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用过的国文教科书

 

想小孩有古文功底,不妨陪他学这套课本——共和国教科书。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想小孩有古文功底,不妨陪他学这套课本——共和国教科书。

前两天在一个群里曾与人争执现在语文教科书的不足。那位网友提到的包括《少年闰土》将闰土“藏”碗碟删除,张洁《挖荠菜》批评地主是否合适等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当今语文教材有问题,但教法有很多探讨处。

以这位朋友提到的这两个问题。其实人教版《故乡》并没有删除闰土藏碗碟一事,仍然是由杨二嫂嘴中说出,一般老师会讨论一下到底是闰土所藏还是杨二嫂栽赃。同样很多人抖机灵地说因为鲁迅的这篇文章,会以为海边沙滩都种西瓜。但是如此认为其实正是精读课文不够。

原文中,鲁迅听到母亲忽然说起闰土这个名字,记忆闸门打开,他脑子里出现了一副奇异的图画。接着便是回忆中闰土如何跟他讲家乡事。这幅图画首先是鲁迅多年后脑子里重现的,重现的并非是亲眼所见的图像,而是根据闰土讲述的故事后加工的。原文是海边沙地,与海边沙滩是两个概念。绍兴附近的海边沙地是否有种西瓜,沙地是否适合种西瓜,这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难问题,正是语文的兴趣所在。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成立小的问题解决组,自己通过互联网、采访甚至实地探查的方式做一篇报告,到底闰土所说的是否属实。同时还应尽量考虑到时间因素,民国时高楼大厦近乎无的情况下,在沙地感受海边与现今考察有很大不同。

张洁《挖荠菜》一文,当时那位朋友对专门提到地主不仁很不舒服,认为这样的阶级话语不当,也会让小孩子以为地主都是坏人。不知何时开始,我们也开始流行政治正确,对阶级话语矫枉过正。一方面我们愤怒于今天社会很多不公正,另一方面我们讨厌阶级话语,讨厌说地主里有坏人,讨厌说富人不仁。但是不说不代表不存在。这篇文章同样需要老师的讲解。从历史上来说,地主积攒的财富里有很多的确是一种剥削,灾荒之年,不肯放粮救灾的地主也有很多。强抢民女的也存在。当然地主里也有好人。但张洁故事里恰好就是这样一个为富不仁的地主。

关键老师可以通过此篇文章向孩子传递什么?今天的幸福并非从天而降,生在一个和平时代是幸运的,这是初感受。孩子可以代入任何一个角色,如果你是那个饥饿的娃娃,想去挖荠菜都要被驱逐,应该怎么办?如果你是那个地主,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荠菜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同样的课文,有多个侧面可以进行引导。如果家长、老师本身带有偏见去引导孩子吐槽这篇文章本来就不该提地主,那不是教育之道。应该教会大家有慈善的心,无论穷富都该培养。一个良性的社会肯定是致力于平等公正的,否则贫富差距的社会最后造成的结果肯定是重新分配,富者无法保其财(不要将一切推给政府。当富人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时,是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应该教给孩子人如何去追求自由、幸福。如同美国独立宣言里喊出的 Life,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在当今社会碰到此类情况,该如何改变命运?

需要传达出的是,无论社会怎样变,世风怎样堕落,道德的标准、圣人的标准摆在那里,普通人无法成圣,不代表圣这个标准是错误的。仁心、善良、助人是生而为人都要努力修炼的基本。

那么是不是今天的教科书一点儿问题没有呢?当然不是。昨晚熬夜翻了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除了对“叮咚”变“丁冬”特别特别不满意外,还是很惊讶今天小学语文的词汇量。这应该得益于幼儿园教育的普及。但是如果想让孩子语文好,有一定古文底子的话,今天的教科书很难做到。去各色国学班,背诵三字经、弟子规那种东西更是缘木求鱼。那么直接背唐诗、千字文、声律启蒙呢?有用,但是不够系统。四书五经也是如此,太偏离孩童时代,不适合做启蒙。语文的教育其实是一种按时间推进的系统项目,仅仅依靠零碎的背诵,很难做到。所以还是得找到教科书,由浅入深,慢慢习来,同时辅之以唐诗、浅显论语、孟庄,这种语文教科书需得可以传达汉语之美。

有这样的教科书么?昨天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之前购入的读库出品《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2011年1版)。之前因为考教师,曾拿出来翻过一遍,昨晚又拿出来粗略看了一遍,的确很适合。虽有些内容,放在今天又些过时,但绝大数非常适合父母一对一地教学。鉴于目前孩子基本幼儿园前都已经在阅读绘本,识字能力很强,这套教科书可以幼儿园时期开始使用。此套教科书分为初小部分与高小部分。初小部分四本国文,两本修身。高小部分三本国文,两本修身。同时出的还有教授法,初小部分国文两本,修身一本,高小部分亦是。

关于这套书,其实已经有很多名人为其背书。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亲自审定。资中筠先生曾专门撰文,其中提到这是杨绛先生曾经用过的书。事实上《共和国教科书》出版后,张立宪老师曾经托吴宓之女吴学昭送了一套书给杨绛。“这是我很高兴的一件事,因为杨绛先生说,她拿到后十分兴奋,说自己在北师大附小读书时用的就是这套书。她还立刻翻开教科书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背诵。”(据《杭州日报》2011年12月29日报道)那么这套书到底好在哪里?

