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晒,凭什么我出彩?  《Show Your Work!》

 

喜剧演员SteveMartin说:”做到出类拔萃,别人很难对你视而不见。”我同意这个观点。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出类拔萃。2、让别人知道。...



喜剧演员Steve Martin说:"做到出类拔萃,别人很难对你视而不见。"

我同意这个观点。

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出类拔萃。

2、让别人知道。

Austin Kleon写过两本书。

一本叫《"偷"师学艺》,负责出类拔萃。

这本叫《Show Your Work!》,负责让别人知道。就像这本书的中文版名称一样:《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

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的4月,Austin Kleon提出了10个帮助你晒出创意并获取关注的方法。每个方法自成一章,前后的联系也比较松散。阅读时,没有必要按照先后顺序,可以随意打开一章翻阅。每章的内容很独立,篇幅较小。翻阅起来很轻松。打开任何一章,都能带来收获。最早接触到这类书籍是Jason Fried的《Getting real》,电子版。国内有它的姐妹篇《重来》。早年曾经去小米拜访过一次KK(黄江吉,小米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并非《失控》的作者),当时他手里就拿着一本《重来》。大概一年后,阿黎的《参与感》出版了,也借鉴了这种形式。这几本书都非常棒,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买来读。

这类书的缺点也很明显:不成体系。很多章节都是思维的碎片,比较零散。《重来》和《参与感》的方法是用篇的形式将每个散落的章节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有了一个大的骨架,人们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这个大的分类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将这本书反复阅读了两遍之后,我将它拆开重新打散、组织、归类,再装订。这里我给出一个结构化的组织视角,或许更有利于大家有目地性的消化阅读。(书中的10个方法我会按照原书顺序,以红底白字的形式标出。)
为什么要Show?
奥斯丁一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有趣观点,来自流行音乐家布莱恩.伊诺。他说好点子通常是一群人创意策划的结果:艺术家、策展人、思想家、理论家,及其他潮流开创者,在一起互相支持、观摩、抄袭、借鉴的结果。他把它称之为『众才』。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众才』模式更加明显,也更容易形成。每一个参与者并不一定是天才。1『You Don’t Have To Be A Genius』。业余爱好者往往比专业人士更有热情,也更加疯狂。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因此更加乐于尝试并分享,更愿意冒险、实验,跟随自己内心的想法。

无论是"飞跃疯人院"还是"姜胡说",包括之前的VTC,都是基于众才模式而创建的。几乎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非同凡想的创造力和连接。熟悉胡子的同学基本都知道我本人就是这种模式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之前的文章反复提到过太多次,在此就不在赘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这篇文章尾部的推荐链接。

远的不说,说点近的吧。

周一,我刚刚拆解了《用户故事地图》。发布不到24小时,开琪老师就联系到我,问我可不可以在重印该书的时候使用这篇文章。不仅如此,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我看到了大量的对这篇文章的反馈。另有两家出版商问我是否愿意为他们的新书作序?

你猜我会拒绝吗?当然不会。

不但不会拒绝,我还准备将我在视觉、引导还有游戏界的小伙伴一起拉进来,做一次非同凡想的共创。

这是一个『众才』的时代,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天才,就可以和那些来自各个行业的艺术家、策展人、思想家、理论家,及其他潮流开创者,在一起互相支持、观摩、抄袭和借鉴。

他们可以是天才,也可以是业余爱好者。

所有的结果都是未知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

日本禅僧铃木俊隆说:"初学者的心,面向无限可能;专家的心则饱受羁绊。"
Show什么?


你当然可以晒自拍、晒美食、晒娃…

但是晒工作可以给你带来更大的收益。

尤其是你正在做的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想想你最擅长的是什么?有什么能让接触到你的人有所收获?你有哪些工艺技巧?是否擅长使用某些工具?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这包括如何提高你的外语水平?如何开发出更好的软件?如何烧制更好的晚餐?Jason Fried和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就是这么干的,一开始他们将自己的工作心得上传到网络上供他人阅读。后来出版的《Rework》光版税就获得了200万美金。《Joel说软件》这本书基本就是Joel博客上的文章结集。现在,无论是Jason Fried还是Joel,在软件行业都享有盛名。而他们创建的公司几乎没有花哪怕一分钱广告费。6.Teach What You Know。分享你最擅长的给大家,在分享经验和工作的同时,也可以使自己不断的增长知识。(如果你有兴趣,在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回复『jQlite』,就可以看到我是怎么做的。)

