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说】小升初,一个错误的游戏

 

虽说小升初是个错误的游戏,但也不能置身世外,毕竟大环境如此。希望其他家长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既实现自己的目标,又尽可能减少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点击上方“妈妈再出发”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在“妈妈观察团”挑起了“童年应该简单快乐,还是血拼厮杀”的话题后,我们收到这位爸爸的来稿。邮件开头附了他女儿小学升初中的简历(在我的印象中,简历是成人世界的东西),其中包括语文和自然观察两大学习领域的成就,还备注了小姑娘喜爱阅读、生活自理能力强的特点,和游历11个国家的强大经历

无疑这是个优秀的姑娘,小升初的战绩也斐然,但父亲回想起培养和教育女儿的过程时,有快乐也有无奈,有成功也有失败……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作者:Herbert /  编辑:颖颖头



们对孩子的教育在总体上采取的是快乐教育。我们喜欢旅游。女儿上小学前,我们每年有两三个月出门在外旅行。小学是户口对口的学校,有百年历史。零起点入学,一到四年级我们也是以不奥不英为荣;直到三年级,我们还保持每年的寒假有两到三周的旅行,而暑假则一般会出门一个半月。三年级时,因为怀了二宝,不便出门,就去校外的机构学了素描、小提琴,在少科站报了船模。所有这些项目都是以女儿的兴趣为唯一选择理由,而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或目的。
四年级时,升学气氛渐浓。特别是当了解到小学学籍对口的公办中学的教学质量十分令人担忧时,不得不做临时抱佛脚的打算。于是从四升五的暑假开始,逐步报了奥数、英语,以应付升学择校时必然会面对的考试。身不得已,加入了这场错误的游戏。

第一部分

错误的游戏

我之所以称之为错误的游戏,理由有三:首先,我本不打算择校,而出于为女儿的学习和人生着想而不得不加入;其次,游戏的规则完全不在可控范围之内;第三,参与游戏的代价是整个家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

从教育局的初预招生办法上看,它主要规定了民办的招生。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讲,他们认为小升初的主流是进对口的公办,而有“要求”(当然是指希望以后考试成绩更好,或另有特长)的学生,或不能进入公办的学生才去民办。这里就已经出现了一个问题,这种安排所隐含的意义就是公办只是提供义务教育,让你有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而如果你要提高你的考试能力(高考是唯一标准),就自己出钱吧。而民办本来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当然民办为了生存,自然会特别注重成绩。两者之间的竞争本应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动力,而不是让公办偷懒。

女儿在入小学时,也曾去报了爱菊(民办),凭着她丰富的旅游经历和现场反应,被第一批录取。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对口的小学,以期离家近点,可以多些时间睡觉。学校的作业也不多,一般都能轻松完成。但是我们没有预见小学学籍对口的中学是个问题。一开始,我认为那个中学也还是不错的,因为我就毕业于这个学校。但不曾想,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初、高中分离,那个初中虽然还叫这个名字,却已物是人非了。学校的教师来自另一所普通中学,但保留了校名。去年收了四个班级,学生不足80人,其中从对口小学升上来的只有十多个。而比较好一点的学校都是超员的。我也不希望女儿与背景不明的孩子同学,初中阶段是比较关键的时期,将逐步树立人生观,我有点担心如果她处于一个不爱学习的环境中对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当然更担心学校中可能出现的不良风气。

