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杀死你的孩子吗?

 

点奇思妙想关注微信号:qsmxwh专注创新思维,致力发明创造;培养少年精英,关注必定受益!精彩推荐:奇思妙想...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看更多精彩

昨晚小编下班回家,走到大楼门口的楼梯上时,遇到了一个大眼睛的帅气小男孩。

男孩瘦瘦小小的个子,推着一辆和自己差不多高的自行车,试图从楼梯旁的斜坡走上来。

”等等我,我不上来“,小男孩对门口的一个妇女说(小编猜想,也许是他的母亲吧)。

”那别推了!推不上来就不要了,丢掉!烦死人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妈妈好像很火大。

小男孩没说话,咬紧牙齿,默默使劲把自行车推了上来。

我一边朝电梯方向走,一边感叹着,小男孩平常的家教肯定很严,虽然妈妈的语气严厉了些,但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应该是为了让孩子更加独立吧。

我按下了电梯的按钮,等这两母子进电梯。

小男孩推着他的自行车,刚准备进去的时候犹豫了一下,然后一边试图把自行车倒过来,一边小声嘀咕了一句:”应该要反过来才行“

我看着小男孩,心想这孩子年纪小小的,倒是挺会观察和思考的。

然而,他的妈妈呵斥道:”你干什么啊你,快点进去啊!“

”可是等下不好出来“

”你别管这么多,快点进去!磨磨蹭蹭的,快点!“

进入电梯后,我还在疑惑着,这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真是让人有些看不懂

我转头看了看小男孩,他握着自行车手柄,一会又回头看看,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自行车身,似乎还在尝试着将自行车调头。

”你别动来动去的好吗?“

”我想把它转过来“小男孩的声音越发显得小了

”哎呀,你别动!等会直接倒退出去,不要你管了,站旁边去!“

小男孩被拽到一边后,不安地抠着自己的手,他抬头看看电梯楼层,又看看自行车,清澈的大眼睛里夹杂着些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恐惧和无奈。

也不知道电梯是什么时候到的,只记得他后来”很乖很安静“地站着,再没有说一句话,直到走出电梯。

我很难过,就在那几分钟之内,一个喜欢思考,喜欢自己实践的漂亮小孩正在被慢慢杀死,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里有这么几段话:

安德烈:妈妈,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十六岁的菲利普,在我们做过多次的实验后,曾经下过这样的观察归纳,他说:“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此后,即使站在朋友身边的孩子只有酱油瓶子那么高,我也会弯下腰去和他说话。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样的话,一般的家长听了,不是会勃然大怒,扇孩子一巴掌,就是会崩溃大哭,不知所措吧

然而,孩子们就是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加有主见,更加会独立思考

他们对这个世界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是错的,那也是他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一堂课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习惯性的忽视孩子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希望孩子什么都能做得好,一方面又强迫症发作,妄图控制孩子的一切,用自己的“经验”和“爱”当催化剂,拔苗助长。

那些小小身躯里原本藏着无限大的可能,却活生生地被压缩起来,死死地圈在别人的认知牢笼里。



一边玩去,这个不用你做

你年龄还小,不懂,等你长大了再说

这明显不可能啊,没有意义

好好学习,别老想这些有的没的

别乱碰,这个很危险,伤到了怎么办

。。。。。。

这些话,几乎随处都可以听到

我们这样真的是在爱孩子吗?还是说,我们只是自以为在爱孩子罢了?

这样的爱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孩子的“听话”是真的懂事了,还是出于不敢反抗的恐惧?

老弟曾经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

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是笨鸟先飞;

第二种知道自己是笨鸟,但懒得飞;

第三种是笨鸟自己懒得飞,下个蛋,让蛋去飞。

乍一听,觉得还挺好笑的,仔细想想才发现个中深意,这何尝不是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一种讽刺呢?

也许我们不该反对孩子在大树树干上多画一个大圆圈,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那是留给松鼠睡觉的窝

也许我们不该直接否定孩子“种下一颗石头会开花”的结论,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探索、去学习

也许下次孩子说:我以后要当超人的时候,我们不必说“这是不可能的”“这样没有什么意义”

希望下次孩子提出他天马行空的想法时,我们可以说:勇敢的去尝试吧,就像当年你老爸(老妈)我那样!


    关注 环球物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