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会议无果而终,市场份额战硝烟正起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维也纳举行的第169届大会,并未能就新的产量目标达成协议,OPEC还将维持在目前无产量目标的状态。...



据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维也纳举行的第169届大会,并未能就新的产量目标达成协议,OPEC还将维持在目前无产量目标的状态。

OPEC代表在北京时间6月2日晚间宣布上述会议结果。据彭博社报道称,OPEC秘书长El-Badri会后表示,在伊朗选择增产、利比亚缺席的情况下,OPEC很难就新石油供应协议达成共识,OPEC国家需要时间来形成产量目标。

另据路透社报道,沙特认为2015年12月的OPEC会议,OPEC国家取消了此前设定的3000万桶/天的产量目标,以及在这之后产油国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不仅打压了油价,也使得投资减少了。

不过伊朗方面却表示并无此意。伊朗认为,任何没有设定国家配额的OPEC产量上限规定都是无意义的,若不对各国制定石油配额,则OPEC不能控制任何事。

限产协议的前提之一是所有产油国共同加入。沙特虽表示对政策持开放态度,但伊朗增产态度强硬,也令OPEC其他成员国略显无奈。过去两年,市场已经太习惯沙特与伊朗之间的政治纷争。不过这一次,阿联酋也加入“僵持战”则令人惊讶。根据阿联酋石油部长所言,阿联酋同样拒绝单边遵守产量上限计划。

相较于此前油价跌至十余年价格低点的严峻形势,在加拿大野火以及尼日利亚冲突等事件影响下,国际油价自4月份低点反弹逾30%。在传统石油与非常规油气的较量中,目前国际油价正处于每桶50-60美元的“黄金区间”,同时仍有上升空间,因此OPEC成员国并无动力去达成这样一份冻产协议。根据伊拉克石油副部长会前的预测,油价到年底前将升至55-65美元。

维也纳会议的结果也正如市场分析人士预计的一样,仍将执行与之前相同的政策。这也意味着OPEC成员国可能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继续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

减产协议的失败早已不是悬念。不过此刻,大概没有谁比OPEC更为尴尬。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OPEC成员国便已开始不遵守该组织的产量目标,各国产油量总比目标上限高出不少。直到今天,OPEC单方面主宰全球供应格局的“权威”已然成为历史。

随着近几年美国页岩油的发现以及俄罗斯疯狂的市场掠夺,OPEC成员国的危机意识令他们裂痕渐生。再加上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糟糕的经济状况,成员国之间不断出现的分歧与猜忌使得OPEC对原油的话语权逐渐被削弱。根据彭博社汇总的数据,OPEC产量已经连续18个月超出产量上限目标。

2014年以来,油价开始走上了令人绝望的下坡路,也减弱了OPEC的影响。去年12月,由于沙特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OPEC首次未能就正式产出目标达成一致。今年4月多哈会议的失败则再一次暗示,目前OPEC成员国之间的任何合作几乎都不可能。



此外,各大投行及机构对本次会议也秉持不同看法。

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大宗商品策略师Carsten Fritsch表示,“最初的市场反应是负面的,毕竟之前对产量限额的猜测和希望都落空了。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意外,只是有一些人昨天押注达成供应协议的可能性。”Fritsch指出,“OPEC内部就新任秘书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是一个略微正面的迹象。”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资本市场大宗商品策略师克罗夫特(Helima Croft)表示,油价目前已经突破50美元/桶这一关口,OPEC冻产的压力已然不在。且各国代表也并未和12月会议时一样表达不满,他们认为并未就产量协议达成一致也是OPEC团结的表现。各位代表一致同意油市目前正向好的方向迈进。

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全球大宗商品研究主管莫尔斯(Edward Morse)表示,沙特的诡计看起来不错,它很清楚伊朗永远不会真正接受它,科威特也永远不会。他们只是像作秀一样,表面上关系很好。他指出,与伊朗示好的同时,沙特背地里可能在讨论争夺市场份额,若有必要,将大幅增产。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能源大宗商品研究主管科恩(Michael Cohen)表示,目前供给受阻导致油市产量有所下降,各原油生产国开足马力抢占市场份额的战争可能会延后。目前,市场每日供给下降300-400万桶,抢占市场份额就是一场抢占客户的战斗。

