如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要想细说商丘的家底,恐怕还是得从这个贯穿着古城历史的“商”字说起。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诗经商颂玄鸟》)

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吟唱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的黄河之滨,中原的天空是那样的蔚蓝,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帝喾的第二个妃子简狄正在玄丘水中快乐地洗浴。一只黑色的燕子唱着歌儿从空中飞过,将一枚鸟蛋遗失在了她的身边。简狄吞服下这枚鸟卵,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就是商之始祖阏伯。从此,玄鸟成了商部族崇拜的图腾,而这座立于古城西南的古老的高台,就成了这段传说最好的注释。

以神话传说来叙述本民族起源的,乃是一种寻常的现象,但商部落接下来的发展就不同寻常了。阏伯的六世孙王亥“立皂牢,服马牛”,后来又发明了牛车,把本部落剩余的物品拉到别的部落进行以物易物。因为他们是商部落的人,所以被人们称为“商人”,他们拉来的物品被称为“商品”,中国最古老的商业贸易就此发端。2004年,中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以翔实的考古研究充分论证:商人、商业源于商丘,而王亥就是中国最早的商人,被称为商人的始祖。再加上后来商朝在这片土地创造出的盛世辉煌,所以商丘既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人商业的发源地,又是商朝开国帝王商汤灭夏后最早的建都地,因此,商丘才有了“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当之无愧的独特称谓。

阏伯的十三世孙商汤,更是将商族的辉煌推向了极致。商汤在宰相伊尹的扶持下,在这片土地上厉兵秣马、励精图治,十一战而无敌于天下。商汤灭夏后,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商朝,就将自己最早的国都建在了南亳,也就是现在商丘虞城谷熟集以南的地方。后来都城虽然几经迁徙,将商朝最粲然的一页留在了安阳的殷墟,但商丘这片土地无疑承载了商朝更多创业的神话。



天下兴亡是历史的必然,盛衰荣辱是人为的牵绊。商朝灭亡之后,西周天子将殷商的遗民封回了商族的发源地,这里又成了宋国的都城。那位在历史上臭名昭著、断送了成汤600年基业的纣王,却有一位悲悯天下、勤政爱民的胞兄,他就是“殷之三仁”之一的微子启。微子启被封为宋国的第一任国君,后来被尊为“宋国始祖”。接下来是几百年纷纷扰扰的春秋争霸、战国称雄,宋国也曾雄踞霸主的地位,都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终究没有逃脱温文尔雅、大国自居心态的羁绊,没有再成大的气候,最终淹没于秦国一统天下的滚滚红尘之中。



秦朝时,商丘被设为睢阳郡,安稳了一段时间。到了秦末,仿佛再也压抑不住与生俱来的王气,商丘又迸发出了粲然的光彩。古城以东的芒砀群山,不仅收留了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灵魂,而且也成就了汉高祖刘邦的大汉基业。刘邦在芒砀山下斩蛇起义,诛秦灭项,横扫千里,一统天下。芒砀山下的一通石碑上,至今还幻化出汉高祖刘邦金甲仗剑、淡定从容的身影,被人们称为“千古奇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众多的专家学者将商丘的芒砀山称为“汉兴之地”,的确是有据可查的。



汉代时,让商丘不同凡响的另一个人是刘武。刘武是刘邦的孙子,被封于梁国,都城就在睢阳。刘武凭借着七国之乱为朝廷立下的赫赫战功,成了大汉帝国一个特殊的人物。《汉书》上说:刘武“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之地,赏赐不可胜道,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就是这个深得窦太后喜爱,可以与皇帝同车、同饮、同游猎的梁孝王,以雄厚的实力为商丘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仿佛为了显示自己特殊的地位,他在睢阳大治宫室,建起了三百里梁园,园中亭台楼阁、离宫别馆、花鸟虫鱼、珍禽异兽,天下奇珍应有尽有,其规模和设施可以和皇家园林相媲美。偏偏梁孝王又是一个风雅的人,他网罗了一群文人墨客,当时颇具盛名的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都汇集在他的门下,整日填词作赋,把酒言欢,把睢阳城装点得辞藻华丽、文风鹊起。

这股华美耀眼的梁园文风也刮到了几百年之后的盛唐,吸引了王昌龄、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诗赋大家游历梁园,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大诗人李白更是对商丘情有独钟,他在商丘娶了一位宗氏夫人,十年间多次驻足在这个地方。“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经历,多少抚平了他仕途的失意,也为商丘传承的文脉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彩篇章。



