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 爱也许盲目,欲望也是

 

有时候,是观念太盲目~...



2016/06/04

老人和蔼

年轻人愤怒

爱也许盲目

但欲望却不

——Leonard Cohen《老人的悲哀》
[ 野兽 ] 这个名称,灵感确实来源于小说《面纱》
“她是藏在我身体里的野兽”
所以,这一期,索性来聊聊毛姆和他的《面纱》好了
对呀,不是文艺界三俗、不是墨镜王
不是希区柯克、不是安溥和阿宗……
就是你们很少听我讲过的
毛姆和他的《面纱》!


毛 姆
在开始正儿八经假装深刻的文学探讨之前
还是先甩几张毛姆大叔的帅照吧
让咱们沐浴在荷尔蒙的阳光下
一起肤浅一下吧!
毕竟,文学这种东西,动不动就要谈人性
这本身就是挺不人性的一件事情啊!


嘿嘿,英俊年轻的脸(rou)庞(ti)谁不爱啊!
我臆想中的、带点小忧郁的英国绅士风!
叼烟斗的感觉也是酷到没朋友呢,荷尔蒙爆屏!
最爱的幽默小老头感觉!

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自称为二流小说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那本快要被文青们谈烂掉的《月亮与六便士》,此外,还有《刀锋》、《人生的枷锁》(好啦,这两本我都没有看);长篇小说《面纱》是以中国为背景的爱情小说(姑且就这样狭窄地定义吧)!


《面 纱》
 壹
“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已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面纱》

在整本书里,男主角Walt的这段告白的确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在毛姆的小说《面纱》里,Walt一点都不让人喜爱,甚至让人讨厌,但是,当他面对Kitty说出这段话时,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面对爱情那么卑微的他,竟然伟大到像一个盖世英雄。

在爱人面前,所有人都习惯去展现自己美好、优秀的一面,这几乎是天性使然,就像求偶时孔雀会开屏一样,但是,Walt这种看起来反天性的行为,竟然只是因为爱,而他的爱里的盲目和低微,又恰恰是人性的明知荒唐但最冲动最不可控的。
 贰
《面纱 》故事情节


虽然觉得自己讲起故事来有点没条理,但还是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故事情节:

女主人公Kitty(凯蒂)貌美但是肤浅、庸俗、爱慕虚荣,因为种种原因嫁给了木讷寡言的细菌学家Walt(瓦尔特),由于Walt的工作在香港,于是婚后两人赴香港定居,小说最开始,描述的就是Kitty在香港和情人查理(有妇之夫)偷情被Walt发现,然而,这时候的Walt并没有捉奸在床,而是开始了一场报复,迫使Kitty必须跟着他深入内地偏远小镇去平复一场疯狂肆虐的瘟疫,在这种凶险的环境中,俩人的关系也发生了种种变化……最后,Walt死在了这正常瘟疫之中,而怀有身孕的Kitty回到英国,又遇见了查理……
[ 电影《面纱》剧照 ]

小说和电影的结局完全不同

[ 小说 ]:Kitty经不住查理的花言巧语,又和他睡了,只是事后带后悔与嫌弃,最后随着父亲离开了伦敦……

[ 电影 ]:Kitty牵着小Walt在伦敦的街上偶遇了查理,查理试图再次诱惑她,但Kitty牵着儿子走了……
 叁
先放几张电影剧照吧,还是蛮美的~
[ 在英国,Walt第一次见到Kitty ]
[ 两人前往内地小镇的路上 ]
[ Walt为瘟疫发病的村子找到了干净的水源 ]
[ 夏雨饰演的医生 ]
[ 黄秋生饰演的军人 ]
[ 吕燕(曾被法国人视为最美超模)饰演的中国女人 ]

电影的线索其实很分明,两人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副线平复瘟疫始终影响着两人的关系的进展。情节的部分非常清晰,大家去看电影就可以了……



毛姆本人是同性恋,对女性并不带有什么好感,他笔下的女人,往往都虚荣、庸俗、浅薄……他的笔锋本就犀利,犀利中带着嘲弄,没有丝毫的怜悯和宽容,他常常讽刺女人,讽刺得不留余地,恨不得把人剖开来,把恶心的内脏全拿出来一一数落。



但是电影不是,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安置了可以被原谅的理由,Walt的沉默寡言里有着一个细菌学家的严谨、善良与责任感,Kitty与Walt的无爱的结合不是因为虚荣,而是因为家人的逼迫和施压,她的出轨也是因为受不了Walt的寡言和沉默……



