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的国  ——《黑鹰坠落》

 

看战争片上瘾,从品知上下了很多人推荐的《黑鹰坠落》,折腾了半天字幕还是差一句,看的也是心累……看完之后...



看战争片上瘾, 从 品知上下了很多人推荐的《黑鹰坠落》,折腾了半天字幕还是差一句,看的也是心累……看完之后已经很晚了,本来再刷一次再来写这篇文章,结果看到电影的最后几句话,决定立刻写这篇文章。

  影片讲述的是1993年索马里战争,美国陆军因为情报错误而与索马里武装民兵进行持久的巷战过程,这只是由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部队及部分海豹突击队员共约150人于1小时内执行完毕的小任务,不料遭到当地军队的偷袭,竟演变成一场长达15小时的困兽之斗的故事。

以上就是来自百度的剧情简介。以及,由于脸盲加我就是个军事盲,看起个中情节还是蛮费劲的,就不对情节进行介绍了(……二刷之后如果看懂可以考虑写情节)

影片前面的部分节奏特别的慢,和《珍珠港》简直一个尿性,大概是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吧,但真的真的……很容易让人弃剧。节奏从Blackburn从战机上坠毁开始突然加快,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时间很长的纪实战争片,但影片把战争的过程分为几组人,通过不同组的镜头来实现节奏的调整,大概这也是这部片子备受好评的原因。

按照以前的惯例呢,我的影评一般都是用来抒情的,这次也不例外。

全片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Leave NO
man behind”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慨了一下“好一部美利坚核心价值观的电影” 当这句话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重复出现的时候,这句话便没有开始时那么让人被强行灌输价值观的恶心感了。

如果之前的《危机十三小时》让人从头到尾感觉到深深地绝望,那《黑鹰坠落》则是让人窒息的希望。

每次比较舒缓的音乐响起的时候,那种感觉都仿佛是《珍珠港》,让人觉得这群战士在守住生命,守住未来和胜利。但细细看来,这种希望却是错觉,是无比悲怆的希望。

电影开头用字幕介绍了战争背景,看似强行仿纪录片的行径,却让观众以此为基础来看这次战役的时候,更多了情感基调。这场战役,既不是《珍珠港》的反击,也不是《危机十三小时》的自卫,主动出击,却落得兵荒马乱,伤亡众多。

时间太晚了,这篇文章写着写着感觉思路很乱,就只写三个影片的小细节好了。

第一个是年轻的士兵史密斯看到战友被击中奋不顾身地去掩护,结果被击中大腿,情况危急,却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援。几个全副武装的军人,在军医为他治疗的时候,简直像哄小孩般地和史密斯说话。这个第一次上战场的年轻人,就算面对枪林弹雨,就算扛得动枪他也只是个孩子,可他不是普通的孩子,他倔强顽皮,却比谁都坚守的久,他让艾弗斯曼转告自己的父母他表现的很好。对他而言,这场战争最大的意义,就是他能成为父母的骄傲,可对他的父母而言,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却让他们失去了儿子。 



第二个是杜兰特飞行员看到死去的战友被围攻的时候,枪里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他绝望地拿出了妻儿的照片。真实事件中的杜兰特飞行员被俘虏11天后获得自由,被授予了奖章。     当最后一颗子弹都被耗尽,连开枪自保清白都无力的时候,大概才是最绝望的时候吧。 所以啊,俘虏不是贪生怕死,有时候恰恰是最勇敢的人。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是我最喜欢,也是整部影片中,我认为最为震撼的地方。最后奔跑回基地的士兵们身后,最引人注意的不是狼烟四起,而是那些远远地看着他们跑进基地的索马里人,他们像看着逃兵一般,像看着什么奇怪的东西一般地看着他们,目光中说不清是嘲讽还是同情。  这就是这场战役的特别之处,这不是他们的国家,他们远道而来也并非侵略者,甚至艾弗斯曼还怀着拯救这个国家的愿望,但他们仍旧不受欢迎。 大雾中前方奔跑欢笑的索马里小孩,路上目光不解打电话的男人,抱着逝去孙子的白帽子老人,远远看着他们的索马里平民……哪怕这些战士再强大, 哪怕他们带着最先进的武器,他们离开战区的时候,都像逃兵,因为那不是他们的国家,开的每一枪除了自保,都那么心虚,在这里,他们不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也不是和平的战士,而是不友好的侵略者。 无论美军的目的有多少,这场战役,对这些看着热血沸腾征兵广告而奋不顾身的年轻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对他们身后那些注视着他们离开的人才有意义。

电影还尚未结尾的时候,有一个疑惑,我以为影片不会解答,就像《危机十三小时》里 男主(如果他不是男主那我只能说对不起我脸盲)说的“我在想我的女儿们呢,在想他们会怎么评价我,“他死在了他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他不理解的战斗中,在一个对他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国家””   这些在这场豪无意义的战争中受伤、丧命、失去战友的人,还拿起枪前往战场的原因是什么? 是军人的天性?是英雄的使命?还只是服从?

在这部电影里,胡特给了答案:

我每次回家别人都问我,胡特你为什么去打仗?难道你是战争狂?

为什么?他们不会理解,他们根本体会不到。

其实很简单,我们为了同胞兄弟拼命。

在这片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土地,这个他们甚至从未了解的国家,一次又一次回到战区的原因,大概也只是Leave NO man behind 了吧。 

影片的最后,艾弗斯曼告别战友遗体的时候说“在我们被派来之前,有一个朋友问我,你们为什么要去打别人的仗,想当英雄吗?  现在我的答案是不,我不想当英雄,没有人想当英雄,只是有时候时势造英雄。”  仅仅这一句话,这部描绘最无理战争的片子,就成为了最佳的反战片。  没有人想当英雄,只是有时候时势造英雄。





所有外派的战士,所有去打别人仗的军人,大概都是这么无奈却仍旧义无反顾,因为战场上还有战友,没有选择,哪怕不是自己的国家,也得留下来。 最近看了不少战争的影片,感慨有点多,因为视角一直是美军,所以没有写道被侵略或者战争发生的国家,之前那篇文章没机会说,便写在这里。 其实现代战争里,尤其是伊斯兰国家的战争,一方面心疼孤立无援在他人的国土上为政客们卖命的军人们,另一方面又无比的心疼那些在自己的国家里也需要通过恐怖袭击来伸张不满的人们。 战争到最后,就是谁都可怜,可谁都没错。  

那谁又该对那些逝去的生命负责呢?

奖章,还是五角星?最后的最后,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在想,咦这个好面熟,啊那个也面熟……我就是这样的脸盲……原来艾弗斯曼就是《珍珠港》里面的男二(不得不说换了个发型真的是帅的一笔潦草……), 胡特是《慕尼黑惨案》的男主(一如既往的帅)。以及这部影片的配乐也很精彩,貌似用了非洲自己的音乐特色吧,但是放在战争场面里却恰到好处。 哦对了,配乐也很面熟……来自珍珠港……

以及这部片子的颜值实在太高了……一个军医小哥都辣么帅……


    关注 起名字好难啊啊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