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桦工作室 徐玥芃《影片中纳什分裂三种人格的补偿心理解读》

 

朗霍华德在2001年执导的《美丽心灵》讲述了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如何通过自己的意志克服伴随自己终身的偏执型精神...



朗霍华德在2001年执导的《美丽心灵》讲述了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如何通过自己的意志克服伴随自己终身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并在学术上成就了博弈论,与爱人艾莉西亚相伴一生的故事。单就影片的艺术成就而言,本片囊括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极具张力的故事情节,现实与幻想情景巧妙的交叉剪辑,以及影片带来的震撼与人性上的升华,这些成就使得《美丽心灵》一直在20世纪经典影片推荐榜首居高不下,深深的影响着看过这部电影的每一位观众。《美丽心灵》之所以特别,是反映了20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不管是否是导演的有意而为之,《美丽心灵》就像是与苏联冷战时期美国的映射,在二战结束后,东西方阵营在彼此的强大军事压力下维持着脆弱的和平。在外交政策上为寻找自我价值利益的实现进行着博弈。

你可以说它是一部非常好的人物传记,因为《美丽心灵》是一部把个人与历史大环境结合的非常好的影片。本片在时间点上有三个关键的时期,首先是1947年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学习,此时的他是一个数学天才,孤傲自闭且不合群体。但是他的内心又非常的渴望友谊,这也是他幻想出了室友查尔斯赫曼和小女孩马希的主要原因。其次是1953年冷战时期,美苏一直在为研制氢弹这种威力最大的武器而竞争。正如电影开篇在迎新招待会上教授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数学天才的纳什,他是被国家期许的,肩负着拯救国家命运和改变世界的重任。此时的纳什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情节,也同时在巨大的压力下产生了对战争的恐惧,正是这样的恐慌造成了幻想人物特工威廉帕彻的出现。再次,1978年纳什回到普林斯顿,此时的他,已经接受自己幻想三种人格的存在,并依靠自我的理智防线去疏离那些难以遏制的欲望。可以说这三种人格象征着纳什三个未竟的欲望和未被理解的认可的心理原型。

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的潜在性格,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结构中原型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当我们身陷绝境或者是当外界的压力超过我们自我的应付能力时,自我的原型会不由自主的反映出来。纳什分裂出的三种人格也正是对自身性格在原型上的缺失所做的一种心理补偿。

一、室友查尔斯:纳什内心中对于自我期望的一种心理补偿,即性格的对立面。纳什虽然是个数学天才,但是他是孤独的才子,当他第一次与幻想中的查尔斯聊天的时候他说道:我不太喜欢人们,人们也不太喜欢我。查尔斯的性格与纳什完全相反,他富有激情,感情炽烈。集中了纳什所不具备的种种特点,与当时小心翼翼试探周围人际关系的纳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查尔斯对纳什是认可的,并且一直在鼓励他,在当时的纳什,无疑是需要这种认可和鼓励的,因此查尔斯也是纳什在孤独中需要得到认同的体现。

二、特工威廉帕彻:满足纳什内心的对英雄主义期望的补偿。在纳什心中,是存在英雄意识的,这是他深层次的理想需要。也是内心真正自我价值的需要,他渴望成功,渴望功成名就,这种渴望在他在五角大楼成功破译密码之后愈发的强烈。威廉帕彻的出现让纳什感觉到自己是被国家赋予重任的英雄,同时也满足了纳什心灵深处的理想和欲望。

三、小女孩马希:有人说小女孩马希的是纳什心中的女性的经验,也就是荣格原型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纳什心中的自性原型,马希是纳什心中那个不愿意长大的自己和不愿意融入成人世界里仅存的一丝纯真。

如果把《美丽心灵》归为单纯的人物传记,并不准确。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部认真在讲精神分裂的电影。相比博弈论和纳什均衡理论,观众更感兴趣的是纳什是如何在自己建立的幻境中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正如片中罗森医生所说“精神分裂症最大的痛苦是分不清是真还是假,想想看,你突然发现那些人和深信不疑的事,以及让你最珍惜的时刻并没有消失,也没有死去。却是更糟的,他们都不是真的,那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特别有感于影片中的一个段落,纳什重返校园之后,在选择重新开始接受新的生活之前对查尔斯和马希告别的一段对话。“查尔斯,你一直是我的好朋友,最好的朋友,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不会再和你讲话了,还有你小女孩,你也一样。”随后在马希额头轻轻的一吻,道出了再见。很难想象为了凡尘一个爱着的可被触摸到的人,去跟自己伴随一生的精神慰藉告别,需要承受着多大得牺牲和苦痛。这也是我偏爱这部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的魅力就在于提炼了生活,进而融合出了一个人的一生。它不在于向你展示了什么,而在于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关注 潘桦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