我个人喜欢他的文字,简洁美好。所选古文多为名家佳作。整套书皆用晓畅古文,有一致性。里面的尚武精神,对女性的赞美,以及透出的不疾不徐的气质十分动人。民国初建,何为国,何为国民,皆有不卑不亢的姿态。这在今天尤难得。诗比较少,仅仅有白居易、岑参的几篇。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自学能力强的话,三年下来,古文功底应该就不错了。还有一点便是,教科书里全是大写的毛笔字,繁体。两三本读下来,写对繁体也不成问题。

杨葵在一篇书评里说此套书可补教养、补德行,补趣味。趣味那一点我最认同。

同样是学知识,编课文者的趣味,直接影响到学生。作个比喻吧,杨朔和杨绛的散文完全不一个趣味。放在文学层次上比,也许不好断言孰优孰劣;但是放到趣味层面来论,对一个小学生,显然还是晓畅明白、自然平和要比浓墨重彩、一惊一乍更得体。但我们几代人就这么一惊一乍过来了。直至今日,小学课本里讲到植物还是这样:“春天,天气越来越暖了。阿静和爸爸妈妈在小树林中散步,细心的阿静发现树上有许许多多的小突起。这引起了她的思考。”再看老课本“草”这一课:“草,根浅而茎弱。硗脊之土,亦能繁殖。故山坡水涯,及崇崖峭壁,无不有之。春时草色青青,随处蔓延。秋冬,霜雪降,则茎黄而枯。其根及种子,伏于土中,次年复生,不假人力之种植也……”毋庸多言了吧,今天多少人有恶趣味?

今天随手放初小课本里的一些文字。
语言很美


梧桐两株 枝高叶大 霜降后 叶渐黄 西风吹来 落叶满阶

天初晚 月光明 窗前远望 月在东方

明月将出 虫声四起 时高时低 时远时近 其声不一

座上客 远方来 父陪客 食午饭 饭后出门 与客闲眺 前有青山 旁有流水

小园中 梅花开 我折两枝 插瓶中 置案上 瓶中花香 时时入鼻

广场中 锣声起 群儿往观 一小猴 披红衣 戴假面 骑羊背上 东西往来 状如走马

天晓日出 室中大明 有人早起 独立廊下 仰望天空 浮云来去 红日渐高 云散天青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控,断之有丝。

庭中有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晚餐之后,凉风入户。母偕女,院中乘凉。母讲故事,女在旁听之。手挥小扇,为母驱蚊。乐而忘倦。(母女为彼此做事,非今日总是母一人做事,儿女完全享受)

窗外修竹几竿,红日初上,竹影满窗。一女坐窗前,取素纸,铺案上。濡笔和墨,画竹一枝。黏于壁间,母见之,称其能。

中华,我国之国名也。自我远祖以来,居于是,衣于是,食于是。世世相传,以及于我。我为中华之人,岂可不爱我国耶?

司马光幼时,与姊共弄胡桃,欲脱其皮,不得。姊去,一婢以汤脱之。及姊复来,光告姊曰:吾能脱之矣。其父适见之。呵曰:小子何得诳语。光自是改过,终身无诳语。

宇文深儿时,常折草为旌旗,累石为营垒,布置行列,颇合兵法。其父见而怪之。曰:“是儿年尚幼,已能若此,他日必为名将。”后果以战功闻于时。(本课意义在引起儿童尚武精神。)



之前写的怎么教学的文

我是这样讲《沁园春雪》的

2015被高考宠幸的文言文,你看懂几篇?

那啥,我们一起来做两道台湾高考语文试题吧

多说一句:我读书那会儿,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整个社会是重理轻文。这个思想对于我至今没扭过来。但是个人感觉,语文的重要性是贯穿终生的,他教给你阅读、理解,是思考的工具。他让你出口成章,准确理解各种宣传辞令。也是工作之余的一种业余爱好。当然真正地阅读,也会让你学会严谨,学会准确。不是似是而非,急于表态成名。接下来,我会偶尔分享下这套国文书里的一些古文给大家。包括其中的教学法。今天就到这里。晚安。(图片来自读库老六豆瓣相册)
古文观不止
题屏(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关注 古文观不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