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 向孔子学教子(之三)

 

虎妈狼爸家中的孩子,童年时,他们本该游戏,却被父母逼着去学习;青年时,他们本该学习,却因为脱离了父母,而沉溺于游戏。最终这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会因为缺乏仁智勇的品格,而输在终点线上。...







孔子为一个健全人格确立了三个基本要素,即“仁、智、勇”,它们构成了一个人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力量,三者缺一不可。《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所探讨的种种问题,就其根本目的来说,就是要培养弟子们的这三种品格。因此,夫妻在对儿女进行家庭教育时,也应当抓住这个根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这三个要素上,让“仁、智、勇”成为家庭教育的中心,换句话说就是,教子中的“有所为”应当落实到这三种品格的培养上。

那么,教子中的“有所不为”指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指一些技艺性的教育。诸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等,这些方面对于培养儿女的品格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帮助,但仅仅依靠它们,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为这些技艺只是一些“小道”,并不能直接地、必然地促进儿女“仁、智、勇”的形成。而且一旦夫妻把主要精力用于这些“小道”,往往会忽视上述三种品格的培养,直至在儿子情结的作用下,走向无所不为和为所欲为的境地。纵观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父母在所谓素质教育的怂恿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人生起跑线上”,完全不顾孩子的主观愿望逼迫孩子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虽然这些孩子学到了一技之长,所谓的素质看上去也比其它孩子要高,可是他们的人格三要素,却因为父母的忽视而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从而过早地表现出输在人生终点线上的倾向。

在这里,我们要谈谈孔子对于当今父母和教育界念念不忘的所谓素质教育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子路问怎样才算完美的人。孔子说:“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清廉,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才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才能算是完美的人了。”孔子接着说:“现在完美的人何必如此?见到利益时,就思忖取来是否合理;面对危难,敢于献出生命;长久不忘平生的誓言,也可以算完美的人了。”

孔子前一段话的意思与今天的所谓综合素质非常接近,就是所谓的“理科里面,他文科最好;文科里面,他理科最好;文理两科里面,他琴棋书画最好;琴棋书画里面,他足球踢得最好;踢足球里面,他假球踢得最好,踢假球里面,他道德修养得最好。”总之,一圈转下来,他样样都是大拿,这才算得上有综合素质。然而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深知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的天赋,能让自己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因此,他才说了下面一段话。这段话是针对所有人的,不管天赋高低,都应具备。它的内涵其实就是仁智勇。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始终围绕着最根本的问题,而不是一些枝节末叶。因为他知道,人生并不取决于起跑线上的那一刻,也不取决于那些枝节末叶。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也就是说,琴棋书画等等技艺性的“小道”,确实可以拿到众人眼前炫耀一下,但是靠它来免于人生的不幸,是不可能的。

然而人的一生又总是要靠某些技艺来立足谋生,对此父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孔子对此的回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孩子在“仁智勇”三方面是合格的,就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技艺;如果不合格,那就要继续教育。孔子这段话集中体现了教子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品格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有所作为;在技艺方面,一定要有所不为,要给予孩子们自主自为的空间。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能够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将使家庭教育主次分明,各尽其责,各得其乐。父母着眼于品格教育,将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儿女在技艺上的自主选择,将为自己确立一个最符合自己愿望的发展目标,从而激发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这样的孩子如果天赋高,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如果天赋低,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总之,他们不会像今天虎妈狼爸家中的孩子,童年时,他们本该游戏,却被父母逼着去学习;青年时,他们本该学习,却因为脱离了父母,而沉溺于游戏。最终这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会因为缺乏仁智勇的品格,而输在终点线上。

凡是在本公众号中发表的文章之前标有【原创】字样的,均属本公众号独家发表,文中照片亦为本公众号专有,欢迎各位朋友在朋友圈、朋友群、微博转发。如有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为了祖国的未来↓↓↓ 欢迎转发并分享给身边的家长~ 



欢迎光临一本书店YBSD!


    关注 一本书店YBS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