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泉乡的三个“四不像”  蒂尕字汉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柏泉老屋湾、新屋湾、嫘祖庙一带流传着“柏泉三个不像”之说,流传的谚语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柏泉老屋湾、新屋湾、嫘祖庙一带流传着“柏泉三个不像”之说,流传的谚语是:“张启善不像穷人、张仁環不像富人、杨幺不像女人”,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不知怎的?逐渐演变成一段口头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西湖水广怪事多,启善穷人三老婆。

大户仁環衣衫破,男子不敌杨幺哥。

清末明初年间,在老屋湾有一户五兄弟的人家,(仁琮、仁珮、仁璐、仁理、仁環),他们在母亲的带领下,个个勤奋能干,各自自办了一份“不菲”的家产,当地称之为“五虎”。五兄弟中的老幺张仁環,别看他是个裁缝,在老屋湾人眼中,那可是个有钱人。

自出师那年,他因酒醉心明,外打正着发了洋财,捞到第一桶金后,在汉口的小裁缝店生意十分红火,到小店来做衣服的人,纷纷接踪而至;特别是那些洋人,一个接着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生意红火得叫同行业人嫉妒。穷苦出生的他,深知甘难辛苦世道险恶,在日趋兴隆的生意中,心中虽窃窃自喜,但他从不高傲自满,更不敢懈怠。时间不等人的紧迫,迫使他念念不忘娘说的那句话:“好好干,全家人指望你,赚钱置地购房子“。

过惯了苦日子的他,仍然和原来一样,一分钱掰成两瓣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虽然谈不上苦,但,绝非富日子的那种美满潇洒。他一天到黑扑在店中勤扒苦耕,除了晚上喝两口小酒活活筋骨外,别无其它不良嗜好。可怜仁環他,总是赶最便宜,最差的酒买,从不敢造次,或逾越半步。天长日久,慢慢养成从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年轻的仁環,在汉口那花花世界的染缸中,那是出于污泥而不染。倔强的性格使他洁身自好,像荷花一样,保持着自身的青莲,散发出丝丝诱人的清香。他没沾染上不良嗜好,得亏有他那勤劳持家严厉的娘。如不是他娘盯得紧管得严,或许仁環会是另外一个模样。所有人都知道,人要是有了钱,就容易学坏,所以她娘把那个小裁缝店盯得很紧,决不让年轻的仁環胡来。她隔三岔四来店中点卯,及时清点、带走店中所赚的钱,还时常敲打敲打仁環,不可忘乎所以数典忘祖,辜负家族亲人对他的期望。

仁環他娘,从家到汉口往返总是步踱,除了非过河乘船外,从舍不得花钱乘车。她平常生活也十分节俭,那是物尽其用从不浪费。娘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仁環他们五兄弟,自小,他们各自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每次他娘来店铺取钱,除了贴补家用外,所有的一分一厘全都攒了起来。她知道,这是幺儿的血汗钱,要替他攒好,帮他置塘买地。湖区人度知道,只有土地才是聚宝盆,家中有地,子孙后代才不会受穷,只要肯干生活定会好起来。

仁環他娘,硬是从全家人的牙齿缝中,扣钱挤钱,拼命买下了六担土地,折合如今计算是四十多亩。一家人齐心攒钱购置土地,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多,仁環一家还真的步入富人的行列。说那仁環是富人,还不如说他是部不折不扣赚钱机器。平日三百六十五天,仁環伏案干活不分昼夜。年关时节是他最忙的,每每要等缝好最后一针,将做好的衣物送给顾客后,才匆忙赶回家团圆。遇上亲戚六眷找上门,就是到了腊月二十九、三十,或者已回家过年的仁環,还得拿起针线,为本湾宗亲赶制衣服,那就得点灯熬油加班加点。如果宗亲等着衣服去拜年,那就得一夜不睡,无任如何得在大年初一天亮前,将衣服送赶出来。就这样,辛劳一生的仁環,自己穿的总是那毁了色的布衫,有的上面还是补丁摞补丁。平常一家人吃、穿、用,和佃户没有两样,不同的是,他们一家人比别人更发奋、更勤快。在这里我要啰嗦一句,仁環一家,可不是那种”真财主不穿衣,有肉藏在饭里吃“的主,一家人那可是真的很勤劳、很勤俭、很发奋。每年除夕夜,柏泉的大小村舍都很热闹,老屋湾也一样热闹非凡,其景致那是:

