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有人等候

 

总有一首,单曲循环。...

千万要用语言、线条、声音、味道
把故事塑成可以触摸的形状 
那即便我来或者你往
都能将我们庇佑
by:握着铲子的猪
2016.06.02
--No.30--


1.

在我这个年龄里,最早一点听刘德华的《冰雨》,也听过张柏芝,记得四五年级音乐课教室我们唱过七嘴八舌、乱腔乱调的《星语星愿》,“就像流星许个愿吧,让你知道我爱你”,然后教室对面的校长室里就炸了:小小年纪,爱什么爱。再后来大家开始听周杰伦,把方文山的词一首首抄在笔记本上。

我记得不久前,朋友圈里被一篇《为什么听李宗盛》还是《我为什么喜欢李宗盛》差不多名字的稿子刷屏,我没点开,只是一刷而过。为什么?我又不喜欢李宗盛啊,老杆子们才喜欢。在我截止到昨天晚上的认知中,李宗盛大概与罗大佑是重影的,傻傻分不清楚。但仔细想想,我对这位大叔唯一还算深刻的印象大概是一首歌《山丘》。这是首我特别喜欢的歌,在KTV属于必点歌曲,当然也是必走调歌曲。第一次听《山丘》应该是在学生时代,在一堆歌曲的随机播放中,过耳不留音。而第一次听出感觉应该是在工作后一个下雨的午夜,前面那段大白话字字锤心,到了副歌就直接把心燃了。

即便是这样,我对李宗盛还是一知半解都谈不上。直到昨天夜里在一个叫MONO的APP上看到了一个12分钟长短的视频。视频很简单,零碎到不像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概讲了李宗盛一生中一些片段,与几个城市相关联,看完第一遍只记得一张苍老的面孔,一片雨汽迷蒙的树林,几座繁华却色彩暗淡的城市,还有几个似曾相识的歌名。但是看完后,又让你忍不住再去点一下重新播放。然后就有了一点与年龄、经历完全不相称的触动和感怀。一种欲说还休的滋味,浓重地堵在心头。



然后就会抑制不住地对这个两鬓斑白的老头生出一种猎奇的心情。接着,就大吃一惊,仿若颠覆了二十多年的人生观。

《我是一只小小鸟》不是赵传的歌吗?不是,李宗盛填词作曲。

《夜太黑》不是林忆莲的歌吗?不是,李宗盛填词作曲。

《爱如潮水》不是张信哲的歌吗?不是,李宗盛填词。

《阴天》不是莫文蔚的歌吗?李宗盛填词作曲。

《领悟》不是关喆的歌吗?不是,李宗盛填词作曲。

《漂洋过海来看你》不是好声音那谁唱的吗?不是,李宗盛填词作曲。

你就会突然发现,这个人,陌生而又熟悉的陪伴了我们这么多年。而到了恰能听懂的年纪时,又突兀的现形,直刺你的胸怀。

2.

在这个十二分钟的小视频里,有两个画面让我难忘。一个是李宗盛的另一个身份,制琴师。我甚至还没能去了解,他制的到底是什么琴。但是我喜欢视频里那片映入眼前的满满木色,木色的制作台,木色的刻刀柄,木色的材料,以及如木色般凝重专注的老人。还有一个画面是东京街头的老制刀匠,目光已经浑浊,手却多年如一日的灵动,城市匆匆的步履和破败的老手艺冲突却又严丝合缝的融合。

我不喜欢鬼子,却日渐在如饥似渴的探知里,越来越被日本人的“匠人”精神所触动。前面提过的《编舟记》,包括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寿司之神》。日本推崇“匠人精神”,尊重匠人的传统展现在各行各业,核心就是对待工作的严谨和认真,这种精神不仅带来经济收入的富足和稳定;也使人从工作的细节中,实践了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从音乐和文字的角度,李宗盛大概也是位栩栩如生的匠人。

在当下这个唯快唯利的社会里,我倒没有想要说苛求自己和希冀我们能学会这种匠人精神,只是到了某个可以驻足观望、能够讨论得失的年龄,即便是学不会,也能去看一看、听一听这种无言却震撼的力量。就像十五岁听不懂李宗盛没关系,二十五岁静不下来一首歌的时间可能也没关系,但总不能一直在路上低头赶路,抬头看看这些匠人,枯燥平淡的日子里,眼角眉间就会有光。

其实在看这个视频之前,我在追一部特别无聊的都市情景剧,看完18集,大概只记得某个女主角胸前波澜壮阔的无法越过的山丘。而当你拾起目光,拿来注视那些被岁月打磨的老匠人,看他们颤巍着的老手艺,把沧桑饱满的文字填满你的空虚,用倾世温柔的老情歌慰藉你的疲惫。

然后你就会发现。

越过某个山丘,原来有人等候。

他可能是一本书、一部老电影、一首老情歌,又或者一个触动你的老匠人。

总之,这种等候值得守候。
- END -
晚安
城市里灵魂疲惫的你
我们
听你的故事
参与暗号
你是故事食堂里握着铲子的猪吗?
文字:握着铲子的猪
美编:
着铲子的
阅后即赞
不喜请喷
◆故事·食堂◆



    关注 故事食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