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书评:该怪大学还是该怪自己

 

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



论大学校园里的经历,相信威廉·德雷谢维奇是有资格来对大学教育进行一番自己的评论的: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本科,后来又在那里拿到博士学位,并当过5年的研究生导师,后来在耶鲁担任了10年教职——前后一共24年之久。他对大学教育及其体系下“制造”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到底如何,其评价即使不尽准确,却自有其可取之处。他的评价是这样的: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      这样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番再评价。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许并没有很确切的答案。在美国是如此,在中国同样也是如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至少认为,我们可以抱着批判甚至是怀疑的态度来研读、思考一番,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因为作者的“来头大”就盲目相信,也不是因为作者的“一般般”就觉得他的见解不如自己,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来深入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即使不是最终正确的,也不至于偏差太多。

其实,作者的这个比喻还是有点道理的。两个关键词——一是“优秀”,一是“绵羊”。优秀自不用多说。但凡能凭借自己的本事到那些公认的大学里就学的,至少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其中的一员;毕业的时候,成绩表上的成绩或是校方、老师的推荐语,应该也有一定的证明力。“绵羊”一说,倘若从作者认为的这些“优秀生”的特质——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来说,似乎也非常符合相当一部分大学系统出来、初入社会的大学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特质。一般来说,这时的学生已经离开了校园,但初入社会、刚刚接触到激烈的社会竞争的他们,既相信自己的能力,期盼用自己的所学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想要尽快取得社会的认可,并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同时,由于校园期间的一帆风顺或者挫折不够——毕竟是象牙塔里,和社会有很大的脱节等种种不同——他们很有可能低估社会竞争的残酷程度,因而作出不那么正确的选择。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这就是“优秀的绵羊”的特点:优秀,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认为社会要为自己的优秀提供必要的资源;目标虽然明确,却有时并不远大,因为他们的眼光并没有看得很远。

作者在第三章《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里,具体谈到了大学教育。我觉得他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其实我们更应该问自己的是:我们要在大学里学到些什么?我们能学到什么?在中国,大学教育一般是按部就班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强。但即使是是这样,爱学习、善学习的学生,仍然能从这样“按部就班”的学习中学到些对以后的工作甚至更深一步的学习有用的东西。这个取决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以及他到底想得到些什么。

不要一说起大学教育,就认为自己本来有多么多么地了不起,觉得大学里的四年学习怎么怎么地耽误了自己云云。过往的成绩其实是证明不了什么的,一切都需要向前看,永远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着自己,而不是水到渠就一定能成!更多的时候,我们很多的人,就连大学教育里的那些东西都没有学到,自己努力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人云亦云地参与到“抱怨大军”之中的时候,先不要忙着情绪万分激动,而是先要问问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

更何况,该怪大学还是该怪自己,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并不是一个很着急的问题。大学就是这样的,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只要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确实达到了,自己也竭尽全力地付出了,不管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这样都已经足够了。


    关注 家庭逻辑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