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机遇在哪?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谈了10点|专访

 

媒体小伙伴自行划重点了啊~...





【小二说】不少媒体都往新媒体转型,但是新媒体绝不仅仅是把纸上文字搬到线上辣么简单,用户线上线下的阅读习惯可谓相差甚多,那么,新媒体时代的机遇有哪些?媒体人应该如何把握与挖掘?商评记者专访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他都一一解答了,媒体小伙伴自行划重点了啊~

采访|21CBR 谢金萍

采访整理|21CBR 杜淑婷、吴琼(实习生)

1
用户转向移动端不可逆,别较劲了

目前机构媒体的生产力整体在消减,有自身的整体原创能力在急剧衰减的原因,还有被新媒体跟移动终端削减的缘由。内因跟外因加在一起,生产的内容明显跟不上用户需求。

移动端的出现改变了用户的阅读习惯。我们读新闻不再仅仅是读纸上的新闻,同时也要看图片和视频。这种趋势应该是不可逆转的,尤其是传统媒体人不要跟用户较劲。

毫无疑问现在是读图和读视频时代,视频的传播效率远高于文字,所以整个移动端现在也在往这个方向去转,也许未来视频会变成当家主菜。
2


“两微多端”将复兴资讯生产力

目前我们的想法是,应该让所有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找到自己的生存基地。这个生存基地未必是腾讯一家,依托“两微多端”,很多人能够生存得很好,能够有自己的发布平台,有自己的分发渠道,又能够找到自己的用户群。

目前,各家移动终端也在这样做。首先是建各家的发布平台,让自媒体人和机构媒体进驻,可以进驻多家,各个平台负责分发。解决了信息生产之后如何触发用户的问题,整体形成媒体和资讯相关联的机构、个人,不再依赖于纸媒和广播电视原有的机构,能够形成新的媒体生产能力。

目前在依托纸媒和广播电视的情况下,资讯生产内容在衰减,我们希望通过“两微多端”,使生产能力能够复兴起来,而且实际上也在复兴当中。只不过他们依附的平台,不再是过去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台,而是依托在新的移动终端上。
3
推芒种计划,2亿反哺优质内容

我们有2亿的补贴给有价值的原创内容,特别是一些垂直的、小众的内容,品质很高但是流量不高,这一类需要直接用经费反哺。我们也会快速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成立类似孵化器的平台,精选出若干有潜在价值的媒体,对于有价值的号跟小团队,我们会考虑投资。



除了资金方面,我们几个媒体平台后面会越来越完善对这些账号的用户、内容、流量的分析。后续除了我们自己做以外也会和其他几家机构联合发展,提供包括一段时间内用户的画像、地域分布、阅读倾向,哪个标题更吸引人等等。

这些精细的行业洞察跟数据分析会公开发布,这些数据不是秘密,反过来,谁的平台发布的数据更完整,也是这个平台影响力的体现之一,说明它能比较好地指导各类原创机构跟做媒体营销的人去生产相关的内容。

我们现在逐渐可以解决自媒体的需求基于个性化推荐和算法,让所有的内容都能够找到它的目标读者。我们希望使企鹅号能够像微信号一样,快速找到自己的粉丝,集纳自己的用户。这个目标是长期的,现在已经有一定效果了。
4
新闻生产速度加快,个性化推荐成主流

新闻和狭义新闻的概念一定要区分开。新闻就是指时政领域,资讯是各种各样的八卦、好玩的内容。

现在新闻生产速度无疑是加快了,其实整个新闻生产流程没有变化,就是速度加快了,尤其移动端出来以后以分秒必争,现在应该分两大方面:

第一是新闻生产环节上的,首先是及时告知,然后是详细信息挖掘,再后面是深度报道。当中又分自己生产跟传统机构生产和纸媒体生产这三类。

第二是分发,分发分为两种:一是编辑分发,比如传统客户端首屏出现的内容,另一种是机器分发,就是今日头条跟天天快报为代表的客户端。
以个性化推荐见长,效率比以前高的客户端,是目前各大新闻都在努力转移的方向。这方面,腾讯的计划是“两条腿走路”:一是用天天快报,主打趣味阅读,针对的是大众读者,二是用新闻客户端加强个性化推荐基因。
5
旧概念要打破,原生视频也是新闻

除了机器学习技术之外,新闻内容生产本身没有太多技术层面的内容要关注,应该关注视频生产。

过去视频的生产成本很高,现在则极低极方便,尤其是短视频,完全可以用手机软件制作。现在正处于互联网视频应用的起步阶段,内容还比较粗糙,但是会越来越精细。



网络视频,尤其是大量的原生态视频,原来就不需要精细化的生产,尤其是各种搞笑娱乐的,都是以原生态为主,不需要你去做精细化的生产。精细化设计主要是以PPC为代表,机构人员才需要做精细化的生产。

甚至严肃的新闻也未必要生产得特别精细。随着视频直播出来以后,需要大量原生态的内容,尤其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波的视频的冲击力特别强。

另外,新闻的概念要打破,原生态的内容也可以是新闻,比如和颐酒店事件的女孩,她发微博就成了新闻,而且视频截图也并不精细(这个视频也不需要做得太精致,不然给人感觉是假的)。
6
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远比传统媒体复杂

