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林距离丨达世奇:“素描大国”

 

长久以来,素描成了中国艺术的圣经,乃人尽皆知学画者必守的寒窗。...



素描大国之称,非中国莫属。为什么“大”,是因为对素描认知的普遍与广泛。凡遇到中国学生家长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绘画是否要先学素描?最近又看到微信圈不少帖子,流传着名家素描,大师素描,列宾美术学院素描等等,赞羡溢美之词用尽,这样的素描大流传是其它国家没有的。再看社会上的艺考班,素描可谓是一个大产业。学生少则三五年,多则倾其一生,都在讲究着素描。每年一次艺术高考,就像天安门长城的五一假期,人山人海,人手一个画板磨蹭素描,那场面谓之大似有不足,应该称为巨大。



▲ 徐悲鸿素描
自从上次我的文章《列宾——我们错拜的山头》发表后,有超过一半赞同。赞同者一部分是有新观念的画家,另一部分不是专业学画,而是以知识作为评判的标准,对世界艺术史了解,所以比较理性。反而一些老一辈专业画家,对我的文章提出反对。他们怀旧,是50后的素描“老战士”,不仅是列宾的粉丝,还是马克西姆油训班和徐悲鸿的粉丝。他们只是从感性出发,不顾艺术史事实。他们的特点就是倾其一生地在迷恋物体外观的写实,顽固追究准与不准。

有的画家从来不关心艺术史理论,不看理论的书。他们表示,这些书看了让他们头晕,头大。他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看文字理论,有画在那里摆着,只要看画就可以了。调查一下,这样的画家还真的不在少数。

很明显,画那里摆着,像不像自己去看,言下之意已经明白,像了就是好画,是指艺术史的前半部分:古典,浪漫和现实主义。画人像个人,画了苹果就该像个苹果,没什么道理可讲。

用这样的标准去看其它的画,那么后半部美术史,都变成不及格的学生,全是垃圾。

长久以来,素描成了中国艺术的圣经,乃人尽皆知学画者必守的寒窗。这50后的老战士成了60后,70后,80后和90后的老师,他们继承了40后和30后的传统,是素描大国的中流砥柱。网上曾有写实元老提到技术,说是技术代表了一切,决定了一切。这个技术,当然指的是传统的写实技术。我想在这个封闭的素描“天花板”上开了一个天窗,让外面精彩世界的阳光射进来。我们放眼世界:艺术表现的技术包括:写实外形的刻画,写实自然感知的色彩,印象主义色彩并置,马蒂斯的色块排列组合,表现主义的韵律和气势,未来主义的运动感,立体主义的多面体分析,超现实主义的恐怖感,象征主义的神秘和深邃内向,集合主义的构成,光效应的视觉流动,波普艺术的流行感,概念艺术的核心思想,抽象表现主义的节奏,极简主义的丰满,环境艺术的空间设计,大地艺术的自然利用,超级写实主义的非自然视觉等等不计其数的技术,岂是素描可以统帅之?


▲ 马蒂斯素描
艺术史反映了艺术的本质,第一就是表现生活,诉说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情感,故事和哲理。第二是艺术形式的首创,不是去重复别人的技术和故事,而是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技术,来表达自己新的观点和认知。因此,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体现了两种功能:1.学习捕捉外形的手段;2.艺术家艺术创造的表现手段。

讲究素描的“老战士”还提出这样的观点:徐悲鸿的素描至今中国人没能超越。我同意类似一个观点,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至今无人可以超越。原因很简单,把《兰亭序》作为范本学习,任何超越都是错误,因为《兰亭序》是唯一标准。素描就不同了,我回答这位朋友说:澳大利亚一个高中生的素描就超过了徐悲鸿。他自然不信,我亮出了作品的照片。这是一个组画,一个皱皮老人的脸为中心,旁边是各种皱皮的特写,看似抽象,但意图明确,表达生命的过程,余下的岁月,揭示一个老龄社会的来临。生命到了临界终结的时刻,是对岁月的经历和求生的挽歌。作品呼吁社会关注,如同地球到了衰老的时刻,人类本身会有这样无奈而又惊恐的呼喊。

我这样解释,素描既然是一门艺术,艺术就是要表现生活的。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让观众发现深层次的内容,也是作品本身在诉说着生活的表面和内在的哲理。徐悲鸿的素描告诉了人们什么?一个男人站着,或者一个女人站着,与千万西方写实高手的人物素描有什么不同?这里有了一个结论,这类艺术教育培养的是一辈子的素描学生。而澳大利亚高中生的艺术教育培养的是搞创作的艺术家。也就是说,徐悲鸿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在画素描,而澳大利亚高中生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在创作素描,两者立足点不在一个层次。

一辈子追求素描的准与不准,一辈子做学生,画女人男人站着坐着,画穿西藏服装的男女摆各种姿势,这一切目的是借用外形,来表现自己有多少过硬的“素描功夫”。至于这西藏男女要告诉观众什么无关紧要,大家可以用眼睛看,像个西藏男女就是了。

对某技术的侧重痴迷,正是工艺美术的特点。玉雕也讲技术,追求者可以永无止境。木匠也讲技术,要把木面做的光滑。如果抽取艺术对生活的创造表达,抽取前所未有而非重复模仿,素描作为一个永无尽头的写实基本功,只能是与工艺美术匠师同类。


▲ 凡高素描
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问题,大家公认梵高,毕加索是世界艺术大师,他们为什么把人画得歪歪扭扭?他们如果降身为一个素描学生,画一个细细的古典素描,用徐悲鸿的手法,能够超越徐悲鸿吗?

原载于2016年6月4日《新民晚报》

C02: 艺术评论, 作者: 达世奇

(陈优君 编辑设计)


    关注 艺术林距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