经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总会拿来与原著进行比较,而比较之后,大多数时候,往往会得出电影不如小说好的结论。部分结论中带有的巨大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其形成之初,就已经是另一个新的生命了,如果完全遵从导演作品这一说法来看的话,电影其实是和原著并无太大关系的在创作,它只是使用了原著的素材和故事而已,至于表达的主题与核心是否偏离、遵守原著,其实并不是那么严重的值得在乎的事情。



每次一部电影出来,总会有什么“亵渎原著”的叫嚣之声,仔细想想其实挺荒唐的,越是经典的原著,越是不会轻易的被亵渎,好的小说之所以能够作为小说而不是电影存在于文学史上,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它的不可取代性,哪是一部刚出来还没有经历时间检验的电影作品可以亵渎的呢?

更何况,电影和小说本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一个是声、光、影、剧本、导演、演员等等元素构成的众人创作,另一个是单由文字和作家而创造出来的私人创作,其中不可比较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了……
 肆
说到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方式不同,就不得不以《面纱》的小说和电影为例子来说明:为什么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喜欢取悦观众?那些相对较好的改作品,也往往是在努力地在市场和艺术之间艰难平衡之后取得的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
小说《面纱》
提到毛姆就会提到人性,很多人拿他和张爱玲相比,对,都是写人性(但二人区别很大),事实上,没有作家(我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不讨论人性的,甚至,大部分的文学作品最终的指向就是人性。





毛姆是以揭露人性而著名的,《面纱》之所以是他争议最大的作品,我想原因也是他把人性写的太过险恶了。在小说里,每个人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人性恶,虚荣浅薄、耐不住寂寞、报复心、欲望驱使……而且,即使是面对一个生命的死亡,即使是即将死亡,这种人性恶也是没有丝毫扭转和改变的,KItty仍然会因为欲望而跟查理上床,只是多了点愧疚而已,Walt在临死前没有说清楚的遗言(当时Kitty想要恳求Walt的原谅),在毛姆的描述中,显现的Walt的心思是:即便死去也不说原谅,也要让Kitty一辈子心怀愧疚……

悲哀的是,这种恶的结果始终也抗衡不了恶本身,Kitty在Walt死后也只是因为跟查理上床了而怀有愧疚而已。

电影《面纱》
在这里不讨论导演,仅仅只讨论电影本身传递给我的东西。

与小说《面纱》截然不同的是,电影的视角其实是“爱”。

男女主角做的一切都有可以被原谅的理由,并且他们看起来其实是善良的,甚至有点惹人喜爱、惹人心疼。



Walt竭尽全力控制瘟疫,为了治好异国他乡的毫无关系的居民,他甚至冒着被误解、起冲突、甚至是生命的危险(救治瘟疫必须要隔绝水源,遭到了当地村民的反对,还有特定时代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不满与歧视、以及瘟疫本身就足以致命),他善良、严谨、智慧、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完全不是毛姆书中的那个Walt。

Kitty的身上,同样的也有着善的光芒(例子太多,感兴趣的去看电影吧),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具有着鲜明的惹人喜爱的特质。



这样的人设,也注定了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救赎的故事,电影的结局,自然也是美好的,Walt临死前其实是原谅了Kitty的,回到英国的Kitty也有了坚定的、成熟的内心。

这种故事的改变,无疑是很讨好观众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电影看起来很舒服,就否认它的价值。其实,观众与艺术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存在,不要对观众的审美太过悲观,我们必须承认,有些观众爱看的电影,同样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那些艺术价值还不错的电影,也正是因为得到观众的认可,反而说明了它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同一个故事,两个不同的主题。

一个是爱和欲望都是人性恶的枝桠,另一个是爱能救赎人性里盲目的恶的部分。

这样分开来看,作者和导演其实只是借助了同一个故事,表达两种不同的观点而已,没有对错,只有有趣。

 伍
电影的创作过程是团队的、组合化的,自然需要金钱的支撑,其创作和主题的表达也必然是多多少少要以金钱为导向。

小说的创作,更加的私人化,一般而言,小说创作所需要的投入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比如时间、精力、才华等等……



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自然导致了电影与小说之间巨大的艺术差别。

同样是有才华有抱负有艺术追求的作家和导演,导演受限会更多,甚至,有很多不可控、不可改的因素存在,而作家,由于私人化的创作方式,其思想和追求更容易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在这里,我不讨论网络时代的写作,只讨论严肃的文学创作)

所以,面对文学改编的电影,多一点体谅;

同时,不要跟风,认真读过原著,才有批判的资格。
 ——   End   ——



    关注 野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