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科学,你喜欢小清新还是重口味?

 

那些脸上毛茸茸的昆虫,还是无法直视啊。...



标题的这个问题,Yu一直在求解。

先看两幅图。





这两朵花的剖面图,哪个更友好,传递的知识更容易被孩子记住呢?

我喜欢的台湾生态绘本画家邱承宗,有一本非常经典的作品《池上池下》。



这本书借描写麻斑晏蜓的一生,展示了池上池下的生态景观。小小的生命历程平静地展开,蜕变,羽化,交尾,产卵,直到死亡。



画风细腻写实,画家对光影的把握,让人念念不忘。



邱承宗先生的另一重身份是摄影家,对比他的摄影绘本《啊!蜻蜓》与《池上池下》。





可以看出蜻蜓的颜色、形态都非常相似。

但很有趣的是,我对《池上池下》更感兴趣。摄影作品再细致入微,也比不上绘画留下的印象深刻。我能想出的原因,就是绘画时增加了美感,而美的事物令人难忘。

《藤野先生》有一个很有名的段落,就是鲁迅先生在绘制手臂血管图时,将其中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解剖图不是美术作品,不能根据个人好恶增减。

同理,科普书也不是科学课本,美的因素必须考虑,也就是那移动的一点点。

前方高能预警——


这幅图同样出自《啊!蜻蜓》。如果是我,一定怯懦地匆匆翻过,也不愿意去掌握这个知识点了。

在欣赏美图的同时吸收知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做一架引人入胜的梯子,这才是科普应该起到的作用吧。

所以闻名于世的《韦氏图解词典》,也采用了照片+图片的形式。一些静物用照片,而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的身体器官,以及一些可怕的动植物(至少在我看来),大多采用手绘图,让读者能舒适地接受。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精彩的插图。

《小牛顿科学馆》的内文插图。这套书在当当好评有8万多条,“艺术水准极高的精细画插图”无疑居功至伟。





还有新近出版的一套《德国手绘儿童百科全书》,插图美极了。





我们既需要直面的勇气,也需要迂回的智慧。

亲,你怎么看?给Yu后台留言吧。


    关注 清水潭童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