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孤独,究竟有没有解药

 

翻遍电话簿,却找不到人可以倾诉。渴望与人亲密,但好像与每个人都有距离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没有人能够理解...





  1. 翻遍电话簿,却找不到人可以倾诉。
  2. 渴望与人亲密,但好像与每个人都有距离感。
  3. 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
  4. 过度保护,常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缩成一小团。
  5. 网络社交居多,现实人际交往大量减少。
  6. 在朋友圈及微博刻意营造精彩。
  7. 心里很难过,却套上一个活泼开朗的外壳。

以上的情景是如今社交孤独中最常见的现象,如今世界上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经历着孤独的疼痛感。孤独有时会被我们短暂封杀,但它始终蠢蠢欲动。

当代不论哪个年龄层次的人,独处的时间比二十多年前的人大大增加了,如今我们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跟别人相处的时间自然越来越短,孤独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孤独是想分享却没有机会


夜晚一个人静静承受,白天又带着心事去工作,没有归属,没有安全感。

你急于融入人群,因此又一次变成了随波逐流的群居者。不论幸是不幸,你的挣扎,无人能见,无人能懂。

——《超脱》

孤独,有两种,一种是没人陪伴,一种是感受不能流动。克里希那穆提说,感受,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的那一刹那的产物。因此,感受不能在关系中表达,那份能量不能在关系中自然流动,而只能在自己身上憋住,这也是一种孤独。

当我要去掩饰孤独,我要在别人面前假装轻松,所以我会觉得有压力;当别人的陪伴并不能给我抚慰时,我就会感觉焦虑;如果渐渐地找不到自我存在感,那独处会比在群体里要有安全感。

克莱尔这样描述她的长期个人生活:“当我把自己封闭起来时,有人打电话来,我会说我正打算出去呢,我不会让他知道真实情况。就算有人问起来,我不会说我在做什么,也不会提自己一个人过了多久,而是会直接避开这个话题。”

亚当为了掩饰孤独自有一招,“独自吃饭时,我会把窗户都关上,以免被别人发现我是一个人在用餐。”

过去,人们的知心朋友较多,独处的时间少,根本没有孤独的时候。尽管他们也尝过孤独的滋味,但并不会放在心上,不用去丑化这种情感。然而,当代人内心要足够强大才能抵御孤独,而我们内心的城墙如此脆弱,当孤独来袭,我们只能努力地逃避、忽视它。

最让人失望的是我们想分享却没有机会。与孤独的朋友交流,每当对方说我是他唯一能够倾诉的对象时,我都有点惊诧。有几个朋友曾跟伴侣或父母提起过,大多数人却从来没有分享的机会。

孤独会带来更强的情感记忆力

我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会真正开心。即使是一个人,也比坐在情人边上却感觉寂寞要来的好。

——《爱在黄昏日落时》



当我们的归属心理得不到满足时,我们会自觉地把视线转移到周围的世界中。学者加德纳打比方说:“这就好比你感到饿的时候,你会注意到地铁站里的美食广告。同样地,当你觉得被忽略或被抛弃时,你就会观察别人的社交生活。”

孤独人群对社交讯息的记忆力更强,而且他们对陌生人表情解读得更准确。只要是感性的任务,孤独人群的表现比一般人要好得多。”因为他们需要别人,所以他们擅长所谓的“社会解码”,即能快速而且准确地解读他人,解读社会关系。

孤独人群的注意力都在别人身上,所以他们对社会信息才那么敏感,记忆力才那么强。但同时他们也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你体验过的话,你就知道那是一种过度的换位思考。他们的关注点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于别人怎么看待他们。

童年时失去安全感,成年后容易陷入情感孤独

每个人都是质数列中孤单却特别的存在,我们都是那孤独的质数,我们都承受着质数的孤独。

——《质数的孤独》

如果某人童年时经历了家庭分裂,他就会怀疑自己能否跟他人相处,因为他看周围的一切都是灰暗的。他会渐渐形成一种认识,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他就很难或者说不愿意与别人来往,因为他害怕会再次失望。

索尼娅童年时也经历过家庭分裂,对此她深有体会。她对自己的情感得不到满足的解释是“我可能是害怕吧,害怕会产生依赖”,她想了会儿才承认道,“孤独是因为我害怕,害怕去社交,真的”。

就像是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高或比别人胖,更多愁善感或更聪明一样的道理,有些人天生就容易产生孤独感。同一件事情,比如搬家或离婚,有些人丝毫不受影响,但有些人就会因此产生孤独感。

如果你的小孩潜意识里对他人感到畏惧,那么他成年后就很难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索尼娅说她的成年生活都离不开一个词——安全感。“我大概没有一刻是不孤单的。”她叹息道,“我不会对谁产生情感上的依赖,那样的话我会失去现在拥有的安全感。”

每当人感到孤独时,“安全感”这个词就会浮现出来。孤独让我们失去了安全感,感受到外界的威胁,所以我们才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孤独更需要情感满足



今晚大多数人都将回到自己的温暖的小家,迎接家里闹腾的小狗,吵闹的孩童,他们的伴侣会关切的打听白天发生的事情,晚上,他们在夜幕中安然入睡。

——《在云端》

“设想一下你走进办公室,每个人都认识你喜欢你,都认可你。那种被接受被认可的感觉会让你自信。你认为自己属于这里,这种归属心理会让你感到安全。虽然你不会刻意去想,但你感受得到。你觉得自己也会被其他的人接受,这是群体给你的自信,你会表现出来。”

独自居住的人,甚至和伴侣挤在小公寓里的人,她们都缺少所谓的“被动陪伴”。何为被动陪伴,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厨房煮饭,你的爱人爱餐桌前读报纸;或你在书房看书,哥哥在客厅讲电话。被动陪伴也就是感觉有人陪着。

孤独人群比一般人的情感需求多。打一个比方“假如我天生就是大胃王,当我看到有人为体重发愁时,我会对他们深表同情,因为他们太小心了。我想‘你吃不掉的我都帮你解决’。现在以拿社交关系举例,我对社交的需求就像我的食量一样,所以才容易感到孤独。我需要身边的人给我足够的关心。但大家对我和你的关注一样多,而你就很容易满足。”

摆脱孤独就是重建信任的过程



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掌控,即使再孤单再寂寞,仍要继续走下去,不许停、也不能回头。

——《千与千寻》

孤独的人最信任说到做到的人,比如约定打电话就绝对会打电话,说要来做客就一定会来的人。他们虽然不会随时关心你的冷暖,但他们会联系你,跟你聊聊天气、花儿、猫狗之类的琐事。

某件事破坏了你对他人的信任后,你会对他人产生戒备,会刻意保持距离。罗登伯格跟我说:“当你觉得不能再相信任何人时,你会自动在你和他人间竖起一道屏障,结果你变得越来越孤独。这是认知而非社会原理。”

摆脱孤独就是重建信任的过程,解除对他人的戒备,对他人给予信任和依赖,就像吉纳维夫说的,要意识到社交与独处一样安全。我觉得这个道理并不像系鞋带那样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我认为最好的尝试,是给我们重建对他人的信任的机会,让我们找回对他人的信赖。
···
作者 | 艾米莉·怀特,本文节选自《孤独,怎么了》,转载已获得授权。

插画 | Aimée Sicuro
···


评论有礼 X《孤独,怎么了》 

评论点赞最高的前5位朋友将获赠本书一册。获奖者会收到平台回复。


点击图片,了解相关文章



    关注 张德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