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去的广东音乐

 

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思考需要更多的情怀倾注。...





近年来,广东音乐在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发展下,不断与时俱进,重新回归了大众视野。粤剧粤曲在与交响乐的交错中更显开放品格,人们在对粤腔粤调的反复咀嚼中,也体味到更加醇香的音乐趣味。忧但是,在广东音乐被写入国家非遗名录和各种展览馆纷纷成立的同时,不免令人汗颜:莫非广东音乐真的只能皈依博物馆,成为博物馆艺术了?观察近年来广东音乐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尤其是创作表演上的萎靡,其前景着实不太乐观。

近代以来,广东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曾经是何等的蔚为壮观,不仅在百年来的发展中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作品、培育了众多人才,更是用声音的形式塑造了岭南文化性格,渗入南粤人的血液。广东音乐辉煌时代,在1920年至1930年间更是大师辈出,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音乐仍然得以迅猛发展,不仅在各个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中登堂入室,更是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在更开阔的文化舞台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美,创造了一批让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也就是这种质朴的、让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属性,使得广东音乐的普及性和影响力在西方音乐没有大规模进入内地音乐舞台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曾几何时,广东音乐与粤剧、粤语歌曲、粤菜、岭南画派的绘画一样,在中华文化版图中色彩鲜明,魅力独具。 
曾经的经典广东音乐《旱天雷》

在全球化加剧的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然面临着时代对其生命力的考验,广东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代表也面临变革的挑战。近百年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能像广东音乐一样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植根的艺术着实不多。如《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禅院钟声》等,几十年来凝聚了人们对此的情感依赖,多少改编和重新演绎发展出更多的音乐创作价值和美学价值。究其原因,广东音乐是近代中国文化中最具兼容并包素质的音乐形式,具有对中西乐器的接纳、嫁接和改造中显示其开放性胸襟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如在小提琴与二胡的结合中获得高胡,使得中国弦乐在高音上获得歌唱性,而且音色明朗,技巧上更加华丽,有花腔特质等创新性。也许有人认为广东音乐不够大气,表现的都是民俗民风,也不够高雅,总是追求清新花俏。但是,作为民乐中的“小家碧玉”、恰好展现一种民族音乐难得的亲和力,正是接地气的表现。广东音乐以其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一直以来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对民族音乐生态,都有着很坚定的影响力。这些价值的体现,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都弥足珍贵,值得肯定。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美的形式呈现,靠的是广东音乐优美的旋律、生动活泼的节奏、传统文化的营养支撑,是对生活的细致体察,而非对西方现代技术的牵强附会。

民族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与民族文化的归宿及认同感。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站不住脚跟,丧失自我的审美价值判断,被虚无所吸引。种种如此只会使我们丧失掉自己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与民族特性,需要按照历史规律去发展。我想,只有尊重历史,尊重我们自己的音乐,拥有民族自信心,我们的民族音乐才回发展更远。


    关注 乐舞漫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