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书店和书

 

原创...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这首Background  music听起来很舒服,快快点击边听边阅读吧!

精彩内容
书店到处都有,书也不是奢侈品,人人都能买得起。
怎么算,这笔生意都只赚不赔。
01


曾经跟朋友说过,我有一个关于书的愿望,即,打造一间四面墙壁布满书架的书房。书房没有门,只留一扇窗。书架上摆着已经看过和即将要看的书,在地板上铺上米色地毯,放置一张宜家书桌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好纸笔和一台电脑,以供读书、做笔记和查阅资料之用。房间一角养一盆茉莉花,这是必须的。然后再养一缸鱼。外墙爬满绿绿的藤蔓,窗边摆上许多盆栽和小花。

这样一来,进出都需要爬窗。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书房里呆着,看书、读报。看累了就躺在地毯上,盯着金鱼发呆,认真地闻嗅茉莉花的香味,想念喜欢的人,或者脑子里瞎编些故事,偶尔感动自己。到了吃饭的时间,有人从窗户外送吃的来,伙食不要太差,都可接受的了。仔细想了很久,这大概就是我人生的终极梦想了。

听着怪矫情的,但那时候的我就是这么想的。虽说这个愿望有些不切实际,但对于书的喜爱,是真真切切的。
对于书的喜爱,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培养起来的。小学时代,姑奶奶家里有一个实木书架,因为她是小学老师的缘故,上面摆了许多儿童读物,带拼音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西游记》、《水浒传》等等,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的,还有正经儿的“大人书”《东周列国志》、《邯郸民间故事》等等,以及小叔读过的《天龙八部》,我几乎是跟着小叔和表姐的读物成长起来的,他们上高中上初中读什么,我大概就跟着都看了。

现在想起来,反倒是每年学校强制订购的小学生及初中生必读书物系列,诸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等等,内容倒是不太能记起来了。也不是说这些名著不好,只是那时候人还太小,读不出这些书里的情感,无法产生共鸣,只觉得乏味罢了。跟《邯郸民间故事》等类似三言两拍这种讲故事的书比起来,更加对必读书物毫无兴趣了。仔细想起来,大概是在那个时候慢慢喜欢上看书的。


02
小学的时候,学校附近有一家书屋,其实就是一间非常普通甚至有点破旧的杂物店,有一面墙是漫画书,可以买也可以租来看。我记得那时候把这家店里所有的《蜡笔小新》都租来看完了,先交五元钱的押金,便可以把书带走,往后每天的租金是两毛钱,看完了还回去,再借下一册来看,乐此不疲。

除了这间租书的杂货店,常光顾的便是家附近的新华书店了。秋天的时候,约几个小伙伴一同前往,中华大街上黄灿灿的落叶在脚下嘎吱嘎吱响的清脆,路边的糖葫芦甜的简直要掉牙。

这家新华书店大概是邯郸市的总店了,面积较大,分上下两层。一楼是名著、现当代散文、书法、绘画、税法等等各类书籍,应有尽有。二楼则是些考试用书,习题集一类,以及儿童读物。书店里有很多书都被翻烂了,工作人员也不管,任由大家畅读,只是偶尔来回“巡逻”,这时就有许多“屁股”不情不愿地从书柜上挪将下来了。
整个书店像一座图书馆,安静且有秩序,现在还总忘不了那些时候,一整个下午可以坐在书店的地板上看书。在一些书柜的角落里,或坐或站,都有许多读书的身影,那些眼睛,仿佛是被吸在书本上一样,引人入胜大概就是如此,这情形始终难忘。

少儿百科全书就是在这里看完的,那些年被百慕大三角、摩梭族走婚习俗、金字塔等等引人入胜的世界奇观或趣闻,迷的神魂颠倒。

去年秋天,有一次在王府井书店寻找陈丹燕的一本书,搜索范围缩小到某一个书柜,双眼正像清扫地雷一样屏蔽掉不相干的书,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两个身影。

