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稿】青海省首家光伏农业基地落户大通

 

海南州旅游局二维码轻松一扫快乐旅游

棚顶发电棚下种植农光互补

蔬...



海南州旅游局二维码      轻松一扫 快乐旅游

棚顶发电     棚下种植    农光互补
蔬菜大棚不仅仅是用来种菜的,它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盛天农业种植基地,采用温室大棚与屋顶技术相结合的光伏发电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实现棚顶发电、棚下种植、养殖。据了解,这一农光互补新能源,目前是我省首家并网发电的光伏农业基地。

实地走访中,记者在大通县盛天农业种植基地看到,蔬菜大棚附近工人们正在加紧安装太阳能电板。据基地负责人王豪介绍,青海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光能资源、风能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让这块净土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唯一纯净之地。

“单纯的农业种植,有一定的发展前途。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决定立体式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发展光伏产业,实现农光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王豪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盛天农业立足高原农业,结合国家新政策,把新能源服务于第一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快速实现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这一项目共计占地面积4260余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0.6小时,发展光伏农业有极大的发展前途。智能光伏农业一体化并网发电项目,将太阳能发电、现代农业种植、高效设施农业相结合。

王豪告诉记者,这一项目采用钢制骨架,上覆太阳能光伏组件,以保证光伏发电组件的光照要求和整个温室大棚的采光要求。太阳能光伏发出的直流电经过逆变,直接为温室进行补光,并直接支持温室大棚设备的正常运行,驱动水资源灌溉,同时解决冬季温室大棚供暖,提高大棚温度,促进动植物快速增长。真正实现科技高效的循环生态农业。

据了解,这一项目集光伏发电、设施农业及农业技术于一体,是“光伏”与“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可实现一地两用。可推动当地设施农业生产,达到大棚和电站的双向受益,形成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链。同时,这一项目的建成,也为光伏设施农业项目在我省的推广起到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得到了国家电网西宁供电公司的正式批复。
(延伸阅读)

就目前全世界的能源消耗来看,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为此,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能源将近76%由煤炭供给,这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已经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大量的煤炭开采、运输和燃烧,对我国的环境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落实国家制定的“开发与节约并存,重视环境保护,合理配置资源,开发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的方针。大力开发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光伏是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大棚棚顶由太阳能光伏组件和薄膜组成。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的直流电会储存到汇流箱中,再通过电缆传输到并网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升压之后,并入国家电网成为生活用电。

光伏发电板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任何能源、不排放有害气体,有效利用大棚棚顶,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将农业生产和发电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既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创造了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祁万强,蒙古族,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中文系,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十多年,现为西海都市报驻海南记者站记者。关注青海地方历史文化,展现风格迥异的人文风貌。深入基层一线,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愿意,请关注我们,与我们携手共同成长。(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青海祁万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