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市:一个大利空来了!

 

欢迎关注楼市参考!...



刚刚在儿童节那天因为“顾村地王”HIGH翻了的上海楼市,今天遇到了大利空:

新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给未来上海十几年的人口增长,加上了一道“紧箍咒”,而且力度堪称“严厉”。

根据文件的导言部分,这个规划是“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因此不是闹着玩的。

文件提出,要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成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在这个城市群里,核心是上海。涉及26个城市,国土面积 21.17 万平方公里,1.5 亿人口。

能成为1.5亿人的“首都”,25个城市在旁边众星拱月,这当然是上海的利好。但问题,上海被明确要求控制人口,文件称:

严格控制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调控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以产业升级调整人口存量、以功能疏解调控人口增量。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人口向郊区、重点小城镇和临沪城市合理分布。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探索建立户籍人口有进有出、双向流动的新机制。



文件给出了长三角26个城市的人口增长计划:
上海到2015年年末的常住人口是2415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大约11万人,这已经通过“小学生人数”这一指标获得了本栏目的验证。按照上述表格,上海在未来5年还可以增长85万常住人口,相当于2015年总人口的3.5%。而2020年到2030年要保持人口零增长!

换句话说,未来15年时间里,国家给上海的人口增量空间几乎是零,这对于一个人口大国的核心城市来说,应该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中国的城镇化率目前只有56.1%,远远低于日本。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基本上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在过去5年人口出现下降的同时,东京城市圈的人口却增长了51万人。

但诡异的是,2015年上海的确实现了人口的减少,常住人口下降了大约11万。上海之所以能完成控制人口的艰巨任务,只能说明一点:上海市政府的执行能力太强大。当然,这种强大也有前提的,就是上海的社会更单一,政府更强势,国企比重更高。

近期国家再次对北上广深重申了控制人口的要求,其中《北京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兴高采烈地报道说,今年以来北京实现了市内六区的人口下降。



上图:5月30日,北京日报欢庆北京人口减少,有资格这样任性的城市中国恐怕只有这一个!

但这项工作如果放到深圳,恐怕就困难大很多,因为相对于京沪来说,深圳的政府比较“小”也比较“弱”。深圳还存在大量所谓的“违法建筑”,这些建筑面积之大,可以容纳2000万人口(2011年的数据是4.28亿平方米)。这样,深圳的城中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个“人口特区”:租金低廉、生活费用低,成为外来人口的乐园。再加上民企发达,中小企业众多,所以外来人口很容易生存下去。对于这样的城市来说,想控制人口是非常困难的。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深圳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

事实上,城市竞争力之争无非是人口和资金之争,当一个城市开始控制外来人口的时候,其竞争力将无可避免地下降。我曾经比较过北上深和香港过去10年的人口增速,发现香港只有北上深的10分之一。人少了,钱也自然会少,活力自然下降,城市也就会缺乏活力。

从小学生人数上看,深圳的实际生活人口其实不比上海少太多,接近北京的水平。要知道,深圳的面积在扣除山地之后,只有上海的不到五分之一,跟北京的差距就更大。所以深圳实际人口密度数倍于京沪,堪称世界第一。这反过来说明京沪的人口容量其实还非常大。
上图:长三角城市圈和发展带,城市行政级对规划的影响清晰可见。

北京作为首都,不应该谋求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它纾解非首都功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上海不同,它是经济中心,需要不断吸引人才和资金。如果说要控制人口,也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介入。这对于上海的伤害,将是不可逆的。

事实上,最近两三年来,上海在经济、资金等方面的竞争力已经开始有所下降,跟北京的差距在拉大,对深圳的优势的缩小。

那么,这份文件对谁有利呢?通过人口指标看,显然对南京、合肥比较有利,这两个城市未来15年里人口都有30%左右的增长空间,而苏、杭分别只有8%和6%的增长空间,宁波是17%。至于其他城市,因为级别太低、人口基数太小(比如铜陵),基本上没有分析的意义。

最后附上规划中列举的重大基础项目,这对于长三角的城市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为刘晓博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



    关注 楼市参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