火树银花不夜天,男女老少喜开颜。

炮竹声声除旧岁,人来客往过大年。

可在仁環家中,看不出过年的样子,仍和平时一样,冷清得没一点热闹,要不是看到仁環在家的身影,很难知道这家人是在过年。拿仁環娘常挂在嘴边上的那句话:“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就能解释,他家所出现的,那多不同寻常现象。

仁環一家人,原准备多攒几个钱,再购置它几十亩地,哪知,倭寇入侵,战火不断深入,很快蔓延到了武汉,仁環的生意变得如此清淡。但,买田产的想法始终没变。从他这代一人直攒到儿子启谏这代,一家十几口多年如一日勤扒苦耕,守着那四十亩薄田,盼着战争的硝烟赶快散去,展望明天的好日子。”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原本无可非议,日子过得再紧点也没啥,只要过得安稳舒心,也让人感到幸福有盼头。仁環在小酒的陪伴下,就这样,步履蹒跚,走完他几十年坎坷人生,逝世那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1938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四十年代末,等将这份家业传给儿子启谏,深受三纲五常传统教育的启谏,懂得三年不改于父之道,谓之孝矣。他遵照勤俭持家的父训,加紧攒钱购置土地,希望那天达到理想中的境地。虽然所购回土地的数目在增加,家中的生活及一切基本没什么改变。

闭塞的柏泉湖区的百姓,仍和往日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过着日落而息鸡鸣即起的生活。在这闭塞的湖乡,人们做梦也没想到,湖外已经改朝换代。也就在四九年的某一天,宗亲们一觉醒来,看到柏泉乡湖区红旗招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梦初醒的启谏,这才知道自己

“舒坦”的日子过到头了!千辛万苦买回来的土地,均变成了沉重的包袱,或十恶不赦的罪名。那梦寐以求的田产,使自己成了革命对象,被扣上万人唾骂的地主帽子。仁環留给他这顶地主的帽子,严严实实戴在了自己头上,躲不脱也丢不掉,还有世袭制危险,即,地主、地主儿子、地主孙子......。这顶让人生畏的地主帽子,让启谏夫妇和儿女们,整整戴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是怎么熬出来的,只有天知道。

娘俩含着泪水自嘲道:“这帽子,是老太和爷爷娘俩,忍饥挨饿省吃俭用争来的,抢来的,是勤扒苦耕点灯熬油用命换来的;父辈为了奕叶重光,作为宝贝传给我们的……。这么一来,应征了社会上流传的那句谶语:“土地败光,照样吃香。勤扒苦做,落得挨斗。”

再说穷人张启善吧,人高马大,身大力不亏的他,一米八开外的身段,说话那是掷地有声。在他方脸阔额的剑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鹰眼,闪烁着灼灼逼人的光芒,叫人不寒而栗。说他是穷人,因为他家中没塘没地没鱼池,全靠替宗族乡亲办事,按时领族中发放的奉银过活,和现在每月或年领工资差不多。

身为族长的他,分管家族中的大小事宜,不管是红白喜事,还是打架扯皮,只要他一到场,三下五除二全解决。那真是,快刀切豆腐两面光。他解决问题让人心服口服,办起事来那才漂亮俏皮。族里上下没有一人不服他。在当时,似乎天下没有事他办不了的。身兼红学会大队长的他,还常带领队员们集合操练,巡逻放哨保卫柏泉乡的一方安宁。作为“公家人”,吃的用的,都是祠堂义田所收的租子。

早在雍正未丁年(五年1727年)《张氏宗祠》落成时,鹄严公(讳叔珽)手定规条:“倡率族人,按年醵捐批,蓄积有存款,重修族祠,未竣工明年乃蒇事。公创捐田亩为义庄,经始,并劝族人酌助彙以批,蓄余款置田,集成田十石九升五合。”雍正十二年(1734年)鹄严公捐义田四亩三分,手定祠簿凡例四条:“一,建族祠、二,设义塾、三,立义庄、四,修族谱唯修族谱係。自那以后,所捐的田产、钱饷,义田所收的租子,完全能够支付,族中镶理等工作人员的开销,和义塾、义庄中的日常开支。每年积攒下来的钱饷,花在修缮《祠堂》上。据老人说,这里娃娃念书不用交钱。外地子孙回来均住义庄,那也是免费的。每年春明子孙们到《祠堂》祭祖,上坟,《祠堂》内招待膳食外,还发银两。本地上坟,每人每次发纹银一两,荆州等处外地上坟者,每人每次发纹银二两,作为盘缠。

