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为何未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警惕“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地区给我们提供了深刻教训...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波动加剧并陷入停滞,最终经过几十年也无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拉美地区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和数量大幅下跌,导致原来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随后拉美地区各国开始纷纷转向进口替代战略。


巴西 里约热内卢
进口替代,短暂的繁荣

为摆脱对初级产品部门的过度依赖,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等主要国家相继开始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其核心是限制工业品进口,并采取措施发展本国制造业,以实现本国产品对进口工业品的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化水平提升。

贸易壁垒是进口替代的核心措施,包括对竞争性进口制成品征收高额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等。此外,进口资本品的企业可以优先获得外汇,政府还实施汇率多轨制,对进口消费品和制成品等低估本币汇率、对进口资本品实施本币高估。此外,在税收、补贴、融资可得性等方面向国内制造业企业倾斜,保护国内产业。

应该说,进口替代战略借助政府的干预和保护,减小了外部市场的冲击,刺激了国内工业制成品生产和需求,一度在经济上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增长开始恢复,工业化进展顺利,制造业部门工资快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大部分国家在这一时期顺利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相继出现了所谓的“巴西奇迹”和“墨西哥奇迹”,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很多观察家开始乐观地认为拉美地区实现经济发展、贫困下降和社会繁荣只是时间问题。


墨西哥 瓜纳华托
内需不足,工业化遭遇瓶颈

拉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前二十年,工业部门发展迅速,未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也成为工业化迅速提升的促进因素。但由于进口替代战略主要依赖年国内市场的扩大,而快速的工业化又同时意味着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国内需求增速慢于工业化速度,自50年代起内需不足逐渐成为工业化的瓶颈,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开始陷入停滞。同时,南美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占比增长几乎同步停滞,体现出内需不足对工业化的抑制作用。

债务危机,需求紧缩

70年代后期拉美国家走上“负债增长”之路,迅速增加的外债和出口创汇能力的不断下降令拉美国家偿债能力持续恶化,80年代初拉美国家普遍爆发债务危机。

债权人强硬要求偿还,拉美国家被迫重新依赖农矿部门出口获得外汇,并紧缩国内需求,制造业投资大幅萎缩,产业结构再次向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倾斜。

整个80年代,拉美国家都是在持续的投资匮乏状态中度过,缺乏投资支持的制造业举步维艰,整个80年代制造业年均增速仅0.1%。拉美与东亚经济体、以及80年代后期崛起的东南亚国家差距日益扩大。

抑制内需、工业化停滞、产业结构倒退,令拉美的80年代成为“失落的十年”。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产业结构再次倒退

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很多国家实施了新自由主义改革,阿根廷、巴西等多国实施了以贸易自由化、国企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改革。

90年代拉美的自由化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国有企业私有化,采取直接出售、公开上市、建立合资企业、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私有化;金融自由化,包括关停或私有化原国有银行,实施利率自由化、取消信贷配额等。政府对企业行为和金融资源的干预能力迅速削弱。

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初衷并没有错,但拉美制造业长期过度保护,脆弱不堪,突如其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加之政府对补贴、金融资源分配等干预手段的突然放弃,令拉美制造业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在缺乏政府有效引导和呵护的环境下,拉美农矿业再次凭借资源禀赋优势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产业结构再次向农矿业初级产品部门倾斜,产业结构升级遥遥无期。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拉美国家仍然处于中等收入阶段,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产业对外依存

拉美的产业对外依存度很高,现在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各个贸易大国外贸都放缓了速度,对此,拉美也在致力于改变这种贸易结构失衡的状态,如增加外贸出口的附加值,提高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和质量。巴西、墨西哥等国,都在努力增加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易受外部冲击影响一直是拉美国家经济的痼疾之一。为降低经济对外依存度,改善内需不足的局面,拉美国家选择进一步深化“进口替代”,以更高层次的工业化创造新的需求,增强经济自主性。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发放补贴等方式对本国制造业进行扶植,以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然而,一方面,资本品、技术和原材料进口需求持续增长,并未实现有效的进口替代;另一方面,进口替代过度集中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脱离拉美资源禀赋优势,加之对国内企业的过度保护,令拉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从效果上看,"进口替代战略"未能有效降低拉美对外经济依存度。

在当前外部需求放缓、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下降的情况下,阿根廷、巴西等国政府试图通过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提振国内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然而,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给拉美国家带来了通货膨胀高企、财政赤字激增、政府债务压力加剧等负面影响,限制了政府未来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


墨西哥 坎昆
资源配置效率基础薄弱

对通过高估本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国内工业长期实施保护,即使在新自由主义改革后其保护力度也始终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导致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低下,拉美工业制成品一直缺乏全球竞争力。

政府在银行中所占股份大,贷款的政治性倾向明显,广大中小企业因无法获得有效金融支持而普遍缺乏活力和创新。

营商环境长期不佳,以市场进入成本为例,拉美地区企业创建成本为人均GDP的80倍,而在亚洲为24倍,欧洲为36倍,而美国仅为1.7倍,这限制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研发创新能力基础不足

拉美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以平均受教育程度为例,2000年拉美地区平均只有6年,而美国和韩国分别为12年和11年。

拉美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低下,学校教育质量普遍较差,学生阅读和数学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拉美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存在阅读困难,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几乎不超过五分之一。

科研人员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非常低,而且有限的科技人员都配置在高校和政府,配置于企业的比例仅为10%左右,而发达国家配置于企业的比例平均高达60%以上。

拉美地区研发支出偏少和相关的结构性问题始终比较明显,普遍存在研发支出缺口,而且研发支出还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鲜明反差。拉美地区基础性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偏少,人均科技论文数量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巴西狂欢节
正确的发展战略,政府的适度保护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府角色的正确选择。

拉美资源丰富,较少受到战争波及,且初步的进口替代战略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面对内需不足的约束,拉美国家仍固守进口替代战略,试图通过进一步的进口替代完成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却因过度保护和比较优势丧失,导致出口竞争力的持续削弱,最终陷入债务危机的漩涡,被迫削减内需,最终导致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停滞,此后又采取激进的自由化政策,经济增长动力缺失,持续至今仍未有改观。

坚持外向型发展战略,政府保护要适度。拉美工业化失败的历程表明,完全的政府保护是不可取的,进口替代战略使得国内产业缺乏竞争,难以壮大;而没有政府保护也是不行的,惨烈的国际竞争会使得优势产业畸形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中国过去工业化历程堪称赶超的典范,未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仍是立国之本;而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工业化的经验,减少过度保护,充分参与国际竞争。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技术方案
迈科技 www.maikeji.cn


    关注 迈科技MetaLab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