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花之路道阻且长:一个新生组织的现实困境

 

新闻记者溯洄从之,为你讲述联盟背后的故事。...



本报讯 记者 汪紫莹、王可心、郑若凡 旨在保护人大女生安全的“护花联盟”,成立之时受到多方关注,进入日常运营阶段后,问题与矛盾逐渐显露,一个新生的组织能否顶住压力,走出困境?

▲爱微帮 新闻周报 《人大“护花联盟”进行时》文章截图


目前,该组织本身的影响力有限,向其寻求帮助的人大女生数量不多,求助途径单一的现实以及女生们对求助有效性的怀疑,大大影响了女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作为一个成立时间尚短的学生组织,也难以避免地承受着各种质疑与否定的声音。

“护花联盟”创始人,刘景盛的一句“我很累”,隐隐透露出内心的烦恼和忧虑。
▲夜幕笼罩下的人大校园
 夜晚23:00,人大校园内来往的行人已经很少了,没有男生护送的女生们大多相伴而行,即便有落单的,也是小步快走。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自习晚归的女生,发现她们对于护花联盟的组织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基本上都只是在朋友圈里看到过,知道是一个护送女生回寝的学生组织。但实际上如果有晚归回寝的情况,女生们大多会选择与他人结伴而行,就算是一个人,也会更相信学校保卫处,而不会首先想到向护花联盟求助。她们表示,对于一个仅由学生创办的组织,尽管知道它的出发点是好的,其可靠程度也还有待考量,“大家都是大学生,要真是遇到危险,我不是很愿意把自己的安全交托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身上。”


此外,女生们向护花联盟求助的渠道尚且有限。现在的主要求助方式是,每天至少两位护花联盟的骨干成员负责晚上九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的值班,需要帮助的女生向微信大群或公众平台上发布求助信息,值班人员看到后,第一时间与其取得联系并进行护送。这看似方便快捷,但实际也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微信群人数超过100人,新成员的加入需要群内成员以名片互推的方式进行邀请,这样就使得加入该群并不容易。该群成员392人中除去8名骨干,约一半为男生,剩下的女生中还有不少是持观望态度。
▲“护花联盟”公众号截图
另一求助方式——微信公众平台,需要扫码关注。现关注人数为一千多人。除此之外,由于使用微信需要网络畅通,网络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下,微信无法正常使用,这也会给女生的求助造成一定障碍。

相比于校保卫处的电话求助与夜间巡逻车,护花联盟以微信为主的求助方式是其发展道路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拦路石。
记者手记


汪紫莹

从选题环节开始,首先我们考虑的是寻找原生型线索,对新近发生的事件,举办的活动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但是商量了很久没有找到满意的的选题,不是报道价值和可供挖掘的空间不大,就是采访对象的设计较为单一,所以转而考虑再生型线索,希望在已发生的事件中,寻找第二落点和第二角度。我们的目标是锁定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采访方面能够有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同时能够保证消息的报道价值和较强的专业性。最后决定选择“护花联盟”这个主题,但消息并非聚焦于校园安全问题,而是关注这个组织本身,侧重其发展运行中遇到的困境。

之后在采访环节,我负责的部分是采访护花联盟的“盟长”,财金学院大二的师兄。主要通过微信的线上采访。在采访之前,从联盟的骨干那里要到了联系方式,骨干同学也专门提醒了在采访过程中,提及组织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师兄可能会变得有些急躁。这个适时而必要的提醒让我预先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采访过程中,师兄的态度很友好,对于组织遇到的问题和自己承担的巨大压力没有回避或者敷衍。缺憾是在采访过程中,未能了解到校方对于组织发展的态度。线下采访是组内另一位小伙伴进行的,补充了线上采访获取信息的不足。但两种方式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个问题,即护花组织的创始人经历过很多次的采访,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了程序式的回答过程,使得我们获得的消息或多或少带有官方宣传性质。因而在采访技巧和问题设置上还需要多多思考。

