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里的民俗艺术

 

黄公酒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黄公酒源于唐朝池州府杏花村黄公酒垆。一千多年前,酿酒师黄广润取“香泉井”(又名“黄公井”,此井现保存完好)之水,以秘技酿成此酒,色泽纯净,香味醇和,优雅绵长,堪称酒中奇葩,深受江南一带官宦人家及普通百姓的青睐。



会昌四至六年(844—846),著名诗人杜牧出任池州刺史,携官妓程氏行春杏花村,畅饮黄公酒,诗兴勃发,乃作千古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既出,历代文人雅士纷纷寻踪而至,登楼饮酒,吟诗作赋,杏花村与黄公酒藉此名声远播。

千年酒垆,酒香依旧。黄公酒精选江南优质大米、东北高粱、玉米、小麦等纯粮为原料,采用四川特制酒曲,天然发酵,地下窖藏,因而酒质优良,色、香、味俱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钟爱,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两次来杏花村品尝黄公酒都赞不绝口,并留下墨笔。棋圣聂卫平与2011年来杏花村品尝了黄公酒,并留下诗句“杏花村中水纷纷,我等喜游杏花村。杏花美酒何处有,安徽池州杏花村。”
竹编
杏花村自古盛产毛竹,在农家小院的四周和美丽的乡村田野,随处可见一丛丛青翠的竹林,仿佛是一道道青色的屏障。竹编艺人们砍下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经过编、绞、琐、插、穿、扣等工艺技法,编织出一件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

当年,杏花村那些心灵手巧的竹编艺人,坐在飘散着竹篾清香的作坊里,用灵巧而智慧的双手编织出美妙的竹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竹编所用原料,一般是生长3年左右的竹子。艺人们去掉竹的头尾,精心挑选中间一段颜色一致又没有斑点且节长质细的部分。在编织过程中,还可以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编织竹器时,竹所固有的清新高雅特质与艳丽的颜色互为补充、交相辉映,产生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


CCTV拍摄组来到杏花村。

榨油坊

木 榨


榨油坊的历史到底有多久只有历史学家才能考证,但杏花村民榨油的历史至少延续了几百年。现存的杏花村油坊的榨油设备主要由木器组成:榨鼓子全长3米有余, 圆形饼槽1点5米,油饼就上在这圆槽里,四周用木桩牢固。与榨鼓相对应的是梢(大圆木),梢是榨的配套设施,有一丈多长,像支大木棒,前头粗大,镶有钢撞 头,末端细小,中间作为支点悬吊在半空。每年开榨时,榨油师傅们都很庄重地叩头、烧香,然而鼓足劲撞响第一榨,说是撞得越响油就越多,“轰——轰——”木榨的声音沉闷有力,伴着伙计们哼出的号子声,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书法


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汉字和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的特点是:一笔一画、一字一文的有机组合,浑然天成,错落有致,或刚或柔,常常被认为代表书写者的一种意境而独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或似刀剑锋芒毕露,或似美玉圆润柔美,形如刀砍斧凿、行云流水,不一而足。
墨云轩

墨云轩系杏花村舞文弄墨之所,现在的主人是杜牧的第四十三代后裔:杜德喜老师。杜老师是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池州市书法协会的副秘书长,杏花村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他擅长行草,研习书法四十余年,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涉猎百家,功底深厚,书法简洁洒脱,隽秀典雅。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和杜氏后人切磋交流,一起感受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铁匠铺




打铁(一脉传承)

铁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他们以铁为原料,凭手中一把小小的铁锤,和一个煅烧铁坯的火炉,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杏花村保留着这一传统手 艺,他们运用火炉、风箱、砧子、锤子、凿子、剪刀、磨石等工具,经过将熟铁打成毛坯——开槽夹钢——熟火——开片——剪毛 边——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多道工序,打出的菜刀刀身轻快、刀口锋利、不卷不崩、经久耐用,成为当地一绝。



“演武楼台横白日,依山栝柏映诸天。”杏花村演武场自古就是习拳练武之地,宋代武状元华岳、清代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曹日玮,当年就曾操练于此。如今的演武场设有露天擂台、梅花桩等,十八般兵器应有尽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在此尽展风流。




杏花村旅游



xhctour2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关注 杏花村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