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历史】之——窥视天机之解读中国历史(一)

 

把七个历史时期与太阳辐射光谱这样安排,我所要表达的就是太阳辐射光波主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周期。...





把七个历史时期与太阳辐射光谱这样安排,我所要表达的就是太阳辐射光波主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周期。在每个历史周期中,或许红光区的开始还要更早一些,但现在这种比对方式看上去更清晰一点,那就先这样安排吧。

一个强的辐射光波对应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像B1波对应的周朝;而一个稍弱的辐射光波对应一个较短的历史周期,如B4波对应的元明清。B1波到B4波覆盖了人类社会一个三千年的历史周期;A4、A3波则是上一个三千年历史周期的后半部分;C1波是新一个三千年历史周期的开始,也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当然,其中三千年的说法是一个大概,而不是精确数字。事实上,因为相对应的商朝要比元明清长一些,那么A4波就比B4波强一点;同理所及,A周期对应的辐射光波总体上就要比B周期对应的更强一些。正因为这样,夏朝和商朝的气温没有沦落到元明清的水平。当然在A周期前,或许还有一个更温暖的三千年历史周期存在,各级形成逐级下降的温度周期。

如我们在《彩虹的秘密》当中所描述的那样,B1波的辐射极值更接近蓝光区,而B4波的辐射极值则靠近红光区,其辐射能量有着巨大差别。任何一个太阳辐射波段到达地球后,因为经过了相同的距离和程序(大气对于光波的洗劫),将导致地球上出现一个相对应的、上下波动幅度不大的温度区间;那么从B1到B4波,必将形成一个四级下降的温度周期,同时形成一个相对应的时间逐级减少的历史时期。



虽然从局部讲,决定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地形地物、河流湖泊等都会影响到当地的气温。但数千年来,中国并没有出现类似造地运动等对地形有重大的影响的变化,因而从《统计学》的原理来讲,数千年的数据所形成的曲线将能够有效的消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竺可桢曾经制作过中国五千年来的气温曲线,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图中描述的气温变化相关联的时间不是均匀排列,因为古代气候资料不足,只能依靠考古的发现,所以越到现代气温的描述越细致。

另外选择竺可桢的温度变迁图不仅因为他是世界上顶尖的气候学家,还因为他的温度变迁图和挪威雪线高度图有着惊人的一致,当然所谓惊人的一致也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大体上相同。挪威的冰川学家曾根据地面升降的结果,做出近10000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雪线的升降与一地的温度有密切关系。一时代气候温暖则雪线上升,时代转寒,雪线下降。竺可桢把我国5000年来气温升降与挪威的雪线高低相对比,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有先后参差之别。七十年代,身处东西方相对立的世界,采用不同的气候研究方法,得出几乎相同的结论,不仅互相印证了正确性,而且说明了殊途同归。如下图:





从图表上看很明确,周朝周期(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到南北朝周期、隋唐到两宋周期、元明清周期,四个历史周期的气温总体上是顺着箭头逐级下调的。而现代周期,温度在逐步上升。在图表比较中,我们发现秦汉以来,越是到近代,气温与辐射光波的总体对应度越高,气温呈持续降低态势,毫无疑问的表明了太阳活动的强弱。

与我们的理论略有不同的在于两个地方,一个是西周所对应的低温区,另一个是商朝所对应的高温区,用辐射光波理论不能够解释。因为B1是一个强波,它应该导致西周开始的历史周期气温上升,而不是下降;就像现代周期的C1波强过元明清周期的B4波,从而导致气温的明显上升一样;而B1波理论上应该强于A4波,对应的西周温度应该比较高,商代温度应该总体上较低才对。

竺可桢判断西周是个低温区,源自《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公元前903和897年汉水两度结冰,以及随后的大旱,说明了公元前10世纪的寒冷。然而今天——2016年1月24日,一股霸王级寒潮席卷而来,南方13省区市迎来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中东部进入了“速冻”模式,连台湾也飘起了雪花,全国多地经历三十年来的最冷时刻。自1850年左右开始的升温过程中,也依然可以有这样的寒流。而竺可桢只是用两条记录来说明西周的天气变化,或许还值得商榷一下。

C1波所对应的现代周期气温是处于上升状态,温度明显的超越了元明清时期。现代气温正在逐步的回升,你没有看错,是回升。当全球政治家在气候大会上痛心疾首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看过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人类的活动和废气排放固然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治理全球性的污染更是刻不容缓,但说全球气温上升是人类造成的就不免有点自我陶醉了。

【这才是历史】之——彩虹的秘密(一)

【这才是历史】之——彩虹的秘密(二)

【这才是历史】之——彩虹的秘密(三)

【这才是历史】之——彩虹的秘密(四)

【这才是历史】之——彩虹的秘密(五)


    关注 学术天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气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