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能否帮助品牌提升营销效率?如何设计和运营社群?

 

如何设计和运营社群?看懂本文就够了!...





品牌企业如何设计和运营社群

社群是强关系、自组织、准宗教、亚文化的族群。

社群与粉丝团和社区是不同的存在:


● 粉丝团,是弱关系组织,依赖对偶像的崇拜。

● 社区,同样是弱关系,且社区依赖版主。百度“血友病吧事件”风波引发舆情汹涌,就是因为百度公司单方面撤除原吧主职务,空降官方吧主并撤换了吧务组成员;

● 社群,是成员在一定的规则引导下实现的自组织群体。个体的行为极具偶然性,不可预知,但是群体会呈现出趋同性和规律性,成员之间基于某种联系形成强关系,笃信某种相同的文化或是价值观,从而凝聚在一起,形成社群。

一、如何设计和运营社群?

要做好社群,就需要将社群当成产品来经营,需要全盘考虑。不仅要发挥好灵魂人物的作用,也要系统的考虑其他运营要素,如同牧场一样,有了羊群只是一小步,需要系统的设计和运营。

1、牧羊模型

(1)牧羊模型社群设计

把社群的构建和运营想象成一个牧羊场,牧羊场里需要有:

● 牧羊人 : 魅力联结者,核心人物、精神领袖,把大家联系在一起。

● 羊圈 : 信仰组织体系,把大家圈在一起,防止人员流失。

● 羊群 : 用户/潜在用户,即所饲养的羊群是什么,是山羊还是绵羊。

● 牧场 : 社交空间,把羊群安置在哪。

● 牧羊犬 : 社交客服/铁粉,协助牧羊人运营,即发现和培养骨干。

● 牧草 : 通过内容和社交,建立强关系。

(2)社群运营流程按照牧羊模型,社群的运营流程如下:



其中,“社群养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用户洞察

通过用户洞察,了解社群目标人群,包括需求、用户画像。

第二,亚文化设计

在用户洞察的基础上,进行亚文化设计,包括身份体系、生活态度、仪式、鄙视链等。

文化的作用在于让社群成员如何理解:

● 这个世界以及个人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 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道德的;

● 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

● 什么是应该鄙视的。

亚文化的构建,有用户参与其中,用户会格外认同和亲近,即“参与感”:

● 一方面,企业通过设计社群成员共鸣的亚文化,走到用户中去,和用户交朋友;

● 另一方面,用户对亚文化的影响会反刍产品,这种自发的打磨使产品越来越能精准的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在这类群体中打造好口碑,让产品本身作为广告实现传播。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米粉节“爆米花”,是小米粉丝文化仪式之一,让米粉有归属感、参与感,同时粉丝活动也是一种UGC内容。

第三,构建社群的组织体系和平台

哥德尔定理指出,“任何一个体系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社群也是如此,用户自组织很容易失败,演变成乌合之众,这就要求构建社群的组织体系和平台时,要设计和引导。

 ● 社群的组织体系和架构

设计社群的组织体系和架构,可以借鉴经典的组织模式,如:

简单的社群,可以借用部落模式,即酋长(群主)+长老制(骨干)。

学习型社群,可以参照学校模式,将成员组织成年级、班,设立班长、小组长,班组之间设置竞赛等,即设计社群的组织结构、角色以及互动规则。

● 社群平台设计

要考虑用QQ群/QQ部落,还是微信群,还是用QQ空间,需不需要有单独的APP,与微信公众号如何配合,等等。

第四,发现/培养骨干● 社群需要灵魂人物示范引导,企业创始人是最好的灵魂人物,要当仁不让的出面站台。如小米的雷军四处站台,一度被嘲笑为“雷布斯”。如今,仅仅有好产品还不够,还必须让用户知道产品是谁做的,有了对人的了解和信任,才有对企业和产品的信任感。

● 除了创始人之外,在社群里,骨干或是核心人物也很重要

第五,供应内容、建立强关系和自组织

● 日常运营要遵循自组织原理

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运动规律,可以通过“耗散结构理论”揭示:

烧开水时,最开始接触火炉的壶底会冒小气泡,快沸腾时,水流出现翻滚,热水有秩序的翻滚上去,把上面的冷水带下来,水流循环形成自组织,这就是“耗散结构”。

如果没有炉火加热,水壶里只会是一滩“死水”。

社群的自组织遵循同样原理,要实现长久稳定的运营,不要期望完全由社群成员自己自发运营。

当设置社群组织和角色,以及互动规则后,社群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要有输入输出,实现人/内容/利益的流动:

1、社群人员,有进有出,流动是正常的,即俗话说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2、内容,群主要组织内容的输入内容,如讲座、产品资讯;也要向社群成员下达任务,产生UGC内容,并编辑UGC内容,循环用于社群内容输入。