第二条原因则与所谓的减负有关。目前在校内所学的内容相对较易,如果进对口学校当然没有关系。但如果需要择校时,初中如何选拔则是必然的问题。我不能保证想去哪个学校就一定会被录取,因此面对的就是各校的入学选拔。教委想当然地说不能考试,但哪个学校不考?不考又如何选拔?民办是用升学率来树品牌的,而公办如果要招学生,当然不希望随便哪个学生都可以来。此时,各校有各校的选拔方式和要求,考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而如果只考校内统一教材,大部分人都考个90几分,又等于没考,所以,此时我们需要面对的就不再是一本教材,而是各色各样的内容。课外需要几套内容,奥数是大面积的补习内容,只有往难里去;英语更是五花八门,少儿英语、英语基础口语、新概念、SBS,不一而足。要应付这么几套规则,学习负担不但没减,反而倍增。
更不可控的游戏规则是教委的“改革”,招生规则一年一变;录取条件和方式各区不同;按程序是先民办,后公办,但各校从年初就开始的预招,使得顺序不明;录取标准到底是以告知书为准,还是学校可以直接调档。甚至落入最差志愿的的风险,因为全市招生的公办招生在民办之后,如果放弃被预录取的民办去考全市招生的公办而未果,那就只能进对口的公办。

在这样的混乱中玩游戏,你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只好什么都做,也可能突然间就因为一个不确定的因素而决定了你的升学去向。
说到代价,几乎可以用惨重来形容。如果说,女儿进了一个“好”学校,而父母因为这个过程而离婚,这是得还是失?有得必有失,但这样的失是否过大?好吧,我们虽然没有离婚,但也因此而出现了巨大的麻烦。
我与孩子妈妈的意见本来相同,希望女儿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做她想做的事。我希望女儿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不一定是音乐或体育之类的);现在,妈妈希望女儿能进好学校。进好学校当然不错,但如何定义“好”,我们之间存在分歧。三年级之前还能不奥不英,但进入四年级,这个分歧就变大了。她要加入这个不知道如何定义“好”的游戏,而我出于避免公开对立,只能放弃己见,尽可能配合。心不往一处想,矛盾不可避免。加之这个过程中因为不知道女儿适合什么学校以及各个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而焦虑,之后因为备考而增加的学习内容不能完成而急躁,之后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在面试考试开始后出现了兴奋,导致家里时常出现争议。

而对于放养惯了的女儿一下子提出无数的学习要求,而出现了无数次的指责,批评。本来内向的她,变得更谨小慎微,自信性进一步受挫。一周学习七天,从学校到机构,到网上,没有一天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学习内容。

这样的游戏,对女儿没有成功可言。这样的游戏,难道不是错误的游戏?当然有更多的家庭不需要玩这样的游戏,或热衷于玩这个游戏,那当然另论。
第二部分

奥数与英语

游戏的大部分内容是奥数和英语。其他也有别出心裁的,我倒是表示赞同。因为那是真正的能力和素质,不是课堂上学来的,也不会额外或“被迫”增加学业负担。

先说英语。本人以同传谋生,因此在家里也经常使用英语。特别是女儿三四岁之前,我几乎只和她讲英语和上海话。所以语感还好,也有了些口语和听力的底子。在校内,她也一直被认为英语(口语)最好的。但她没有学过任何课外的内容,原来期望在校内帮助她系统地学习词汇和语法,以此与其口语基础和听力基础相结合,轻松地达到英语学习的要求和目标。但想得太好了,校内的内容对她而言过于简单,语法和词汇也因为“减负”而非常薄弱,因此可以说小学五年,她靠着儿时的基础吃老本,基本没有长进。纯口语比赛可以裸考得一等奖,而书面的就差得太远。

但是别人课外所学的英语,程度令我惊讶。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了考试已学完新概念第二册。这已经不是在学一门科目了。与学校要求相比,这相当于初中毕业。还有的已通过基础口译的笔试。以这样的水平,去初中还学什么英语。当然学完是一回事,是不是真的学会,我表示怀疑;但相信他们考试一定是行的。

再说奥数。我看了一下,奥数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玩基础概念;提前学习(几何、代数等);数论类;逻辑类;思维类。这其中,基础概念部分是可取的,因为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完整、彻底、牢固地掌握概念并灵活应用。思维类也可一玩,但主要是为了玩,养成动脑筋的习惯。其他部分要么以后总会学到,或学了也没有用的东西。

