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论文《音乐的想象与现实是否共存》

 

音乐的想象与现实是否共存...



音乐的想象与现实是否共存
【内容摘要】音乐艺术中,想象始终贯穿了整首曲子的过程,同时有些音乐家认为,想象是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音乐中反映现实的某些现象则比其他艺术更好、更直接。首先,音乐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音乐也能反应外在的物质世界。

关键词:想象    现实    共存

一、音乐所具有什么样的想象

音乐想象是一种活跃的心理现象,在宗教实践和活动的开展中认为音乐可以敲开沟通人和神明之间的大门,音乐能惊天地泣鬼神。音乐艺术作为人的情感的寄拖和宣泄,音乐想象的存在离不开人类的活动。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音乐艺术而言,想象贯穿了音乐的始终,这一过程不仅仅涵盖了歌唱者的演唱过程,而且在欣赏着的欣赏过程中表现的也尤为重要。在著作《论音乐的美》里,汉斯立克是这样说的:“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只有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界来形容的美。它存在于音乐以及音乐的艺术组合中。一个完整无遗地表现出来的对音乐的思考正是独立的美,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什么用来表现情感和思想的手段或原料。”音乐在自然界中没有范本,它也说不出概念性的内容。音乐的想象不仅源于生活的体验,也源于人们某些生理、心理因素,音乐创作需要作曲家在一片空白中来施展开。作品在作曲家大脑的原始形态并非等同于最后的成品,作曲家的创作也并非是随意的想象发挥,是受到必要的音乐创作规则、音乐听觉感受性等方面的限制。莫扎特声称自己的基本乐思随着想象的展开,“像在溪流中”似地来临,变得“更壮大了,一切形式都成长得更为宽阔、更为明亮了”。

钢琴的演奏如果没有想象,那么演奏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所表现出来的也将会是会机械的,是无动于衷的,一个好的音乐家,即使弹一首哈农,一条音阶也会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富有音乐的感觉。在演奏中,无论对速度,节奏,力度,节拍、情感,触键,踏板的运用等等,都有相当的要求。演奏者不仅要通过钢琴这种音乐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塑造特定的音乐形象,与此同时,还应创造性地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如果一个人弹琴仅局限于基本的演奏技巧及泛泛的音乐处理,那么,即使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及技巧,如果不注重想象力方面的培养,也无法将作曲家当时所写音乐时的心情表达出来。“想象力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1】音乐的想象充分发挥着作品灵魂的凝聚,体现音乐作品的时代性,风格特征、观念意向等思想内涵。

音乐作品绝对离不开想象,在艺术领域里,离开了想象,艺术创作也是无法进行的,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领域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中心,它们都十分强调想象在音乐创作、审美和艺术中的重要性。想象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创作。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进入欣赏境界。而在音乐创作中也只有依靠想象才能充实艺术形象,完全可以说缺少了想象,音乐创作就缺少了很多灵魂。音乐创作的独韵则是乐由心生,情现心意。

“想象力与技巧之间以及潜在资源力量与组织能力之间表现出和谐的平衡”【2】作曲家的创作过程是逻辑思维与想象思维的结合。音乐想象力的发挥依靠创作技巧、形式组合来体现,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作品在作曲家大脑的原始形态并非等同于最后的成品,作曲家的创作也并非是随意的想象发挥,是受到必要的音乐创作规则、音乐听觉感受性等方面的限制。

二、音乐所具有的现实性

苏联音乐美学家万斯洛夫说:“音乐中反映现实的形式的特殊性在于:音乐比其他艺术能更好的、更直接的反映现实中的某些现象”【3】因为以其他艺术不同的是,音乐可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表达人的感情,虽然音乐不能为我们提供直接的视觉效果,但是音乐可以为我们提供听觉现象。音乐有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音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掌握好高雅健康的音乐艺术能使我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身为90后的我们开始步入大二大三的学习,从小到大,我们在父母、老师和一众长辈们的悉心照顾下一步步成长,我们的成长是那么得顺利,顺利到我对自己的童年没有影响,快乐和笑声充满了我们的脑袋。我们热切希望接触现实的社会,我们对未知的东西兴致盎然,我们幼稚地规划着我们的未来。

但是自从上了大学,初步接触社会开始,许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对许多现象除了不平,很多时候都是选择逃避一些音乐的成功便成功在了有些音乐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时间都去哪了》有些歌就如优美的文字一样,宛如潺潺欢畅的溪流,又如拂面的清风,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灵,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岁月的车轮不急不缓,从容的滚过四季,带来一季季的明艳。只是我们却已经年华不再,容颜苍老。有时候一个人伫立在无限的旷野上,听风从耳畔滑过,看鸟儿轻盈的翅膀滑过优美的弧线,渐渐消逝于天际。突然想问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呢?这些音乐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一根弦,让我们流泪,让我们坚强。

三、想象与现实是否共存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同的,当听到一首作品,每个人联想到的画面也会有所不同,因为人们的经历都会有所不同,如:当聆听《黄河怨》时有人会联想到悲痛的场景,产生哀伤的情感;也有人会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波澜壮阔的场景。即便现在人们所处的社会与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不同,但是由于欣赏者的投情作用与想象的驱动,可以发自内心地感受、体会音乐所描述抗战期间的画面。但有时欣赏者的主观想法、观念占主导,发挥主体的音乐想象能力,从而改变了音乐创作中表现的审美意象。

首先,作品是灵感的载体,那么灵感从哪来呢?那便是触景生情。在事情的经历中,在眼观中的情触动了心中的感情,感情便是现实,人们不会凭空想象而创造感情,即使创造出也是虚假的,没有意义的,并不能使自身感化,所以,现实就是最真实的感情,音乐是一种声音,是人类的一种呐喊,是一种发泄,一种呐喊,一种语言,所以音乐表达的是作曲家的感情也就是现实。所以本文的观点是音乐的想象与现实是共存的。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2、【奥】马克斯.格拉夫    何乾三译.《从贝多芬到肖斯塔科维奇》

3、于润洋,译《卓菲娅  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关注 乐途电子书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