“这个书柜的书,妈妈都读完了哦,很好看的”,从毕淑敏专柜的方向传来了这句话。

顿时心里一惊,我大概是看着龙应台、毕淑敏和三毛的书长大的。毕淑敏的书也看了很多,很喜欢,但这句话,我也是没资格说出口的。

连忙转头去看。

身穿一条黑色皮裤,脚蹬及膝的黑色长靴,搭配一件黑色皮草无袖马甲,披着长而垂顺的黑发,头戴一顶贝雷帽,非常酷,又带着一种温柔的气质。她转过身和六七岁的女儿说话,于是,我看到了她一丝不苟的烟熏妆,戴着十分自然的美瞳,温柔而妩媚,却一点也不造作的样子。心里非常喜欢,于是又多出一个愿望,将来我也要这样才好啊。

读书的身影,在我脑海里有许多,最早的一个记忆,是有关老妈的。小时候,父母住二楼,弟弟和我住一楼。有天凌晨三点多,突然被噩梦惊醒,上楼去找老妈,她却还在看书,并且非常专注,于是我便不声不响地在她身边躺下了。老妈那个夜晚看书的神情,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03
该怎么形容看书时的感觉呢?

我觉得像是一个无形的世外桃源,可以让你暂时忘却身处的烦恼,放松身心,跟着作者的一支妙笔,达到一章又一章未知的世界。阅读量大了,你便可以抚摸到不同文字风格带来的美感。

叶芝说:“风格几乎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风格就是他灵魂的样子,他的文字也就是他灵魂的无意识的表达。”对于写作风格,李银河曾在自传里表示,用”不看名字,能不能看出来是谁写的“这个标准评判,能看出来就说明这人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看不出来就说明这人还只是个一般码字儿的。
读的书多了,便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作者对于文字的处理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非常有趣。每一位作家的风格都有所不同,新接触一位作家时,阅读着跳动的文字就像进入了一颗新发现的星球,心中会暗暗窃喜。平和的时候,读读龙应台的散文,翻翻刘慈溪的科幻,学习蔡澜的豁达;心中郁结,就可以打开毕淑敏的七色暖心系列书了;偶尔缺乏动力,就找来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生活指导册”,打一番鸡血,也未尝不可,但我以为,书还是要读经典的,才有味道;日本作家的书,大多细腻、温暖,出差途中可用来放松神经;大师的作品,像吃排骨,要啃才有滋有味儿。

总之,书里大都埋藏着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借用毛姆的话:老天知道书的作者费了多少力气,忍受了怎样的苦涩经历,遭受了怎样的头痛,只是为了让某个碰巧读到这本书的人放松几小时,或者驱除他路途的劳顿。

书店到处都有,书也不是奢侈品,人人都能买得起。

怎么算,这笔生意都只赚不赔。



附:以下两节文字都是极为有特色的,且来猜猜看是出自哪两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吧,将答案发送至后台,不许作弊哦。猜中的会请大家发送地址过来,下次小编出行寄送明信片哦,望喜欢。

白天下了一场雨,可是晚上又很冷,没有风,结果是起了雨雾。天黑的很早。沿街楼房的窗口喷着一团团白色的光。大街上,水银灯在半天照起了冲天的白雾。人、汽车影影绰绰地出现和消失。我们走到10路汽车站旁,几盏昏黄的路灯下,人们就像在水底一样。我们无言地走着,妖妖忽然问我:“你看这夜雾,我们怎么形容它呢?”

我鬼使神差地作起诗来,并且马上念了出来。要知道我过去根本不认为自己有一点作诗的天分。

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

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黄的路灯呢?”

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

我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妖妖突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
再来看另外一部分:

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地在拾。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地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地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林梢在青色的天边画出美调的和舒卷着的云一样的弧线。青的天幕在前面直垂下来,曲卷的树梢花边一般地嵌上天幕。田间往日的蝶儿在飞,一切野花还不曾开。

外面全是阴沉全黑的夜,他在黑色中消灭了自己。

五姑姑垂下头,和睡了的向日葵花一般。

好了,猜到了吗?如果猜到了,就请打开输入框,把答案发送到后台吧!

想阅读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关注 WendyHe的奇幻之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