科恩称,如果油市前景明朗,OPEC就无需做出任何艰难决定。他预计,油价不会继续上涨,在站稳50美元且向60美元冲刺前,油价可能会再次大幅下滑。目前油市极度不稳定,尚未真正脱离险境。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能源策略师Gareth Lewis-Davies表示,“OPEC会议的结果符合预期,最初油价的反应也在意料之中。我认为未来几周油价会小幅回撤,因为当前市场供应仍超过需求,尽管供应在持续减少。”

IHS副主席尤金(Daniel Yergin)表示,在多哈会议以及各种冲突之后,OPEC试图弥合产油国之间的分歧,这次会议正是一个契机。成功任命一位新秘书长正是团结的表现,因为他们多年来一直没能做到。

Global Risk Management石油风险经理Michael Poulsen则称,“市场之前对大幅度减产几乎没有抱有期望,如果他们离开会议时不是相互指责、叫嚷,那么与多哈会议相比,就已经可以被认为是获得了温和的成功。”

DNB Markets首席石油经济学家Torbjoern Kjus指出,“根据会议前我看到的分析,这基本上在预料之中,如果达成协议,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提振。本次会议结果不会对价格造成太大的影响,或许我们会看到价格下跌50美分至1美元,因为受可能达成协议的期望影响,但事实上价格从昨晚上涨了每桶1美元。”

CMC Markets市场分析师Michael Hewson称,“这场会议没有什么新意,沙特和伊朗不太可能达成一致观点。最终沙特选择对政策持开放态度,而伊朗则坚持要增加产量。”Hewson补充道,“目前唯一支持油价的因素是价格仍处在今年2月初以来的上行趋势中,问题是这样的趋势是否能够持续。”



作为全球原油进口大国,中国市场必然是各大产油国的“必争之地”。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仍在增长:201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3.1亿吨,2015年为3.35亿吨,2016年前4个月,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已达1.24亿吨。这也吸引了来自中东、南美、俄罗斯的石油企业来到中国,抢占市场份额。

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加,主要受地方炼厂需求、国家战略储备以及低油价支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地方炼厂的需求。自2015年放开地方炼厂原油使用权和进口权之后,地炼的原油采购量开始攀升,去年由于还在政策实施之初,地炼的进口潜力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到了2016年,在成品油“地板价”政策的刺激下,地炼的加工积极性大幅提高,对原油的进口需求开始加速释放。

另据今年4月中国海关公布的原油进口数据显示,中国以796万桶/日的原油进口量,再次问鼎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但沙特和伊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在减少。4月,沙特在中国原油市场的份额仅有12.6%;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同比下降5.1%至276万吨。

大宗品市场信息服务商安迅思分析认为,沙特在中国市场失手的主要原因是受中国地炼采购偏好影响。地方炼厂主要位于山东,从俄罗斯进口ESPO原油具更大的地理优势,而俄罗斯也一直在与沙特抢占中国市场。

不过,沙特并未放弃中国市场,而是选择对俄罗斯进行还击。4月末,沙特阿美就与山东京博石化达成协议,向后者售卖了一船10万吨6月装船的现货原油,这也是沙特阿美与中国地方炼厂的首单交易。

由于中国地炼在国际石油市场还属于“新人”,获得沙特阿美这样大公司的信赖并不容易,这也从侧面说明沙特对于争夺市场份额的急迫。

专家表示,作为重要的原油进口大国,产油国一定不愿放弃中国的市场份额,未来产油国也会尽可能拓展中国市场,目前中国的进口渠道十分丰富,具有决定权的中国将会因此受益。

以太博睿
专注股权投资,集地产、酒店、新科技、石油天然气为一体的国际化金融能源供应链服务商


    关注 以太博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