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桦工作室 李艳《从鬼打架的说起》

 

看完《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之后,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俗语——鬼打架。我去查询这个俗语的含义,大概...



看完《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之后,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俗语——鬼打架。我去查询这个俗语的含义,大概是指一件事情做的没有意义。在汉族民间节庆活动里也有一种杂耍表演叫“二鬼打架”。表演者身背两个人偶。两个人偶被做成互相掐架的姿势。表演者藏身于人偶宽大的衣服之下,表演时匍匐于地,用自己的双臂和双腿分别扮演两个人偶的双腿,然后轮番上演“抡、转、滚、翻、摔、扫、踢、挡、托举、下绊子”等摔跤技巧,表现人偶互相扭打的场面。每年庙会上的社火表演,二鬼打架一出场总能引来众人欢呼。但是当你细究观众的欢呼雀跃是为了什么时?你会发现,所有的赞许都给了表演者的灵巧身法和惟妙惟肖的模拟。至于两个人偶“打架”的原因和意义,则完全没有人care。
《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也给人观看“鬼打架”的感觉。一方面,打不死的英雄总能继续投入战斗。另一方面,英雄们激烈搏杀时的内心动机,也没有哪位观众会去关心。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内心也不是表达的重点,而是仅仅发挥支撑行动理由的作用。我们似乎有理由说这是一部动画大片。它的视听盛宴带来的奇观感受至今已在中国赢得了11.5亿的票房。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电影依靠领先的奇观制作能力占据了全球电影的头把交椅。于是“奇观”成了许多国家追赶美国电影奇迹的着力点。如何制作出“奇观”成了电影人,尤其是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奇观”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人趋之若鹜的热点。这不仅是在视听方面,更进一步渗透到情节构织方面。离奇曲折的故事相比以前更经常地出现在银幕上。闹鬼的、穿越的、盗墓的、灵异的……不一而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获得观众的好评?
回顾中国文学史,描写神魔鬼盗的作品不少。能够流传下来并赢得口碑的,如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戏曲作品《牡丹亭》等,它们营造的奇观都不仅仅止于对离奇事件的描绘,更有对生活的针砭,阅之能有所裨益。所以像《山海经》这样只描绘“怪物”的书,在民间的传颂远不及前面提到的作品。结合创作来说,就是奇观要为“意义”服务,要将现实针对性作为重心,而不是反过来,将对现实的指摘仅仅当做故事展开的“由头”。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圈,“意义”是个特别不招人待见的词汇。为娱乐而娱乐也前无古人的理直气壮。可是当电影为娱乐而娱乐并取得繁荣之后,观众对电影的批评甚至超过“繁荣”之前。面对越来越多“鬼打架”的影片,原因到底何在,解决之道又在哪里呢?值得我们深思。


    关注 潘桦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