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对学习习惯的影响。由于时间短,题型多,上课时基本就是讲例题、背公式、记套路,这一切的目标就是会看题做题。出现新题型时,学生并没有时间自己去动脑筋想,因此虽然课程名称改成了思维训练,但实际上根本没有思维可言,学生学会的只是等着老师讲公式,讲答案。长此以往,就不再有自己思考的意识,遇事只是等别人来告诉你如何去做。

这些东西,总体上讲,除了增负以外,别无是处。更可怕的是把学生变成答题机器,固化思维。所以我在总体上反对奥数和英语。这也不是小学生应该玩的游戏。
我记得我小时候的数学兴趣课是每周一次,一个年级只有十个人左右。放学后留下来,做几道题,就像现在的小孩玩几盘游戏。老师要求我们尽可能用数学方法解题。这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我没有感到我会解题有多牛,而很开心可以练练脑子。

第三部分

牛娃与机器

这次听说了许多牛娃的故事,结合女儿的同学,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天资聪颖的,后天努力的;后者又可分为提前学习的(拔苗助长的),刷题的。

当然世界之大,人口之多,有天才并不足为奇。面对这些理所当然的牛娃,在竞争中失利也是正常。但是更多的是靠过分的努力而成为“牛娃”,小学里就把初中的课程学了一部分,提前一年很常见,也有更多的;反复操练,见题就能找到套路,如同解题机器一样。现在就把潜力挖尽,今后的能力也就有限。刷题机器最为可悲,他们学到的不是知识,不是能力,而是条条框框。

经历这一阶段,再见到所谓的牛娃、学霸,也不再羡慕。知道了他们的本质,多数只是打了激素而已。此外,各人各有牛的地方,根本不要与这个人比数学、与那个人比英语。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做不全面不落后就可以了。学有余力之时,多做做家务,多玩玩才是真的。
第四部分

闵行华二的面试总结

闵行华二是唯一一个由校长一对一进行面试的学校,我为老师因此所付出的努力和认真的态度表示感谢。面试过程中出体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谦虚与诚实。老师在面试中提到了一个问题,你在班级里大概是一个什么名次,女儿的回答是“综合起来大概是十名,但我们这个班是年级里最好的,因为有两个校长的孩子都在我们班。”;老师又问了班上一共有几个学生,答二十七人。在此前的填表中,她也没有全部选优秀,其中“知识面广”一项她选了第二个。我问她为什么不选优秀,她说要谦虚一点。

对于这个态度,我表示认可。不过现在的孩子可能更多的是夸大优点。不同做法的优劣是很明显的,至于如何选择我还是尊重她的意见。实际上班里从不排名,如果一定要扳着手指数排在她前面的,大概有五六个,如力一下说是班上前五是不会错的;而就知识面而言,我们知道有一个同学被老师提过说知识面广,但除此以外,似乎也不明白还有谁的知识面比她广,游戏除外。而面试老师却会因为大多数人说得比实际好而认为她可能在班上处于十五名的位置。吃亏吗?

表达与实际。另有一个问题是问,去了南极有何体会,女儿回答得很简单,“美丽的冰雪,可爱的企鹅”。可能在她看来,一路的艰辛(单程30多个小时的飞机,来回共四天四夜穿越西风带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在南极登陆时不能把外界的东西,包括细菌留在极地这些环保行为也是习惯而已。固然如果能把这些表达出来更好,但即使没有说,这些经验也会在她性格形成中起很大的作用。我们当初出门旅行并不是为了今天在面试时拿出来说的,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准备与临场发挥。学校面试时,总会让考生准备自我介绍,而学生一般也会在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下,数历其稿,准备好书面的介绍,然后背得滚瓜烂熟。所在在面试时,经常会出现请学生自我介绍时,口齿流利,逻辑性强,语言精炼。但闵华二的面试虽然有自我介绍的要求,但一听到背书老师就会打断,开始自由提问。此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显露无遗。

女儿也在这里遇到了问题,对于老师的提问,她的回答倒是准确,但是过于简单。原因还是一样,在家里,她的一切好的行为不是来自教条,而是来自身教,所以有太多的“自然”应该这样的事,而无法“拔高”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这个倒是可以在准备时多花一点功夫的,去总结一下她的人生经验。
第五部分

