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产品中的阶级论

 

see...



这是至善叔叔第93篇文章 | 无定时更新ING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互联网产品,不少给带来耳目一新的冲击感。cool,我们一般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但其实去掉花俏的外壳看其最本质的需求关系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映射关系。也正印证了一句话:

需求一直存在,只不过受限于时空而被层层埋藏。有一种工具,正一步一步地把那躯壳撬开。

所谓未被满足的需求,有两种可能:一是撬开的它的工具还没有出现,二是工具出现了,但是还没来得及撬开。撬开又分几个层次,最脆弱、最迫切的需求会率先被撬开,比如衣食住行,而后是垂直细分的各领域。每一次变革工具的出现,会给整个行业的格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回到正题,社交产品中的阶级论。

社交这事,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了,我们生命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这上面。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是建立在已被满足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上,仅次于生存需求。

人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社交,似乎从最开始在这个地球上出现的时候,就以群聚这样的方式生存着。人类的祖先在采集狩猎时代,就以部落这样的方式抵御野外动物的袭击和大自然的无常,藏身在山洞里,那时候的社交是为了生存。而后,农耕时代,人类以村落的形式群居,不需要再像采集狩猎时代,生存不再是生活的所有目的。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贸易社交出现了,跟着,城镇也出现了。到工代时代,人的聚集和流动越来越大,出现了都市,电报电话的出现,社交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再到信息时代,网络成为社交的主战场。尽管社交的媒介和载体一直在变化着,但是它的本质需求跟最远古的时代是没有区别的,人类的社交不过是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工具变更。

既然它的本质是稳定的,那我们可以抛掉它外壳,看看它内在的真实。

社交具有阶级性


同一个阶级内的不同个体会组成一个社交圈,想想微信的朋友圈,就是同一个意思。如上图,A、B、C分别表示三个不同的阶层,各个阶层组成自己的圈,而这三个圈组成一个社群。对应到真实的社会,回到50年代,我们会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就是一个社群中的两个不同阶层。

社交是具有阶级性,真正的社交只存在于同一个阶级内。同一个阶级的群体具有相对一致三观和可支配的物质资源,处此是相对。qq、微信是典型的同一阶级的社交产品,产品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好友关系,而并非粉丝。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它是真实社会关系的间接体现。在同一阶级的社交产品中(qq、微信 为代表),不同阶级的交集并不明显,不同的阶层拥有自己的圈子,相对独立,就像ABC。
阶级之间具有单向传播性
微博,同样也是社交产品。但跟微信不同的是,它在社交后面加多两个字:媒体,社交媒体。微博在维持着微信里面同一阶级关系同时,还打通了不同阶级之间的流通通道,而这个通道在微信中是关闭的。我们可以看到,微博的好友关系叫粉丝。粉丝,意味存在着阶级差。

所以,你会在微博上看到,同一阶层的好友发布的生活状态,同时有不同阶层的群体的动态:达人,明星,网红,媒体。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主动关注和添加的。

不同阶级之间是单向传播,自高而低地传播。达人,明星,媒体属于高层阶级,他们的拥有自己的内容消费粉丝。而相反,从粉丝阶层传到高层的信息是很少的,就像一个明星不会跟你在微博上私信聊天或回复你的评论一样,但是这不妨碍粉丝继续关注着他们,毕竟那样的互动发生的概率,大家都知道就像彩票中奖一样。所以,回到第一点:真正的社交只存在于同一个阶级内。

此时,社群的意见领袖就由一个个这样处于高阶级的人群组成,他们左右着一个社群的话语导向。
阶级体量分布大多显类金字塔型
一个稳定和谐的社群,具有稳定的信息流通比例。最底层的阶层往往占据着大部分信息产生源,而中高层阶级用户,在数量上是少部分的。得屌丝者得天下,这是一个产品的最终形态,但在产品之初,中高层阶级的引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是最优质的种子用户,是社群最宝贵的资源。量虽少,但质的影响是长远的。

所以,当你以为你在社交的时候,会意识到阶级存在么。两个阶级之间是不会存在真正的友谊,就像你很少会看到屌丝和女神之间发生美好的爱情故事一样。
END
About Me
至善叔叔,华南某施工工地搬砖工一名,伪90后工科生。来自中国大陆最南端,迷恋红土与大海、光与影。闲聊话题将关于:业余摄影、随笔、哲思、移动互联网心理学、产品分析...多做无用之事,争做有趣之人。


    关注 至善叔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