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艳华:数字化阅读新趋势

 

2016年5月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北...



2016年5月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融合与数字出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艳华在分论坛五“网络阅读与文化传播”中发表题《出版业媒介融合的误区》的讲话。

以下为发言内容:


发言人:秦艳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媒介融合与数字出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非常高兴参加这个论坛,并和大家一起分享全民阅读调查的情况。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从1999年就开始做全民阅读调查,今年四月份发布了2015年全民阅读报告,其中数字阅读是我们重要的调查内容。2015年的阅读调查总的样本量是56000多个,涉及到城市是86个,推及全国人口是12.50亿。调查采用入户方式进行。我们的调查分成年和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又分三个年龄段。我今天所要介绍的主要是成人的数字阅读的结果。我也看了万老师他们做的网民数字化阅读的调查,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主要结论是比较相似或比较接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是数字阅读的总体情况。近七年来的多次调查发现,数字化的阅读率是连续上升。2008年数字化的阅读只有24.5%,此后是一路在上升,2015年我国的数字阅读率达到了64%,比2015年的58%上升了6个百分点。数字化的阅读包括了PC端、手机端、电子书阅读器、pad、以及光盘等形式的阅读。我们在99年第一次做全民阅读调查的时候,还没有数字化阅读的概念,但是我们做了一个网络接入的调查,1999年,我们全体国民中只有3.7%的人有上网的行为,当然上网不见得全是阅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末期我国的网络是极为不普及。2015年我国的上网率已经超过了70%。这15年可以说是我们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的数字化阅读工作。

在数字化的阅读当中,手机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方式,因为在2008年的时候,手机阅读率只有12.7%,那么到2015年,手机阅读达到了60%。在数字化的阅读当中,看一看我们传统出版,或传统书报刊所占的比例,这个比例在我们搞传统出版的人看来是比较伤心,虽然数据都在连续增长,但所占比例仍然比较低,2015年我们电子书的阅读率只有26.6%,电子报纸的阅读率只有12%,电子期刊的9.4%。

二是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从数字化阅读调查来看,第一,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最普及的阅读方式,可以说已经超过了纸质书报刊,成为最重要的阅读介质和阅读终端。第二,年轻人的手机阅读尤为普及,39岁以下的,或者50岁以下的青年人是手机阅读的主要群体。第三,手机阅读为农民群体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阅读介质,缩短了农村阅读和城市阅读之间的一个差距。我们看一下数据,从2008年到2015年,手机阅读和PC阅读的增长情况,城乡和男女在不同年龄段上对手机阅读的基本情况,2015年农村的手机阅读率超过了50%,城市68%,男女之间差距也不大,一个61%,一个58%,从年龄段来说,最主要的年龄段是18—39岁,再其次是40-49岁。我们也可喜的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也有10%多的手机阅读行为。我们再看看手机阅读的时长,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的手机阅读时长这几年变化得非常明显,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平均手机阅读时长已经超过了一个小时,比2014年增长了将近半个小时。手机阅读时长已经超过了图书、报纸和期刊三种传统纸质媒体阅读总时长,这三种传统阅读方式总时长才40分钟。可以说已经成为第一大的阅读介质或阅读终端。

2015年,纸质图书的阅读率是58.4%,数字化的阅读率64%,而2014年两者基本持平。经过一年的发展,数字化阅读率已经反超了纸质阅读。那么用手机主要做什么,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细分调查,通过这个图表大家可以看出来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承担了很多功能,和阅读有关的,包括阅读手机报,包括学习有关的内容,包括微信、包括博客,看手机小说,这些都和阅读有关。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手机上阅读小说主要是哪些类型呢,是都市言情的、历史军事、玄幻等等。

在手机阅读当中,微信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阅读方式或阅读行为。从2014年开始,我们对微信阅读方式也做了进一步的调查,2015年,超过51%的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比2014年提升了17.5百分点。有的记者曾经提出:微信阅读是不是指看一个微信,或者通过微信发一些短信就算阅读?我说:不是,我们的微信阅读是要通过微信这样一个渠道、平台进行有深度、以文章为主的阅读。如果通过微信进行转发一些内容,或者通过微信进行朋友之间的交流也不叫微信阅读。调查发现我国有51.9%的人进行过微信阅读。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平均每一个成年人每天微信阅读的频次平均下2.67次,“平均”指的是全体国民,即我们大概是10亿的成年人,每人每天2.67次微信阅读,算下来全国是26.7亿次的微信阅读。对于学生,对于青年人来讲,这个频次肯定不止2.67次,也许是20次。因为有很多的同学是手机不离手、不离眼,不停地在看。但是我们讲的是一个平均值,对于全体国民来讲。

