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云南镇雄曾屯军50余万,来自山东湖广等地!

 

镇雄,镇守雄关之意,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有鸡鸣三省之谓。600多年前的明初,来自北方各地的30万大军,挥戈...





镇雄微生活招聘:新媒体编辑、外景主持人、编导、新闻传媒专业应届毕业生,联系方式:微信qq:469097609(加时注明应聘)

镇雄,镇守雄关之意,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有鸡鸣三省之谓。

600多年前的明初,来自北方各地的30万大军,挥戈南下,铁骑踏破了云南这块宁静的蛮夷之地。滇东北地区成为30万大军平定云南最为关键的战略要地。明军长驱直入,最后将胜利的旌旗插在了云南昆明县的衙署上。最终统一全境。

而当年被称作乌撒的地方――镇雄,接纳了来自山东、湖广、山西等各地前来征战的军士。在此后的时日里,他们遍布云南全境,史书中记载的明初著名的调北南征,云南军屯“军户”约为16万户,50余万人。这16万户的入滇明军最后全部都留在了云南,实行就地屯垦戍边,平时开荒种地,战时为军。这是不是可以解释山东大部分地区为何家谱的记载中祖籍在乌撒卫?

乌撒卫的历史源流

不了解昭通镇雄的人,一定不会想象得到这个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县城曾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它也可能是云南出现汉族的第一个县。

镇雄开发较早,历史悠久。从已出土的人类犬齿、新石器时期的石斧、西周青铜斧、五铢钱、东汉的墓砖等历史文物证明,镇雄是一块文明古地,曾被称为“大雄古邦”,自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南广县起,迄今已有2151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置随历史朝代的十数次改换而发生着种种变更,先后有南广县、南昌县、南广郡、协州、东安县、芒部部、茫部路、芒部军民府、芒部府、镇雄府、镇雄州、镇雄县之称。

《镇雄县志》载,镇雄县境内,古时姓氏较少,且多系土著。据调查,到了元代,境内姓氏才开始流入。这时候,出现了直到今天山东人仍然念念不忘的家谱中记载的祖籍地“乌撒卫”。

镇雄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吉永华长期研究镇雄县历史。他说,如果要追溯乌撒卫的历史源流,还要从元代讲起。《元罗地理志》里就载明:“乌撒者,蛮名也,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后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而乌撒之名源于人名,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

镇雄县原县人大主任王必兴说,汉代之前,镇雄、威宁一带就有夜郎国之称,明代以前,这一带都有乌撒之称。它的范围包括了今天的威宁、昭通、宣威的大部分地区。而在明代建立之前,《镇雄县志》载,在昭通、镇雄、威宁一带,长期盘踞着乌蒙、乌撒、芒部土司,直到朱元璋的几个大将南征后,长期土司盘踞、各霸一方的格局才被完全打破。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派傅友德、沐英、兰玉率三十万大军南征云南,在云南建立了25卫、3乡、18所,总共133千户所,军人159600人,家眷共50万人,一部分屯兵于芒部、毕节,而当年,镇雄就在芒部的范围内。

建立的25卫中,就包括乌撒卫、芒部卫。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攻克云南的第一个地方乌撒,筑乌撒城,隶云南布政司。次年正月,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

云南平定后,傅友德、蓝玉即班师还朝,同时留下部分军士由沐英镇守云南,这样,从北方各地而来的许多军士和家眷便大量流居境内。

在《镇雄县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载:许多姓氏的家谱记载,他们祖先来自山东、湖南、湖北和江苏、江西等全国各地。有随军征战者充军发配者、商贾贸易者、工艺行医者等。如迟氏,来自山东,系唐代尉迟宝林之裔,先随军进大理,后迁昆明,再移昭通,而后散居于镇雄牛常他们都称自己的祖籍在山东。

这个应该算是一个史料给出的证据。

而镇雄在明代之前,和云南的其他地方一样,自古便被称为蛮夷之地,蛮夷即少数民族,而汉族的大举进入则是在明初朱元璋时代,多半以军屯的形式出现。

吉永华说,从明平云南的战争是否可以推测,当年明朝进入云南的第一个入口就是镇雄,而之后镇雄成为了一个汉族人数最多的县,云南有汉族也有可能自镇雄始。来源:云南网
爆料、投稿、合作:请加qq(微信)2589213129
订阅我们,微信号:ynzx114【关注】
网罗镇雄资讯,服务镇雄人民!


    关注 镇雄微生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