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为什么她的微笑那么神秘那么美?

 

一工匠精神,她是谁?在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琢玉高手、奇珍斋梁亦清说出了自己对匠人的理解:“要...







工匠精神,她是谁?

在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琢玉高手、奇珍斋梁亦清说出了自己对匠人的理解:“要记住,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放在活儿上,这活做出来才是活的。人寿有限,‘无常’到来,万事皆空;可你留下的活儿,它还活在人间。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可他们琢出的玉器呢,不都一个个还活着吗?”

作家霍达在后记中也写道:“年轻的时候胆子大,写东西也不觉得艰辛,有时甚至是写着‘玩’。随着年岁的增长,写作似乎越来越难,那是因为:文学,在我心中越来越神圣。面对文学,我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我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能得到这样的享受。”

看来,工匠精神的起点是对“活儿”矢志不渝的热切。梁亦清寄情于玉,才能成为真正的琢玉高手;霍达把写作放在神圣的位置,才能写出这么精致的一本书。而工匠心目中的成就,就是能够让自己的“活儿”流传下去,在“行”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用江湖的语言,就是成为绝顶高手。





高手难做,难在绝活。

在小李飞刀系列中,李寻欢与阿飞之后,有两个用刀大师,叶开和傅红雪。

叶开师承李寻欢。古龙这样描写李寻欢的飞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

李寻欢有绝活,但是李寻欢的飞刀要失传了,因为小李飞刀只能是李寻欢的刀。但是没想到的是,叶开竟然能够学习到如此虚无缥缈的飞刀。这我只能说,叶开有悟性。

与叶开相比,傅红雪的刀却没有这么牛逼的传承,无师自通。说无师自通,其实就是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拔刀。“苍白的手,漆黑的刀”,每天练习四个时辰,至少拔刀一万两千次。积累10000小时的工作量,达到了卖油翁的境界。所以,傅红雪的刀快,唯手熟尔。再后来,“他的刀如天涯般辽阔寂寞,如明月般皎洁忧郁,有时一刀挥出,又仿佛是空的。”这个时候,傅红雪的刀,技近乎道。



古龙对这两把刀的描写虽然有点夸张,有点抽象。但也说明一点,要成为大匠,必须通过持续的练习,形成系统的技巧,从而近乎道,如庖丁解牛。

惊叹之余,忽然发现武侠世界中的牛人们,似乎从来不缺钱。而绝活的养成,却少不了钱。叶开练飞刀,没钱怎么行?飞刀一把一把的扔,要多少钱才能练下去?傅红雪一遍遍的拔刀,差点的刀怎么能受得了这么个用法?还有吃饭和营养问题!



开宗立派,崛起江湖。

细细想来,工匠们绝活的养成离不开社会的给养。开宗立派变成工匠高手们的首选。这时,工匠的个人英雄浪漫主义时代终结,工匠的组织化时代到来。

开宗立派,可以专人发掘市场需求,获得社会资源;开宗立派,可以专人负责技巧的开发,不断改进自己的绝活,工匠精神得以滋养、延续。

开宗立派,执江湖之牛耳,非少林莫属。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名震江湖。但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达摩祖师尚需面壁开悟,后辈僧众更加需要苦心琢磨。所以,在金庸的小说里,少林达摩堂是由技艺强大的武僧组成,专门负责技艺研究。到此来学习的俗家弟子学成之后,就可以混社会了。这就是市场。所以,对少林来说,达摩院重要,因为凝聚了少林的工匠精神;但是作为八大执事的执客僧也功不可没,因为他沟通内外,获取了社会资源,喂养了工匠们,滋养了工匠精神。

张君宝,也就是后来的张三丰,之所以影响巨大,在于招收了一帮徒弟,成立了武当派,以打通市场与工匠技艺之间的桥梁。张三丰专注于技艺的开发,徒弟们不断开拓市场。保镖的、护院的、闹革命的、打家劫舍的,都是市场。而师徒制,确保了宗派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英国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也改变了世界。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蒸汽机改良,在于遇到了马修·博尔顿。博尔顿是一个商人,是一个企业家。他看到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巨大价值,就与瓦特合办了一个新式蒸汽机生产工厂。之后,瓦特专注于改良蒸汽机,而通过与博尔顿的合作,改变了英国与世界。当然,瓦特与博尔顿的合作不再是师徒制,而是工厂制。

美国的爱迪生,源源不断地创造各种发明。这离不开他的强大精神和持续努力,更离不开爱迪生本人的企业家才能和创业天赋。所以,虽然在商业方面有很多让人遗憾的事情,但是却仍然保证了爱迪生工匠事业的持续。