小孩的培养与升学应对

本人不是专家,只不过是一个经历了这一阶段的家长。这里所写不是建议,主要是个人的感悟。

如有以下情况的,可以跳过这部分内容:
1,真正的天才儿童;
2,明确只为高分,而不在乎智力、能力的;
3,准备出国读大学,甚至高中的;
4,有很多钱,可以搞定一切的;
5,有很强关系,可以搞定一切的;
6,只要有书读就可以的;
7,天然或经过其他努力,有一个很好的对口初中的;
8,其他不考虑择校的情况。

我们的经验比较适用于这种情况:小孩智力中偏上;对口初中明显不适合自己孩子;希望能在分数与素质之间找到恰当平衡的。

父母该怎么做?父母首先要要明确地知道想要什么;其次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其三,选择性地补课;其四,注意身体健康,动静平衡,学习与爱好的平衡。

进一个好学校,各有各的理解。比如大多数的人认为升入好的高中比例高的就是好学校;也就是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校。在我看来,学风正,能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或提供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学校,是好学校。成绩是一个矛盾的东西,一方面它反映了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是解题技巧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我而言,是一个参考项。

在任何情况下,我不会仅仅是因为别人在事某件事,结果我也去做。即使我所做与别人一样,我也一定知道我的理由。包括选哪些学校,学不学奥数、英语,甚至最根本的,当初要不要生这个孩子。

当然也要知道自己的孩子能有多大的能力,智力和精力。只会读书的,未必最终会有成就;体质虚弱的,未必能天天挑灯夜战。爱文、管理、爱艺术、爱科技,各有所长。家长的期望在此只是一个参考项,更大的权重应该给孩子自己。当然这也给家长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能为TA提供较多的体验。如果孩子生来只体验过读书,那要TA去自己选择,还不如让家长来定个目标呢。

要面试,奥数是逃不掉的。英语和作文则看情况。不过,有证书,有时是必须的敲门砖。智力中上的人,可以学一点奥数,即使拿不到证书,如果有机会面试,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用的。我不认为奥数人人可学,所以,如果以升学为目标,那么四年级开始也应该够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不要养成不好的“等别人喂”的习惯。

进入“冲刺”阶段,对身体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所以,至少应该保证睡眠,适当的营养,特别是蔬菜和淀粉类的摄入。我从不担心现在的家长会不提供蛋白质,但有时反而是蛋白质太多了。其次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这既是与脑力劳动的平衡,也能提高睡眠质量。有机会,也要放一放,让孩子去做一点TA喜欢的事,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
学生该怎么做?对于孩子而言,校内的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也是校外学习的基础,不可放松。

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从理论上讲,做了正确的事,并认真做了,好的结果是这些努力的自然产物。而如果出现了不理想的结果,可能会有运气成分,但归根到底还是努力不够。

在平日里认真做好每件事,在考试和面试的时候,就只要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了,这样可以降低临场发挥中的失误。

学校该怎么做?小升初,因为有对口中校会最终接收学生,所以学校对此一般不会特别关心。升学的准备,多半是家长们在忙。不过,出于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学校也应该提供一定的指导,特别是对升学形势的分析,各中学特点的介绍,以及历年考这些学校的经验。

第六部分

结果

从四升五暑假开始,到今年五月份尘埃落定,前后经过了10个月的努力,参加了九所学校的面试,被多所区内私立、公立学校和两所全市招生的公立学校入取。最终由孩子选择了其中一所全市招生的公立学校。

虽说这是错误的游戏,但也不能置身世外。毕竟大环境如此。希望其他家长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既实现自己的目标,又尽可能减少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
END


找回自我│平衡生活│体现价值
别人只关心育儿,我们更关心你




再出发的第一步,扫一扫右边二维码加入新人群,“妈妈再出发”的特别欢迎仪式等着你哟!


    关注 妈妈再出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