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社社长:世界还需要职业媒体人么?

 







点击上方“新媒体观察” 可以订阅哦!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傅华
声明:【新媒体观察】致力于行业资讯的及时传播,每篇转载文章都将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所有者于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导读
移动互联网正在重塑各行各业,并展示出无限可能性。业界也纷纷探索新媒体的各种形态,挖掘新闻传播的最大潜能。但同时大家都注意到:在技术、渠道、呈现方式日益发达、丰富的今天,内容建设的基础地位、核心作用日益凸显,不可忽视。“互联网+”,在产业领域必须加实体经济;而在新闻传播领域,无疑是加内容和意义。

产品第一
 
在新闻传播领域,报纸、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等等算渠道,各类新闻作品、媒体节目是产品,它们所表现的事件、态度、观点为内容。显而易见的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首先通过产品来表达、呈现,然后再假渠道以传播。没有产品,就无法表达意义;产品少,流布不广,其内容意义也就相应地捉襟见肘。媒体人的天职就是以专业本领、职业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产品、传播内容、表达意义,以促进社会正义、文明、进步。
 
如今,“社交媒体”“自媒体”来势汹汹,先声夺人。《纽约时报》过去50年所产生的信息字符为30亿,而推特网一天所产生的信息字符就达到80亿。2016年,互联网的流量会达到每秒720TB,每3分钟就可以传送360万小时的视频。现在美国YouTube上传的视频已超过美国三大广播机构ABC、NBC、CBS自1948年开播以来的视频总和。在中国大陆,现有网民近6.68亿,手机网民5.94亿。他们每天生产微博3.6亿条,而微信则达120亿条以上。
 
很多人因此陷入困域:世界还需要职业媒体人么?还需要他们去生产新闻产品么?
 
不辩自明的是,新闻构成数据,但数据并不都是新闻。事实上,社交网上诞生的字符信息更多时候只是“舆情”,而不构成具有公信力、权威性的新闻产品。
 
2011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5.8级地震,纽约人从社交网站得知地震消息几秒钟后自己才有了震感。有人惊呼:新媒体比震波跑得还快。但是,对这场地震的真实情况、详细原因以及整体影响的了解,大家一致的选择还是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或者登录媒体机构的官网、官微。
 
大多数情况下,“自媒体”们往往只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耳闻人。由于没有深入采访、探求究竟,他们只能在社交网上递送最初消息、各类猜想和波动的情绪。
 
新闻产品之所以构成影响力,关键在于它全面而不是零碎地、本质而不是表象地、负责而不是随意地来报道事实,因而它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成为受众了解世界、判断事物的依据。
 
平心而论,我们的新闻产品供给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有线电视新闻、NBC、CNN发布的新闻是美国之外地区的100倍,是中国的1000倍。在新闻传播的数据中,以汉语表达的只占5%。而与之正相关的,恰恰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影响力、话语权乃至软实力。
 
因此,无论如何,创造优秀新闻产品是时代赋予职业媒体人的天职。


能量为上
 
物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概念,叫“能量密度”,是指在一定空间或质量物质中储存能量的大小。一些电动汽车电池体积大、分量重、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根本原因在于电池能量密度低。
 
新闻产品同样面临“能量密度”的考问。
 
如果新闻的能量密度不足以点燃读者、观众、听众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支撑他们读下去、看下去、听下去,那它的生产者报社、广播机构、网站就会“熄火停车”。因之,新闻应当“有用”。“劳动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有意义”。只有足量的全新信息点、知识点以及思想火花,才能为新闻作品灌注生机;只有发现、唤起并满足受众的内在需求,新闻产品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资讯共享已成潮流。生产独家新闻,拼的是眼光、思想和智慧。职业媒体人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必须变海量为能量、变速度为深度、变渠道为味道。一句话,呈现事实,揭示本质,挖掘价值,让大数据回归小数据。
 
真实、透彻、深刻的内容呈现,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受欢迎的。这是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粗糙大数据“乱花渐欲迷人眼”,谈不上有什么实际价值。格林斯潘说:美国自上世纪以来GDP一直在增长,但“GDP的重量”并没有增加。因为构成GDP的产品蕴含了更多的技术和文化元素。可以预言的是,当能量密度加大后,我们就未必需要厚报纸、长节目和一堆不能编码的网络数据。
 
信息时代,新闻产品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新闻应当真实、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这个世界上最新发生的事件。但是,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态度、抱何种预期,似乎成了区别积极传播与消极传播、良善传播与恶俗传播的逻辑起点。揭露丑恶,当弘扬正义;描写不幸,当展示仁爱;直面困难,当看见希望。古往今来,人类针对一事一物的趣味、动机、价值不断变化,但他们对于“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贯穿古今、与日俱增。这恰恰构成了新闻能量的基因。
 
我们从心底里呼唤:新闻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精巧才好
 
大众接受的粗线条时代期待内容精致化的生产传播。只有精致、精确、美好的内容传播才能塑造有品位、高素质的受众。
 
大数据技术正在改变新闻传播方式。“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先锋按照分众传播、精准投放的原则扮演着“新闻的搬运工”。但是,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对读者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讲好故事是新闻传播的最高境界。在西方,40多位作者历时1600多年讲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而富哲理的故事、事件,它们结集为《圣经》。中国人擅长讲故事。《论语》中孔子对弟子言传身教常常在活灵活现的故事情节中展开。《史记》《资治通鉴》所记录的,都不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故事,声情并茂,让人如临其境。故事讲好了,便成为经典。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在其新著《动物精神》中写道:人类之所以产生许多动机,是我们经历了一些故事,如果没有这些故事,生活很可能只是一桩接一桩该死的事情。他认为,人类对事实要点的记忆,是围绕故事来排列的,人类思维模式是以故事为基础的。
 
政治家讲经济故事。企业家讲伦理故事。文学家讲情感故事。而媒体人,必须能够讲述这个世界所有最动人的故事。于是我们要无远弗届、洞察入微,通过细节、情节、画面、意境,把读者带进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必到的现场。






    关注 新媒体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