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原的1995—2016

 

在河南,中原摄影,历史的演进有着意味的相似性。...





图 / 于德水(中)在《惊蛰》展览现场

20年前,汹涌而起的经济大潮冲击着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刚刚挣脱原有模式,前行不久的摄影群体,也在奔腾而来的潮流面前,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在河南,一群不泯理想的青年摄影人,聚集在了一起,用他们不甘的意志和激情,点燃了那场难忘的“95’摄影•中原”。为自己心中的目标,为河南摄影,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14位理想的坚守者,彻夜从暗房里捧出的一幅幅作品,足足地撑满了河南博物馆那硕大的展览厅。研讨会上,作家来了,理论家来了,画家来了,诗人来了,雕塑家来了,戏剧家和导演也来了。当张一弓动情地以“凝结在这片龟裂土地上,大滴、大滴黑色的眼泪”,描述摄影家与中原大地的根系情结时,评论家们毫不吝啬地称其为中原文化发展的时代新质。那块整整包裹了数十米高的建筑物、上千平方米的红布,与其说是开创了公共空间巨幅海报的先例,其实它更是一面宣示理想的旗帜……。当代河南摄影的力量,由此开始呈现出了它的发展活力。

20年过去了,今天的摄影已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分界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摄影正在或者说已经被改变。170多年前由科学技术催生而出的摄影术,在数字时代已经嬗变为了极其简单的日常生活应用,这个曾经是极少数人专享的专业技艺,骤然被打开了其强大的文化空间,给了任何一位参与者,用影像言说的权力,为全民摄影建构了一个开放式的互动话语空间。数字令摄影“极简主义”的便捷化,对于当代摄影的意义,决不仅仅是促进了摄影的普及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解构了传统的摄影美学,挣脱了摄影“记录”与“再现”的内容传达,改变并颠覆了传统摄影的话语结构,让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尝试未知、对可能性探索成为主体,辟出了艺术表达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巨量空间。从而摄影家思想话语的表达,作为新的摄影文化的主要特征,而契合于时代的先锋性。而现代艺术最为主要的诉求,就是将从技法的训练之中,将艺术家解放出来,令艺术更加贴近思想和丰富艺术的感知,去拥抱这个世界更多的精彩。摄影探究世界的方式,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河南,中原摄影,历史的演进有着意味的相似性。

20年后的今天,又是15位青年人站在了这里,他们依然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坚守着。当年的“95’摄影•中原”,拒绝被现实吞噬的艺术精神被又一代新生力量所秉承。在当下这个消费的时代,他们坚持理想所要面对的现实,无疑是更为复杂和更加艰难。现实社会在呈现出巨大压力的同时,多元生活现场的景观社会,又赋予了他们这个时代的幸运,从而得以充满刺激地,由此在现实的荒诞之中观察和捕捉人性的姿态。在这里呈现的作品,作者大都围绕自己的生活,表面看上去并没有宏大的社会叙事,但这些影像却是触及他们个人生活的深处,以自我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噫语式的影像体现自身的存在状态。新一代作者的语言、风格、观念诸多方面的姿态,折射出他们时下生活多元化的社会形态。摄影家的注意力,从公共话语转向了自身。尝试剥离更多的外在,或选择现实中的冲突和荒诞,或攫取现实的片段,搭建自己内心的乌托邦。如此地自我构建、或是将自我与社会的连接,都呈现出其不同的方式所理解的摄影。影像里的困惑、焦虑、压抑和怀疑即是对他们对现实的“评论”,亦是要对现象背后所隐藏结构的质疑与探究。同时也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凝结在这片龟裂土地上,大滴、大滴黑色的眼泪” ……。

时光的转换,不变的精神。

“2016’摄影•中原” ……,河南摄影的时代接力者。

在一个新的起点,再一次的出发……。

于德水

2016年3月13日  于  郑州


    关注 影像技艺手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