汉梁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兴,除了安史之乱时唐朝名将张巡在这里打了一场惨烈的睢阳保卫战,古城再没有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对城市来说,有时候没有故事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入得了史籍的,少不了兴衰交替的血腥和杀戮,倒不如隐忍地存活着,城市中的人们还可以有一份安然的逍遥。但安史之乱的战火烧掉了这份逍遥。公元757年,叛军兵临睢阳城下,张巡以6800名将士誓死抵抗13万叛军,在弹尽粮绝的时候,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爱妾为士兵充饥,但最终城破,叛军屠城三日,张巡被俘不屈,骂贼而死。然而张巡在睢阳十个月的坚守,为朝廷收复失地赢得了战机,也保住了江南的富庶与繁荣。但是付出的是古城十室九空的代价。于是重创下的商丘很是沉寂了一阵子。



明清时代的归德府城就更加让人敬重了,她有着太多太多或凝重或温暖的故事,即使讲上个三天三夜怕也难免挂一漏万。就连现存的古城也是明正德六年建的,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这些古老的城门,巍峨的城墙,还有古城内棋盘式的街道,精致古朴的四合院也大多保留了明代的建筑和格局。如果从空中俯瞰,这被一汪湖水环绕的古城是个“外圆内方”的阵势,极像一枚古老的铜钱。冥冥中这是否是昭示古城商业文明创始地位的一种历史的巧合呢?





远者若近,古者若今。在时间的长河里,古城已经称为一种永恒的存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历史遗存,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提供着古城变迁的重要信息。它们就像一张张耀眼的历史名片,拓展着我们的视野,引领着我们在过往的岁月里渐次追寻……



浅探播音创作中的情感运动规律

   ——《厚重的文化之城——商丘》创作谈

播音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它的任务是把文字稿件转化成目的明确的有声语言。那么,播音员如何进行这个转化工作呢?怎样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再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形之于声而及于听众的呢?在这里仅结合我的播音作品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广义备稿与狭义备稿完美结合实践情感体验

认真备稿,是提高播音质量的重要环节。每一篇稿件的准备过程,也是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的具体化过程。在我拿到这篇文稿的时候,就已经了解这是一篇值得用心去品读的佳作,文章作者是我们电视台很有才气的女同事任飞。细读作品果然不凡,文章一开篇“公元1016年的一天,年轻的范仲淹告别了笼罩在淡淡晨曦中的应天府城,……留下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背影”便深深吸引了我,立刻引领着我走入一个神秘的世界里,我浑然忘却了播音准备稿件的六个步骤,完全沉醉在任飞为我营造的时空氛围流连其间而忘返于现实。

细想来这何尝不是准备稿件的又一种有效方法。固然准备稿件的六个步骤(划分层次、提炼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把握基调)是我们播音教学中必须首先学会的基本备稿方法,但我们不必每每都拘泥于这六个步骤。我们在播音工作中所谓的“准备稿件”有“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之分。“狭义备稿”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备稿六步;“广义备稿”就是指在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积累创作经验,打好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只有从各个层面提高我们的素养,锤炼我们的技艺,这样面对任何稿件才能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的处理创作过程。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业务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准备稿件的基本步骤,从而达到“功夫在诗外”的境界。

当然,即便是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也不敢立即就坐于话筒前,还要静下心来细细揣摩稿件,久久回味,消化于心胸。毕竟有稿播音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把文字变成声音,播音员不应是发声机器,它需要把没有生命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声音形式传播给大众。怎样才能迅速抓住听众的耳朵,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便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

二、情景再现使情感向纵深发展

广播的局限性在于只有声音这一种形式做线性传播,它不能辅以画面来冲击受众做补充。只凭一丝声音,却要展现无限时空。例如文中写到:

“古城在水一方

荡一叶扁舟犁开水面上古老城门的倒影,水波荡漾间恍如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这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古朴唯美的古城画面,接下来就需要我张开想象的翅膀,穿越遥远的时空,带着我的听众一起徜徉在这幅古画里……这便是播音创作中的形象感受。通过形象感受感动自己,然后形之于声感染受众。诚然加强声音语言的感染力就必须情更深意更切,自己未感动而要感动他人是不可能的。在对稿件深刻把握同时对其情其景产生内心视像,播音的想象不同于一般的被动想象,这种想象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属于有意想象。所以这种想象既要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又要用创作者自己的丰富生活积累来补充。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至乎。”这就十分生动地说明了艺术思维充满着洒脱自如,纵横驰骋的想象。播音时的想象活动总是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所以我们又把它叫作“情景再现”。情景再现贯穿于播音的全过程,再通过通感、移情、渲染等手法,能给受众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自己仿佛画中游,才能引领听众在画中游。在播音创作中同时还要运用声音的弹性,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一改开头那略感沧桑的声音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塑造甜美温婉的语气叩响听众的心扉。这样可以避免听众出现听觉的疲惫感。作为播音主体的我气随情发,声随情动,伴着悠悠扬扬的古筝乐曲和我的听众一起游弋于古文化的河流里……