3、利益,成员进入后会得到什么利益,社群会输出什么利益,也需要统筹运营。

当这些自主的流动形成之后,社群才能够像沸水一样运营起来,而不是变成一潭死水。

● 建立强关系

设计好组织结构和自组织模式后,接下来运营团队要花时间,来引导社群建立起强关系,让用户形成小圈子,自发的组织成一个个小组。(之前说的学校模式的班组,是一种强制性的小组)

要设置阶层结构。阶层并不意味着不平等,阶层是一种上进动力,让社群成员有梯子可爬,这个社群才会有内动力。

要有门槛和分层机制。会使成员更有身份认同感,增强社群的凝聚力。

当强关系建立起来之后,社群基本就能够实现自我运转了,企业只需管理输入输出。这个时候才能够跟别人实现联盟,像滴滴打车一样,实现流量变现。

二、品牌企业的社群化

1、品牌企业社群化的优势与障碍

(1)优势首先,最大优势是用户资源。品牌企业已经默默耕耘了很多年,积累了庞大的用户量,甚至有非常发达的用户管理体系。

其次,有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品牌影响力和企业文化体系。

最后,聚集了大批的人才。

(2)障碍以上优势同时也是品牌企业社群化的障碍:

首先,大企业的科层制,流程繁琐冗杂,与社群的自组织天然互相排斥。

第二,品牌往往是宣导式的自说自话,企业文化过于追求“高大上”,“虚头八脑”,YY自嗨。

第三,品牌企业出来刷脸的多是企业老大,比较忌讳部门级老大露脸,这是潜规则。但是,组建产品社群,最合适的社群灵魂人物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此外,需要全员接触用户,像小米提倡的人人皆客服,而且需要培养员工的社交个人魅力。

2、不同类型的品牌企业如何设置目标

(1)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有自己的用户管理体系,甚至大数据等都非常发达。

互联网企业所缺少的,是没有一些人出来跟用户交朋友,像小米那样,跟用户和粉丝打成一片,本质上还是弱关系,是用户对企业的关系。

互联网企业已经有了完善的用户社区系统,需要做的,是去激活,或者说引爆这些用户。

(2)快消品企业快销品有品牌影响力,但是没有用户,只有消费者。

第一步,是连接消费者,把他们变成用户,将对你的品牌和产品有认同感的人聚集起来,从而输出自己的价值。通过社群实现品牌和用户的连接,这是巨大的红利。

(3)会员制企业传统工业时代,会员制是企业的最高端的商业模式之一。传统会员制的问题是,它是基于交易的弱关系,根据你的消费给你相应的回报,会员之间没有社交,没有建立起强关系。

会员制企业升级,关键在于建立强关系。

(4)企业社群化品牌企业内部也要社群化,之前企业内部过于发达的组织性反而会成为运营用户社群的障碍,这个时候需要扁平化、创客化。

最后,品牌企业做社群,第一步最好说服大老板亲自来做教主,然后做一个小社群(种子社群或社群MVP),让用户参与体验,也让企业高管和员工观摩体验,再发动员工的积极性,复制裂变社群。

三、如何玩转社群营销

做网络营销的人都会发现,从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社群,一波一波在跑,停不下来。2016年,对于社群而言,是风口?还是变局?

我们不妨以终为始,细究一下社群的价值所在,看社群为何如此火爆?

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到社交网络时代,互联网上诞生了大量的“人”,社交需求增加,平台愈加参差多元,信息和流量的不断下放,每个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同时,人总是渴望归属感,一直在寻找基于某种连接的同类。

于是,一些自媒体,通过社群,将线下的关系和社交带到线上的产品和营销中,他们精准的定位了自己的受众,使他们聚合起来,让自己的产品在社群中实现病毒式传播,无限降低连接与传播的成本,社群的价值更加凸显,社群也愈加火爆。

不同类型社群的组成

一个社群从无到有,一定是基于某种联系,按照联系的不同,社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内容型:通过内容聚集人群

如某思维,每天提供优秀的内容,即便在早期没有太多互动,依然形成了社群稳定的强关系。

2、行动型:通过活动聚集人群

活动可以是线下的,例如跑步群,爬山群;也可以是线上的,比如游戏群,在线课程群等。这类社群不需要太多内容输出,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是想要共同做一件事情聚到一起,形成社群。这类社群的特点是平时和有活动时的活跃度会有比较大的差别。

3、身份型:通过身份定位聚集人群

老乡群、校友群、粉丝群等等,这类群无需内容和活动作为必要条件,成员们有同样的身份,所以有不一样的情感连接。一个人可以有N重身份,同时身份还可能增多或失效。

社群的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可能一个社群同时包括了其中的几种,但是基于的关系总体是以上三类。

从无到有,社群的搭建

1、精准定位成员

一个社群能否发展起第一批成员至关重要,而社群早期的成员需要由核心人物出面吸引或是拉动。找准你想构建社群的方向,然后找到这类人中极致且有趣的人,定位越精准,成员之间越能形成凝聚力,从而为社群发展壮大打下基础。同时,核心人物一定要作为社群的精神领袖多出心力去运营,保障社群早期的活跃性。

