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美食”,味蕾上的书法体验

 

舌尖之说,已成昨日趣谈。什么都跑到舌尖上去了,书法也要凑这番热闹吗?倒也未尝不可,只要言之成理。理又在何处?...

舌尖之说,已成昨日趣谈。什么都跑到舌尖上去了,书法也要凑这番热闹吗?倒也未尝不可,只要言之成理。理又在何处?赏习书法作品者,多只留意笔墨,而忽略其文之情之味,颇为遗憾。今舌尖之论,特要从几件论佳肴美酒的法帖中,缘情

“味“,以助书兴,岂不是有益之举。

闲庭信步 美誉为“韭花章法”——杨凝式《韭菜帖》



杨凝式《韭花帖》墨迹纸本,高26 厘米,宽28

厘米,共7行。曾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石渠宝笈》等书。

《韭花帖》是杨凝式的一封信札,全文如下:“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

杨凝式身处五代时期,官至太子少师。五代朝代更迭频繁,战乱连年,他几次入朝为官,又多次托病辞官。甚至佯狂避祸,后世称之杨风子。初秋七月,杨凝式午睡刚起,正感到饥饿,忽收到友人来信并赠送韭花酱和羔羊肉,吃过之后,感到非常美味,作此信答谢。信笔回帖,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意趣天然,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作家汪曾祺的小品文《韭菜花》,就是由杨凝式的《韭花帖》说起,认为把韭菜花写进文学作品,《韭花帖》是头一回,“读之如今人之语,至为亲切”。

“助其肥羜”的羜是出生五个月的小羊,杨凝式所吃未必是五个月大的羊羔子,只是因为诗经《小雅·伐木》中有“既有肥羜”,就借用了。韭菜花与羊肉同食,却是肯定的。杨凝式是陕西华阴人,汪曾祺考证出“以韭菜花蘸羊肉吃,盖始于中国西部诸省。北京人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或以为这办法来自内蒙古或西域,原来中国五代时已经有了。” 现在吃火锅有很多自助的作料,跟蒜泥、芝麻酱一样,韭菜花也是重要的一种。羊肉与韭菜花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组合。

为美酒佳酿做文章——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墨迹白麻纸本,高28.3

厘米,宽306.3厘米。其中《洞庭春色赋》32行,《中山松醪赋》35

行,另自题10行,共77行。此卷有乾隆题跋4则,并有元代张孔孙,明代黄蒙、李东阳、王世贞等人题跋。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是苏轼为美酒佳酿做的文章。其中,“洞庭春色”、“中山松醪”都是酒的名称,苏轼生前十分喜欢这两篇酒赋,曾多次书写。北宋绍圣元年即1094年,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即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于一卷。自题云:“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洞庭春色”是用太湖柑橘酿制的酒。苏轼文中说:将千棵橘树,连同太湖的山水一同带回,伴以嘉禾之米,用三棱的茅草蒸出滴滴珠玉般的美酒。醪,指汁渣混合的酒,又作为酒的统称。松醪,即用松脂、松花、松子等酿成的酒。《神农本草经》云:“松叶、松节、松胶皆可为酒。”我国酿造松醪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苏轼作松醪赋,乃隐喻自身之遭际。自己本是千岁之松,却不能充当栋梁,构建大厦,只能以松脂作酒,成就一些小用,写写文章,焉能经世致用,只是“味甘余之小苦,叹幽资之独高”。此二赋卷,章法似锦,韵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笔笔得心应手,字与字之间虽少见连笔,但运笔气韵贯通。全篇紧而不密,宽而适度,首尾相应,有一气呵成之势,令人爽心悦目。

清逸之态 有古雅淡泊之意趣——怀素《苦笋帖》



《苦笋帖》是一封信,原文是:“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怀素给某位朋友说:苦笋和茶这两件东西太好了,就请直接送来吧。徐邦达考证:唐人写信用绢,是当时的习俗,有句话叫禅茶一味,《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苦笋与茶都苦中有平淡清甜,说禅笋一味也未尝不可。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飞动圆转,法度具备。黄庭坚认为张旭草书妙在肥,怀素草书妙在瘦。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笔画粗细变化不多,显得单纯明朗,显出清逸之态,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怀素《食鱼帖》



怀素的《食鱼帖》也是一封短信:“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九日怀素藏真白。”怀素把身体不好归结于不能放开吃肉。苏轼曾题:“今观此帖,有食鱼、食肉之语,盖倜傥者也。”

充分展示黄庭坚书法的特点——黄庭坚《苦笋赋》



黄庭坚《苦笋赋》是一篇有趣的小品文,文字清通,短小精悍,富于深意,前人谓之“文字简严,微有讥讽”。

文中说苦笋虽苦,“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已带有讽谏之意。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对于这等见识的人,黄庭坚认为不可理喻,不必与之为伍:“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看来,相信耳朵,不相信眼睛的“下士”,古来不乏其人。

苦笋,是苦竹之笋,品种不一,味微苦者可食,俗称“甜苦笋”。黄庭坚喜食苦笋,在此赋中夸赞苦笋之质:“钟江山之秀气”,“深雨露而避风烟”;夸赞苦笋之味:“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此小品文,充分展示了黄庭坚书法的独特特点:左伸右放,像拿着平衡杆在走钢丝;中宫收缩四周放射,呈辐射状,风格非常明显。

来源:  黄冈书院墨香书社
文字图片源于网络,由「云上文化」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云上文化「ID:yunshangshuhua」 

投稿/咨询/交流   商务微信:549531965


    关注 云上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