传统媒体人相对技能比较滞后,不仅仅是针对稿件采写环节。互联网的工种特别复杂,单就网络编辑这一工种来说,除了传统采编技能之外,要补充的是和互联网相关联的运行的知识,对各种终端、发布后台、资讯生产方式的了解。

一部分做得很出色的自媒体,文章有大量的图和视频,文字不多。他们的技能要比传统媒体单纯写一篇文章的人技能要强,图文的操作、图片的插入剪裁、做标题,还有视频的添加、切换、制作等,都与过去不一样。

这些操作特别琐碎,但门槛也不是很高,很快能学得会,但是用得精致,就是另外的层次了。用的好的人,他们付出的汗水和时间,远远超过对传统媒体人所要求的。
7
写简讯的记者没市场,学编程有好处

未来的编辑,目前开始整体转型分成两大类别,一是做运营,二是做原创。辅助积极算法的编辑,就是“天天快报”类的,一种是拓展企鹅号、辅导企鹅号的运营、起标题、打标签、分等级等等,这是运营编辑。其余是原创编辑,做传统媒体或者是其他机构不愿意做的内容。腾讯旗下的记者占比非常小,主要是编辑、技术人员、运营人员,笼统来说都是编辑。

至于“写稿机器人”,目前还是一个噱头,未来有望能够发展到对一些简讯报道、都市新闻,这时,多数过去传统媒体里面写小豆腐块新闻的记者,基本没有市场价值。



而我之前说新闻工作者要学习编程,更多是针对在校大学生来说的,将来编程会像外语一样,变成基础性、工具性的课程。懂了编程,就和懂了外语一样,天然比别人多了技能。不懂编程当然也能找到工作,但是有了这个技能,你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和互联网进行深度结合。
8
从个性化实现差异化,保持黏性靠产品

要在竞争中实现差异化,首先,各家进驻的每个媒体号,可以生产不同的内容,从起点就可以区别开来。微信号上发布的内容和将来企鹅号发布的内容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但是我们希望它不同,然后自己去覆盖不同的市场和人群。

腾讯目前正从几个方面着力,其中一个是新闻客户端的个性化和无限刷,原来只能上拉,拉到底大概200多条拉完了就没有了,现在可以下拉,每次出来10条新的,或者8条新的,而且希望将来可以无限刷。

这个功能是技术主导的,同时会匹配读者的阅读兴趣。看似无限刷很容易,但很难保证每一个客户刷出来的是他想要的新闻。

腾讯新闻为了增强用户黏性,在产品本身的改造和升级上花了很多精力,这是根本。腾讯新闻还有独有渠道,就是微信和插件个性化。微信上有腾讯新闻,客户对我们的了解更多的是微信上的腾讯新闻,目前是全员的推送,这个还没有个性化,我们接下来会拿出一条来进行个性化,所有人现在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未来很快可以实现1000多万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全部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不同的,这个效率就会特别高。
9
市场会饱和,垂直化是未来方向

对用户来说,已经被几个大移动中端占据了以后,没有这么大的需求要装一堆各种垂直的小的移动资讯类的软件。所以,针对移动资讯市场,对狭义新闻市场来说,没有这么广泛的受众。

几个大的客户端占据市场后之后,剩下的可以细分下来的,让小的垂直的客户端存在的市场不大,但是也会有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




今年来说,泛资讯新闻客户端会优胜劣汰,市场也会走向饱和。垂直细分的客户端会活得很好,但是这种类型的,业内也容不下太多。最终的结果是它们可能会成为几个大平台的供应商,最后变成了进驻的号,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可能会生存得比较好。

未来媒体走向垂直化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所有的媒体,都要在市场上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内容。现在的问题是,这么多的都市报和行业报感觉生存困难,是因为他们的生产的内容大同小异。他们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垂直领域,但是只要去想,还是能够实现。他们现在尝试各种微信,已有一定效果。
10
想做最权威华人媒体,互联网永远焦虑

我们的定位希望成为最权威的华人媒体。在嘈杂声中能够成为校正器。各种杂音里面,腾讯新闻出来的报道,未必全部是原创,但希望能够让其他人到腾讯新闻来校正自己的报道。

目前我们的焦虑在于腾讯新闻如何适应个性化推荐的方式,毕竟是传统新闻客户端。那么我们该如何改造成个性化推荐并提高分发效率呢?我们原来的数据量庞大,但是对用户的追踪效率没有这么高,还需要仔细重新打磨数据,重新做算法,重新配备相关的人员和技术等等。

但是更大的焦虑是如何迎接未来的浪潮,以及预判未来会有怎样的终端出来,或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来,能够颠覆我们现有所有的方式。

互联网永远处于焦虑当中,它的自我焦虑感和自我危机感正是这么多年它越来越强盛的原因,同时它也有自我颠覆的勇气。

(本文未经受访者审阅)

新媒体传播合作
华南:020-83000476
华东:021-64265583
华北:010-59540804
↓↓↓订阅杂志,请猛戳

阅读原文


    关注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