别看没田没塘的张启善,属于穷人的他,在柏泉乡一带说一不二,吐个唾沫就是丁,一辈子替宗亲办事的他,深受宗亲不百姓的爱戴。他不光精炼能干潇洒,还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侠骨柔肠的他,很讨女人的喜欢,他先后取了三房太太,三太太还是汉口有钱人家的小姐,婚后就住在汉口,三不知回柏泉来玩玩,那阔太太的架势,在湖区格外扎眼。这里要多说一句,张启善因政治原因未能善终,可他的三个儿子确很争气。听湾中老人讲,他三个儿子:和生、祥生、芥癞痢(只知道浑名)都混得不错,有一个,还是从蔡甸工商银行的行长,岗位上退休下来的。据乡里老人们说,那天启善上路时,执行人问他有什么要求,只见他柳眉一竖毫无畏惧道:“我一生无求,只求死后你们将我葬在西湖边,让我永远守卫我的家乡......。”

老屋湾东边靠北的杨幺阿姨,其长相略比其她女人中看些外,并没什么两样。你看她眉目如画面如桃花,高挑身材匀称标致,那真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高矮胖瘦恰到好处。天生腻质,著粉太白、施朱则太赤,一副美人胎子样。

红颜者薄命,那真的是一点不假。自从杨幺嫁到老屋湾张家,没过上两年舒坦日子,原本横蛮结实的丈夫,突然一病不起,求医买药花光家中所有的积蓄。上有老、下有小,加上看病吃药的丈夫,简直是个无底洞。再苦的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家中的那几亩薄田,还得要人耕种继续打理下去。一家上下里里外外大小事宜,统统压在杨幺一个妇道人家身上。自尊心历来很强的杨幺,深知,求人不如求自己。每天,只要她眼睛一睁就开始做,忙了外面忙屋里,一直忙到躺下休息。整个老屋湾,数她一人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自然也就最辛苦。生活的压力,迫使杨幺学会了犁田、耙地、插秧、割谷等所有的农活,就连男人为之骄傲的体力活-扛板桶,她也不在话下。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她还能随着那吆喝声,和男子汉们一样扛得翻出花样来。

金秋割谷时节丰收在望,人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总希望在适当的时候抒发一下情感,展现一下劳动者的力量。选择最瞩目、最喜悦的日子,那就是收割的时光。

丰收时节,一群扛着板桶的男子汉,行走在金色的田野上,那一字排开整齐得很。麦浪在身边起舞,随风荡漾,丰收喜悦使人陶醉,幸福的日子让人向往。丰收的喜悦,人们产生展示自己的欲望,随着领队一声吆喝,人们变换着扛板桶的姿势,让板桶翻出不同的花样。那板桶迎风而立,如同舢板杨帆远航,这是最费力,最炫耀,最漂亮的时刻。只见,大伙顶起板桶的一个角,成菱形的板桶口,清一色朝着前方。其阵势,似蓝天麦浪之间的舢板,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展现出自己力量的壮男子汉们,那才叫牛,牛得让人赞叹,让大伙羡慕他们强壮的力量。你想想,在众多强壮的男子汉中,杨幺就是绿郁葱葱中的那一点红,“少林寺”中的牧羊女。在这展现力量之时,杨幺这样的巾帼英雄,那才叫是最棒。

说起板桶,旱田乡的人可能不知道,它是原始人工的脱粒机,能将稻草和谷子分离开。操作方法一看就会极其简单。手握割下的稻谷,对着板桶用力摔打即可。不一会稻谷就留在板桶里,丢掉手中的稻草,反复操作就行。记住,稻谷在上,不拿反向就行。那木质长方形的推把型桶(口大底小),有七十公分高、一米宽、一米五左右长。厚实的木块,堆积合在那,少说也有五六十斤。

记得那年西湖发大水,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刚生完孩子的杨幺,顾不上那多,先将老母扶上船,回头牵着孩子,背着丈夫,大包小包一大堆,均被她逐一搬上船,并将一家人安全划到高坡上。杨幺临危不惧有条不絮样子,得到老屋湾宗亲,乃至四邻八乡,乡亲们的赞扬。

文化底蕴三甲多, 伏二教子办义学。

禹木分田为教育1,琅琅书声日起落2。

柏泉家乡故事多, 三个不像冰山角。

抛砖引玉讲一段, 宗亲踊跃大家说。

见过四老爷的余婆婆(九十七岁,年轻时住在老屋湾)3



张启善的老宅(白色房子)



注:

  1. 禹木公讳三异曾拿出510亩腴田分给17个侄儿, 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2. 柏泉乡学风浓郁,一年四季读书声随太阳起落。

3.四老爷,行方公之子,行简公侄儿,因行简公大房有三个儿子,二房仁芬公排行老四,辞官回乡常做善事,人们称他四老爷。


    关注 蒂尕字汉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