你也可以将自己的创作过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人类总是对他人在做什么感到好奇。美国设计师丹.普罗沃斯特和汤姆.格哈特在他们谈创业的书《一定要振奋》中说:"持续把过程公之于世,你就可以与顾客建立一种关系,让他们看到产品背后的灵魂人物。" 2.Think Process Not Product。观众不只想发现绝佳的作品,他们也渴望有创意,也想成为创作过程中的一分子。通过放下自我、分享创作过程,其他人与我们及作品的持续联结就成为了可能。而这种可能可以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产品。
如果你知道我微信公众号的头像是怎么做出来的,你就会同意这个观点。
4.Open Up Your Cabinet Of Curiosities。打开你的藏宝箱。那些影响到你的东西也值得分享,大声的告诉别人你喜欢什么。不要去做那些看起来很潮很酷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做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事。

3.Share Some Thing Small Every Day。每天晒出一点点,比丢一份简历或者一组作品集到某个邮箱要有价值的多。用什么样的形式分享都没有关系。每天分享一点点:文章、微博、朋友圈、优酷视频都可以。但是不要把你的分享当成自我推销的工具,而是自我发明的载体。很快,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和你连接,然后产生化学反映。
怎么Show?


"‘猫坐在毯子上’不是一个故事,’猫坐在狗的毯子上’就是个故事了。"

除了你自己,没人喜欢听你冗长而又无趣的故事。

如果想更有效率地分享作品,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好故事、怎么说好故事。许多故事的结构都值得借鉴。曾在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任职的艾玛.科茨将故事的结构设计成了某种填空游戏:"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_____,每天,____。有一天,____;因为这件事,____;然后,_____。最后,____。"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试着填入空格,你会惊讶这招儿居然真的管用。(有兴趣的东西,可以参看文章结尾推荐的文章。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是先写的这篇文章,然后才看到了这个格式。也许是因为我天职聪颖吧。) 5.Tell Good Stories。说好听的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地说出来。这个技巧需要花一辈子学习。所以要好好研究最棒的故事,然后寻找属于你的故事。越常分享,就越能说得精彩。
永远、永远不要要求别人关注你。那是最糟糕的网络行为。如果你想要粉丝,自己就得先当个粉丝;如果你想让一个社群接受你,就应该先成为社群中的好公民。你必须有所联结。 7.Don’t Turn Into Human Spam。 若想有所得,必先付出。如果你希望别人注意到你,就要先付出注意力。闭上嘴,听别人说,认真思考,体察别人的心思。不要让自己变成小广告的分发者。将你的作品粗暴的投向别人的邮箱和消息框是最另人厌恶的行为。开始时你可能仅仅需要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公众号内发放,那些真正希望和你产生连接的人自然会靠拢过来。

当你把作品公之于世的那一刻,必须做好准备,迎接好的、坏的,以及真的很难听的评论。越多人看见你的作品,你要面对的评论就越多。 8. Learn To Take A Punch。放轻松,深呼吸,别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在乎你的人身上就好了。
当免费分享的作品开始吸引观众聚集的时候,就可以尝试进一步把观众变成赞助者了。不要羞于此事。米开朗基罗就是为了获取报酬才同意为西斯廷教堂绘制天花板。蒙娜丽莎实际上是达芬奇为丽莎·乔宫多绘制的肖像画。 9.Sell Out。微信的打赏是一个不错的功能。也可以尝试一下众筹或者是红包。尽量将创作过程公开,跟观众产生联结,然后请他们购买正在出售的作品来获取支持。华特.迪斯尼说:"我们不是拍电影来赚钱,而是赚钱来拍电影。"
坚持下去


不管做哪一行,都会经历起起落落。有些人能够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经常都只是因为他们坚持得够久。不要太早放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有时候,你需要把工作和生活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作家吉娜.特拉帕尼提出了三个重要元素,可以让我们大脑休息,暂时离开纠结的生活:

通勤。飞机、火车或者地铁都是很棒的地方。可以用来写作、画画、阅读。或者仅仅是盯着窗外看看就好。

运动。利用肢体来放松心灵。只要心灵放松了,就能开放接收新的想法。

大自然。到公园去,或者郊游踏青。走到户外享受新鲜的空气。切开与一切事务和电子产品的联结。

10. Stick Around。 走出你的舒适区,去接触一下外面的世界。成为一名业余爱好者,寻找新的事物来热爱,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公开学习过程,记录下你的进度,一路分享,让其他人能够跟着你一起学习,晒出你的点子,你的身边会不断出现正确的人。和他们保持连接,一起互相支持、观摩、抄袭、借鉴,那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开始。
往期文章推荐
[list=1][*]我是如何跨界的  


    关注 姜胡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