三、挖掘内在语丰满创作情感

“在远古的黄河之滨,……简狄吞服下这枚鸟卵,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从此,玄鸟成了商部族崇拜的图腾。”

这段文字是作者精心布置的一个神话传说,播音创作中怎样处理这在《诗经》中吟唱着的美丽故事呢?在外部技巧方面我采取了贴近话筒,用小而实的声音,以收为主;咬字,幅度适中;出字,灵活、集中,不弹跳吐字,唇舌滑动多取小动程。吐字发声不夸张,作有控制的自如状态。内部技巧上,我运用丰富的内在语来弥补作者稿件的言简意赅,纸短情长。所谓内在语,就是用言语不便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舞台上演员要支配自己的形体动作,言语动作时,也要用内在语,也就是“潜台词”或“潜语言”。

前苏联戏剧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只有当人们藉自己的体验从内部赋予所要表现的作品的潜台词以生命的时候,在这部作品里,同时也在演员心里,才显露出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创作的意义就在潜台词上。”播音与朗诵和演剧当然是不相同的,但作为有声语言的共性,都要揭示出语言的精神实质和逻辑链条,使有声语言富有创作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播音的内在语言有更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运用内在语,正是在有尽之言中赋予无尽之意。上文结束,不管漾开缓收,还是戛然而止,都会给人以“语已尽,而情尚存”的印象。使作品听起来如潺潺流水吟唱着这古老的歌谣,再配以古典的音乐与之交相辉映,共同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悠长。

四、获得具体对象感激发播讲愿望

不管怎样融入稿件,最终总要出来面对受众,播音创作中无论如何不能忘记自己传播的对象。

播音除了需要对传播环境进行合理的设想外,对交流对象的设想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设想的“对象”实际上也是通过心理活动被虚拟出来的,所以被我们称作“对象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目中无人”的情况下,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因此,我们在备稿时,在播音中,都应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我们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并且随着我们播音内容的发展,随着播音员思想感情的运动,产生着思想感情的共鸣。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他们的喜悦、愤怒,悲痛、欢乐……等各种反映。而这些反应,又引起了我们更强烈的播讲愿望,激发着我们更饱满的感情,于是对象感更强了。在我们的感觉上,似乎和受众之间已经建立了无形的“默契”,甚至感觉到思想感情似乎有所“交流”。从而增强播音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和对受众的感染力。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是从备稿到播音使播音员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三种重要方法。正如张颂教授在《播音创作基础》中所说:“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在播讲目的的统帅下,有的放矢地积聚着,酝酿着,由点到线,由面到立体,犹如地下的岩浆,滚动着,翻卷着,奔流着,准备一旦形之于声便要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地壳却在沉着地包容着,控制着,估量着,品评着,不使这热流冷却,也不使这热流紊乱。——这才是正确的运动状态。”张颂教授还把这一过程比作十月怀胎,他说“当这个过程结束时,一个播音艺术的婴儿就要出世了。”

五、感情和技巧的统一作用实现作品整体美

这篇文章作者是这样结尾的:

“远者若近,古者若今。……一张张耀眼的历史名片,拓展着我们的视野,引领着我们在过往的岁月里渐次追寻……”

我们能感觉到作者此时意味悠长,时间的长河依然引领着我们在追寻、探索,言已尽而情未了。为了满足听众感情诉求和审美认同。在技巧运用方面,恰当地辅以停顿、连接等语势,来表达感情的运动状态。这也是有声语言显示语义,抒发情感的有效方法。技巧既可以表达出“只能意会”的微妙感受,又可弥补“力不从心”的体验缺憾。感情和技巧的统一,是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所坚持的核心问题。保证创作的整体性、完整性,也是艺术创作规律本身所要求的。的确在每篇稿件的播音创作中,不但需要我们作好每个细节的处理,更需要对整篇稿件的整体把握。作为播音创作主体,既然是对文字稿件的一种再创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单要对作者负责更要对听众负责,撇开成品稿件理清创作思绪,历数商古文化的点点滴滴,结合于栏目宗旨了然于胸,直抒胸臆,这时“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自然而然的达到话筒前的最佳状态。著名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最早从整体性的角度提出,艺术作品必须“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而播音的整体再创作过程也是思想感情不断运动的过程,思想运动状态,是播音创作的灵魂。只有它,才能给有声语言以生命的活力。”

总之,播音创作主体必须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播出目的、把握播音基调、恰当使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才可以让作品以整体的美呈献给听众。


    关注 花乡路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