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他的父亲 联海广播

 

今天我们讲讲司马迁和他的父亲~...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听海光老师讲《论语》故事

小故事大智慧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母去世,多年都不改变父母身上的美德善行,这就是孝了。”
司马迁,字子长,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西汉初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为当时的太史令,其职务主要是负责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和祭祀等。身为史官,司马谈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想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整理和完善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为此,司马谈殚精竭虑,花费大量精力阅读、搜集了大量史料,为撰写史书做准备。司马迁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三皇五帝的故事,对历史非常感兴趣。而且,他从小记忆力惊人,父亲讲过的史实,一学就能牢记,所以父亲司马谈很早就认定儿子又是一个史学家的好材料,精心培养他、教导他。从司马迁10岁开始,父亲就指导他遍览古籍,而且还让他向当时的名家大师拜师求教,向董仲舒学《春秋》、向孔安国学《尚书》。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父亲司马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除去读万卷,还得行万里路,要做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必须要遍访名山大川,对历史事实做实地考察,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记录的史实也才能做到真实可信。”于是,司马迁离开当时的首都长安,进行了一次长达两年多的全国漫游,他到过屈原幽愤自沉的汩罗江,还到过山东曲阜,亲自瞻仰和祭拜圣人孔子,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次漫游对于司马迁的一生至关重要,大量的实地考察,凭吊历史遗迹,使他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佚闻逸事,也掌握了很多地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汉武帝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生病了。当时他已隐约感到自己时日不多,要想独立完成一部历史著作已经不太可能,只得寄厚望于儿子司马迁了。这一年,恰逢汉武帝东巡,司马谈作为太史令本应随行,但因为病情加重而放弃,深感遗憾,他对司马迁说:“要完成一部历史著作,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毕生的心血,耗费无数的精力,还得需要有足够的才华和学识,我已经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心愿了,一切都只能仰仗你来实现了!”就这样,司马谈抱憾而终,在洛阳病逝。这时候,汉武帝大规模的巡行封禅大典已经启动,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奔赴泰山。司马迁遵照父亲的遗命,安葬好父亲后赶到泰山,参加封禅典礼,然后沿东海,绕道长城塞外,最后回到长安。

公元前108年,三十八岁的司马迁继承父亲的事业,担任了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动手编写《史记》。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几乎每天都被掩没于浩如烟海的史籍当中。然而,就在司马迁潜心编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也遭遇了人生极其悲惨的一场劫难。天汉二年,因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一案,司马迁直言上奏,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死刑。为了完成父亲的宏愿,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屈辱地接受了宫刑,以此免除死刑。在狱中,司马迁仍坚持《史记》的编写工作,直到三年后汉武帝大赦,50岁的司马迁才出狱复职,担当了中书令。

在司马迁55岁那年,历时整整13年,一部旷世巨著《史记》终于得以完成,全书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多字。

文字来源:秦岭梅
长按二维码关注
 联海 文化 


公众号ID:LH-media

电话:028-61369316

QQ:307360360
关注经典文化   听联海声音!
征集
听故事找错误,我们一起来完善《论语》故事!

我们欢迎广大喜爱《家有国学·论语》故事的朋友,若您在收听故事时发现有错误,请您添加联海文化QQ群:485725435(联海活动交流群)告诉我们,我们将万分感谢!
最  后  记  得
↓↓↓


    关注 联海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