宗派一出,叶开、傅红雪们只能选择退隐。欧美工厂制一旦跃上舞台,靠天分与才情的中国的个体户式工匠只能退居二线。





西方与东方,各领风骚。

宗派建立,立刻成为世界工匠体系的主流。最早,欧美的西方工匠体系独占鳌头,以美国为代表,强调分拆。福特所创立的大规模生产体系,就是对传统手工生产体系的颠覆。手工业者的技艺在于独立制造一部完整的汽车。福特学习了他们的技艺,并把这个系统的技艺分拆。分拆后,一个人只需负责一个很简单的环节。同时,福特用流水线把分拆后的环节整合在一起,这样就制造出一部汽车。

分拆的好处是,组织就不需要顶级工匠,而只需要一个个专业的工匠。例如做一道菜,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择菜,有人负责切菜,有人负责烹饪,有人负责端盘等等。每个工匠在自身环节的专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西方工匠体系和专业化的工匠精神,风靡全球。

分拆后专业化的工匠体系也有不足,就是没有人负责这道菜的整体效果。如果设计菜品的人,对于食材陌生,如何设计完美的菜肴?如果烹饪的人不了解菜品的设计,如何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更令人担忧的是,拆分后的新工匠们,已经对最终菜品不感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自身的专业称号。同时,他们也对组织的关心和忠诚不再,因为他们都是可替换的。

在东方,日本工匠体系崛起。与分拆式工匠相比,日本工匠体系更强调整体制胜,这集中体现在丰田所创办的精益生产体系之中。对于工匠精神养成,按照威廉·大内的说法,日本有三大绝招。

一是,终身雇佣制。这解决了工匠们的后顾之忧,并把个体工匠与组织整体绩效绑定在一起。所以,日本工匠更有主人翁精神。二是,非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模式。日本工匠并非专业于一个环节,而是通过轮岗来培育T型人才,这与美国的I型工匠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日本的工匠更容易合作,因为彼此熟悉。三是,关注整体。日本工匠更关注组织的整体表现。这可以说是东方集体主义精神的写照。在丰田生产车间,任何一个工人都可以拉下上方的生产停止绳,如果他们认为现有流程有问题的话。当然,他们真的会干。当然,一开始拉得多,之后越来越少。这在美式工匠体系中,是不可想象的。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两大工匠宗派都在彼此的相互学习。



工匠精神,她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从历史开看,中国的工匠们很辉煌,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一个个伟大工匠,如烟花绽放。四大发明,就是我们遥想的骄傲。但是,创造辉煌的工匠们还大多是手工生产,还只是一个个天才的个体户。

但在宗派时代,在组织化时代,中国工匠们落后了。看到了美国工匠体系的辉煌,中国工匠们开始模仿。30年之后,我们还在模仿。这已经成为了可怕的习惯。我们没有学到高精尖,却学到了专业化的工匠之间的隔离。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高离职率、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典型标签。对中国的有钱人来说,到国外消费已经成为潮流。

重提工匠精神,特别是借鉴日本的工匠模式,自然成为中国工匠们的当务之急。于是,“工匠情怀”开始泛滥。舆论开始要求中国工匠们专注手中的“活儿”,要“十年磨一剑”,在自己的“行”中成就功与名,然后潇洒转身,不带走一片云彩。于是,很多有志之士开始到日本企业进行访问,希望能够学到日本工匠体系的“绝活”。而一位日企的朋友则说,这种访问除了感叹两句,模仿下流程之外,根本就养不成日式的“工匠精神”。



我只能套用狄更斯的那句万金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所谓“最好”,是因为不得不好。所谓“最坏”,也是因为不得不好。任何“精神”的发生,都需要对应的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如果组织不对员工做出长期承诺,员工也不会有长期导向的行为;如果组织没有相应的内部培训体系,员工不会自发成长;如果组织仅仅从资方考虑问题,员工也不会考虑组织整体。

这似乎也说明,一条可行的路似乎已经展现在眼前:要学就整套的学,不管多艰难。华为引进IBM的IPD系统采取了削足适履的方法: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学习日式工匠体系,重塑中国工匠精神,亦当如此。



本文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人文社科基地(工商管理)、浙商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专业导师吴波,转载请注明引用,标明原文链接。

欢迎读者踊跃投稿,请将原创文章发送至ZSGLPL@126.com,文章一经录用,将给予作者一定稿费。

      


    关注 浙商管理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