手机微信的阅读时长的增加也很快。在全体国民当中,平均每人每天有22分钟来进行微信阅读。对有微信阅读行为的特定群体来讲,每天的平均阅读时长是44分钟。进一步调查发现城乡之间、男女之间微信阅读差别不大,或者说没有差别。因为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每天的微信阅读时长是44.06分钟,农村居民是44.57分钟。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还高了0.51分钟。男女之间这个差别也不大,男性是44.62分钟,女性是43.84分钟,可以说是基本上比较接近。微信阅读主要是读什么,我们做了一个细分。最多的是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收发语音文字的图片、分享。当然还有其他的微信行为,那些微信行为和阅读无关,但是它是微信行为。

通过数据的分析,有四点想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势不可挡,随着智能手机和WIFI的发展、普及,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调查发现,这几年数字阅读发展非常快,但是仍然有发展空间。我国智能手机的使用率按照去年底公布的是6.88亿,与10亿成年人相比还有增加的空间。另外移动阅读终端尤其是pad的普及,会进一步带动了数字化的阅读。所以我们讲还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二,不要把数字阅读神圣化。有的人讲,数字化阅读增长相当迅速,在一定时候可能会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我个人的看法是纸质化的阅读和数字化的阅读会长期并存。对我们很多人来讲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并存的关系。我们既有数字化的阅读行为,也离不开纸质化的阅读行为。两种阅读形式,两种介质和终端会长期并存。我们不要把数字化的阅读看成是一种威胁,而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

第三:不要夸大数字化阅读的负面作用。出版界和社会界的其他人士,对数字化的阅读有担心,总觉得数字化的阅读会带来很多的负面的作用,数字化的阅读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的思考或思想方式。我个人觉得数字化的阅读,功大于过,虽然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在消除农村和偏远地区在阅读设备不足、内容不足的方面功不可没。50%多的农村居民有手机阅读行为和网络阅读行为。而这些阅读行为大多是在传统纸质阅读行为难以到达的地方进行的。所以通过数字化的阅读改变了过去农村缺乏基础阅读设施和阅读内容的状态,消除了城乡之间的阅读鸿沟。

第四:不要把数字化的阅读和碎片化、浅阅读等同起来。有的人来讲,手机阅读是浅阅读,是碎片化的阅读。前几天我们开会,龙源期刊公司的老总讲的很有道理,所谓的碎片化的阅读是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本身不是碎片化。我们可以利用坐车、排队的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进行系统化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讲,通过很多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是可以进行以系统化的、有组织的阅读。电子书是一本一本的,甚至有很多长的文章也不是碎片化的。所以说数字化的阅读不意味着或者不等同于碎片化的阅读。在纸质阅读领域也有浅阅读和碎片化的阅读行为。因为纸质阅读内容提供的不全是严肃的、系统的知识和信息,比如报纸、杂志有一些八卦的东西,既不系统也不严肃。所以系统化的阅读、深阅读、浅阅读与介质无关。

讲这么四个观点不见得完全正确,欢迎大家批评,谢谢!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相关链接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姜军致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共建网络文化圆梦园 给人文社科工作者的倡议书

楼宇烈:互联网要传播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喻国明:在意见对冲与妥协之中“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刘少杰:网络社会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

陈劲:中国企业国际化新使命——向世界输出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

分论坛一:

金海峰:诗书礼乐——为往圣继绝学

黄朴民:中国文化的网络传播要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杨青:乐教是社会和谐之源 ——乐教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侯茜:传统艺术的不传统弘扬

单承彬: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的思考

纪清远:在网络传播中有关传统诗、书、画艺术的审美要点

张智华:中国网络文化发展路径 ——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如何转化为网络文化

分论坛二:

史安斌:构建全球传播与互联网治理新秩序的“中国方案”:历史溯源和现实考量

倪宁: 关于网络广告文化的传播

石刚:网络语言的传播机制及其控制

施旭升:“互联网+”时代的戏曲命运及其选择

王宇红:让有声语言在网络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中 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卢蓉: 网络文艺“网络基因”探析

万兴亚:大力构筑青少年绿色网络空间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海:改变青年,改变世界——网络文化22年的回顾与展望

伍刚:创新:网络强国战略视角下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黄胜友:互联网大V名人行活动助力全域旅游

张顺平:互联网平台与文化创新

分论坛三:

邴正:网络时代的文化矛盾与协调

邹广文: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黄少华:风险社会视域中的网络社会问题包霄林:网络传播生态的文化特性

包霄林:网络传播生态的文化特性

分论坛四:

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分论坛综述

陈山枝:信息丝绸之路——从移动通信看“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文传·深度

陈甬军:“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本质及其重要意义|文传·深度

程亚文:全球性知识短缺与中国文明使命|文传·深度

廖凡:“一带一路”与“走出去”战略中的法律问题|文传·深度

孟宪实:丝绸之路研究史论|文传·深度

孟庆枢:“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与新型大国理念|文传·深度

王义桅:论“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关系|文传·深度

秋风:从天下秩序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文传·深度

朱琦:“互联网+”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文传·深度

分论坛五:

郝振省:对全民阅读十年历史的几点理论思考与实践建议

魏玉山:数字化阅读新趋势

乔还田:数字化阅读也要“内容为王”


    关注 子曰师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