以STC为例,精准定位市场/品牌总监,其人群画像为:

男性占比高于女性,约占65%;

年龄主要分布在26-35岁,26-30占37%,31-35占39%;

在触媒习惯上,微信100%、微博90%、今日头条使用率占20%,其次为美拍、淘宝网等平台。



(资料来源:STC用户画像调研)
2、设计结构

(1)入群门槛设置入群门槛,不但能保障社群的质量,还会使成员感受到能加入该社群来之不易,从而形成身份认同感,更加珍惜社群。

(2)会员层级一个社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将社群的组员再来进行划分,设计会员层级。

这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会员,或者非会员,这种身份感的认同会使一部分成员对社群更加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让他们与另外更大一部分的旁观的、好奇的、投机者或随机性成员区分开来,最后形成社群真正的力量。

同时,需要一定的管理和奖惩机制,对灌水发广告等行为及时处理。

(3)组织关系 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下很多成功的社群,背后都有一个核心的组织者,如某思维背后的罗振宇。这些社群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以某个人为中心的关系机制,到底能不能长久的运营和维持。

这方面做的较好的是秋叶PPT,它除了秋叶的单方面分享,还不断鼓励成员输出内容,从而摆脱了单方面的粉丝模式,社群得到了良性发展。

3、输入输出

对于内容型社群来说,就是产生和分享内容,活动型社群就是设计和参与活动,这是成员们加入社区的核心目的,也是衡量一个社群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成员可以输入内容得到学习,娱乐等目的,或是输出内容寻求认同感。

社群特殊的地方在于,通过前期定位和结构的筛选,剩下的都是最核心、相似点最高的群体,他们可以实现输入和输出转化,活动的参与率和质量也有保障。

社群中,普通成员也能有输出,这也是社群与偶像模式的粉丝团的区别。

(4)商业化

一个好的社群,如果没有商业模式最后很难坚持下去。现在经过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大家对商业化的接受程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

社群在有一定规模之后,组织者需要思考如何给你的会员带来更好的体验,如身份感、认同感、更优质的内容和活动等。社群本身有议价空间的是那一部分,怎么能够撬动更多资源加入到活动中,这都需要商业化的支持。

有了资本得到支持,才能有更好的运作空间,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加深社群内成员的凝聚力和参与度,从而反哺品牌。

四、2016社群营销的趋势

1、社群走向专业化运营 

2015年,是社群的元年,比较草根的人在做社群,如微商、自媒体等。

2016年,是社群走向专业化运营的年份。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加入到社群的行列中,出现更多的运营思路、更多有所侧重的方法等。

2、企业内部社群化 

2015年,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内部社群化,如海尔、韩都衣舍就是细胞化管理,内部社群化,或小组制运作模式,实现扁、平、快。

2016年,外界已经实现社群化,当把用户圈进来时,如果内部还采用冗杂繁琐的部门制,就会困难重重,所以,企业内部也要强调快速、极致和专注。

3、社群的信任营销

社群营销的核心是信任,这个机制也许会颠覆营销。

以前营销,是一批专业人士,利用信息不对称去忽悠小白。但是,社群营销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是相互了解之后,再交付产品,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而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委托,比如金融,我把钱给你,你帮我把钱增值。

这就是信任营销,也是社群在营销上最大的力量所在。

技术如何影响社群营销

1、技术可以提供很好的互动性 

如可以把红包跟游戏结合起来,产生各种新奇有趣的玩法。而且发出来之后,谁玩过、谁点击过、谁分享过,都是可以被记录和分析,这样在群里就可以做简单管理。

2、技术可以找到关键的传播节点 

通过技术找到关键的传播节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投入资源去传播。对于B端的产品而言,知道意见领袖是谁后,可以做更好的渠道投放。

另外,经常会办各种会议的B端品牌或者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让线上线下的产品相结合,去产生互动,收集信息,最后形成关系,并进行维护。

3、数据的跟踪和传播

在微信的体系下,大家都在用微信,但微信群能不能很有效的管理起来?怎样才能有效识别群内成员?对于群主而言,哪些人有价值?是否能够通过数据的手段去识别去管理?

在管理微信群时,可以通过技术实现数据的跟踪,可以根据群内用户的发言,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做信息的管理和标签。

4、未来技术的应用 

把技术当成一个载体去进行连接,未来可能像视频,像3D的技术,像VR都会用到这里面来。H5它可能在2016年不再是一个广告这么简单,可能就是变成一个技术的连接的一个载体。

技术是需求驱动,将来会有越来越多新奇的技术应用到营销中来。

来源:STC,由无敌牛整理,转载请注明此信息



你对社群运营有什么看法呢?关注无敌牛后,欢迎进入“牛人圈”里留下你的宝贵建议,或者在文章底部留下你的看法,咱们一起探讨!




    关注 蜂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