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涪陵榨菜

 

榨菜文化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可算得佼佼者。它以表似碧玉...

榨菜文化


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可算得佼佼者。它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鲜、香、嫩、脆的特殊风味,以及营养丰富、方便可口和耐储存耐烹调等许多优点,佐餐、侑茶调味等多种用途而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因涪陵区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故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

榨菜是利用一种名叫茎瘤芥的蔬菜栽培植物的瘤茎(俗名青菜头)作原料,经过专门加工腌制而成的腌菜食品。四川东部的土壤、气候条件最适宜茎瘤芥生长,所形成的瘤茎部分尤为肥嫩;其加工时的自然环境也得天独厚,可以在自然风的微微吹拂下进行露天风脱水,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进行腌制加工;加上长期积累起来的一整套独特的加工工艺,使瘤茎丰富的营养成分得以保持和合理转化,并显示出独特的品味。

18世纪初叶,涪陵长江沿岸已有茎瘤芥的栽培,将它制成榨菜则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次年,涪陵人邱寿安开始进行批量商业加工并投放市场,但至清末还处于独家经营状态,直至民国初才迅速传开,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大行业,其后历久不衰,至今已逾百年。
产品特点


涪陵榨菜以涪陵青菜头为原料,涪陵青菜头呈近圆形、扁圆球形或仿锤形,表皮青绿,肉质白而肥厚,质地嫩脆,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蛋白质、糖、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其鲜嫩香脆、鲜香可口,有多种做法和独特妙用。
生长环境


每年“白露”前后播种,至“寒露”后开始移栽,次年“立春”后即可收获,“惊蛰”后即抽苔开花结实。然而,正宗的涪陵榨菜原料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水质环境、气候中孕育出来的,产区面积不是很大,主要在重庆市丰都县的高家镇,至重庆巴南区木洞镇附近200公里长江沿岸地带,其中涪陵系中心主产区。生长特别好,收获的青菜头肉质肥厚、嫩脆、少筋、味优良。这一范围外地区生长的青菜头质地较差。

区地处四川盆地和山地过渡地带,地势以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为: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涪陵区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

涪陵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荣誉


据2016年1月涪陵榨菜管理办公室官网信息显示:各式品牌的涪陵榨菜共荣获国际、国内省部级以上金、银、优质奖100余个(次)。

1915年,涪陵“大地牌榨菜”获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

1970年,在法国举行的世界酱香菜评比会上,中国涪陵榨菜与德国甜酸甘兰、欧洲酸黄瓜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

1981年,“乌江牌榨菜”被评为全国酱腌菜第一名,获国家银质奖。

1988年,小包装改革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金奖。

1991年,乌江牌榨菜获意大利波伦亚举行的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2009年,“涪陵榨菜”证明商标被评为“2009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地理商标、农产品商标60强”;被亚太地区地理标志国际研讨会称赞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被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组委会评为“200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第2名,价值达111.84亿元。
榨菜之乡


到2003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为32万亩,产量56万吨,产销成品榨菜20万吨,实现产业总收入12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利税1.5亿元。涪陵区有榨菜生产企业近200家,其中方便榨菜企业120家,有榨菜原料加工户近2万户,年榨菜综合加工能力在30万吨以上,是全国榨菜的最大产销区。1995年3月,涪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2003年,涪陵区又被评为全国“果蔬十强区(市,县)”和 “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区(市、县)”。
当前状况
全区青菜头种植涉及23个管委会、乡镇街道近16万农户60万菜农;有半成品原料加工户近1.2万户,年半成品加工能力在80万吨以上;现有榨菜加工企业39家(榨菜重点龙头企业有16户),成品榨菜生产能力50万吨以上;有榨菜商标品牌190个,其中有“乌江”、“涪陵榨菜”、“辣妹子”、“餐餐想”4件驰名商标,“Fuling Zhacai ”、“辣妹子”等22件重庆市著名商标,有“涪陵青菜头”、“成红”等37件涪陵区知名商标。


    关注 食品追溯老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