在消息写作上,提交的初稿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行文逻辑和条理是比较清晰的,对于细节的描写比较到位。但存在着消息冗杂,文章重点被淹没的问题;由于只重采访,缺乏观察的部分,使整条消息更像是采访内容的整理;原先的导语部分过于简短,要素缺乏,未能很好地发挥导语应有的作用。修改定稿的过程中,与组员的反复讨论让我对消息的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其他组员的想法,对于拓宽自己的思路助益良多。

通过这次消息作业,从最初的选题,到采访、写作,最后作业的提交与发布,于我而言都是一次崭新的体验,是法语学习之外,对于事实,责任和价值的重新认知。
王可心

和颐酒店事件发生时,人大的校园安全问题也成为了大家的讨论热点,不久“护花联盟”成立。该组织成立之初,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微信朋友圈中也见到很多转发,当时就对这个组织感到好奇——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在做怎样的一些事?实际效果如何?可是没过多久,这个组织就好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时间遇冷。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带着种种疑问与思考,我们组最终选择了“护花联盟”这个选题。

一篇好的消息稿一定是深入事件当事人调查采访而来的。我有幸采访到了该组织的创始人和几位骨干成员。该组织骨干成员的日常工作的确十分辛苦,有时也会有争吵和矛盾,但他们的坚持真的令人感动。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一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最是另我印象深刻。听到了这个组织背后的故事,更是令我好奇,该组织遇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对于此问题,我们小组展开了更进一步的调查,采访了对该组织持有不同观点的女生,又通过分析探讨,将其目前面临的问题写成了这片消息。

消息的写作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三人按采访对象分工来拟写,结果合在一起字数严重超标,内容也因为过多过杂而使主题不够突出,而且有明显的写作痕迹,觉得里一片合格的消息还相差甚远。之后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做出了修改,将笔墨集中在护花联盟的目前困境及原因上,减少了字数,也使主题更加鲜明。此外,导语的修改练习对我自己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最后,这个消息做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新闻是有生命的,新闻是有力量的。飞出去的消息就是传播的信息,也许因为一篇报道,很多事情将会不一样。作为一个记者,更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对事实的尊重,以及,深入现实的调查和对良心的负责。


郑若凡
几经波折,第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终于出炉了,成就感满满。虽然我们在“选题-采访-写作”三个步骤中遇到过很多问题,在修改之后稿子也依然存在不足,但在这一过程中收获良多。

新闻报道考察的是记者对当下新闻热点的敏感度以及深入调查能力。而选题对于一篇报道尤为重要。在讨论选题时,我们综合考量了消息的时宜性以及深度意义,最终选择了护花联盟的现状报道。很多热点新闻刚报道时众人蜂拥关注评论,而一段时间后就几乎销声匿迹,淡出人们视野。和颐酒店事件发生后,人大校园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在朋友圈人人都刷屏校园安全问题的热潮下,人大护花联盟应运而生。然而一个多月过去,校园安全问题关注度下降,而护花联盟也出现遇冷之状。因而我们选择了第二落脚点,打算进行再生型报道,探讨护花联盟面临的内外困难。

我们将采访对象分为三组:组织创始人,护花使者骨干以及人大女生。组内分工之后,我负责采访人大女生。对于曾经被护送过的女生,我在微信上对她们进行了采访。主要围绕被护送的经历,对这个组织的评价以及针对外界对护花联盟存在质疑的看法。采访的过程非常顺利,但是由于情况限制,未能进行当面采访,给后续的写作部分带来不便,导致新闻稿缺乏必要的描写,都是对话,基本上是,“记者问及…”,“他回答…”,较为单调。而对较晚回寝的普通女生的采访,由于是现场经历,信息交互方便,对信息掌握也相对全面。

将三人消息汇总后,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初稿开头大段描写组织的产生、运行的顺利,与真正主题有所偏差。掺杂了主观情绪,把一篇客观的报道写成了主观的评论等。经过大家的合力修改,问题有所解决。

这篇新闻稿的诞生,不仅仅是我们组3个人的努力,也要感谢所有采访对象,以及修改讨论组的组员们。


    关注 凡心此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