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私塾】梅州学宫的历史?您知道多少呢?

 

梅江私塾duersi官学历史悠久,早自夏商,就有“学在官府”之说。至唐代普及州县,学皆有庙,形成以祀孔的文庙...







梅江私塾

[/b]

duersi

官学历史悠久,早自夏商,就有“学在官府”之说。至唐代普及州县,学皆有庙,形成以祀孔的文庙为主体的庙学结合形式,故称学宫、学庙。它属官府的统制,有严格的门第等级和地域名额限制,在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当时州县各设一学,形成统一规制的官式建筑,多处城中显要位置,成为所谓的“贤关”、“圣城”、“文武官员均此下马”的神圣之地,充分反映其官文化特点。

客家人根在河洛,当先民们南迁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息之地梅州之后,把中原崇文尚儒、重视教育之风气也带到了梅州,把上学求知、教化子女视为客家人的头等大事。而在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据《梅州史迹纵览》第151页)由知州滕元发在程乡县(即梅县)县城西区创办梅州学宫,内设文庙和明伦堂教授生徒,其时被视为当地最高学府。







学宫又称“文庙”、“孔子庙”,坐落于梅江区金山街道办事处凌风路南门考院前。学宫于南宋淳祐六年(1241年)移迁于梅州城区江北中区考院前南门(即现在的梅州学宫)。元朝十七年(1286年)毁于战乱,元成宗贞二年(1296年)修复,初具规模。此后数遭破坏,多次重修、扩建。至清末,有大成殿、东庑、西庑、明伦堂、教谕署、文昌殿、崇圣祠、天池、魁星楼等建筑。学宫旧时为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谒圣”之所在,对研究梅州崇文重教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学宫坐北向南,现由牌楼——泮池——大成门(戟门)——东、西庑——月台(右侧是小门楼)——大成殿组成,通面阔74.00米,通进深106.50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881.00 平方米。泮池左前方是六角亭(重檐攒尖顶)、魁星楼(二层重檐歇山顶);左侧一排房间现为梅江区文联办公地址。其中,作为学宫主体建筑的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副阶周匝,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殿前月台正中设台阶,殿内有反映孔子讲学论道内容的巨幅壁画组图,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着《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图》、《周游列国图》、《习射图》、《孔子观瀑图》、《杏坛讲学图》和《古乐图》,在巨幅壁画下面罗列着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34幅连环画图案。东西庑为悬山顶,绿色琉璃瓦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为“城内中学”校址。民国年间创办新学,为县立小学、县立中学(一中)校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豪1925~1927年曾在此读书。1929年朱德率红四军来梅时,曾在大成殿门口广场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宫曾作为兴梅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梅县干部招待所、梅州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地址、梅县党校校址等。1978年11月16日学宫被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学宫几度沧桑,后长期挪作他用,年久失修,主体建筑已成危房危楼,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10月28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学宫及周边地带划归梅江区管理,经广东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由梅江区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承担修缮工作。多方筹资1200多万元,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12月15日修缮竣工。



梅江私塾
2009年,争取旅印尼华侨黎次珊先生伉俪的大力支持50万元,将梅州学宫内破败的魁星楼修复完善,并将乾隆、嘉庆年间“重修梅州试院碑记”、“学前东界”、“学前西界”三块碑刻从梅县博物馆运回梅州学宫,为打造孔子文化、客家文化添光增色。
欢迎关注“梅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1、如何订阅扫描二维码或长摁指纹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梅江宣传”

2、如何分享:点击右上角 
选择“发送给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 梅江宣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