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去往他世之途——回族葬礼中的“塔布匣子”

 

“塔布”(Tabut)是阿拉伯语音译,即穆斯林装殓抬送亡人的工具,长大致2.5米,宽0.8米,高0.6米。回族人因地域不同对塔布的叫法不同,一般称为“塔布匣子”“经匣”“匣子”“塔尔不提”等。...





转自禹虹个人微信公众号



回族葬礼中,洗完“埋体”(遗体)之后,停放遗体的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用毛毡卷,此类多为一些乡镇的传统回族社区;另一类用“塔布匣子”放亡人。

“塔布”(Tabut)是阿拉伯语音译,即穆斯林装殓抬送亡人的工具,长大致2.5米,宽0.8米,高0.6米。

回族人因地域不同对塔布的叫法不同,一般称为“塔布匣子”“经匣”“匣子”“塔尔不提”等。

关于匣子的材质也是不同,在上世纪90年代或者更往前,“塔布匣子”一般都是纯木头材质,颜色为绿色。有的匣子上还写着一些用阿拉伯语、汉语类的警示字句。如“今日得闲,善恶贴体相随”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回族地区的“塔布匣子”材质由过去的纯木质演变为铝合金,竹编等。竹编大多都是盛产竹子的地方,如云贵等地。

他族人认为那是回族用的棺材。回族非常忌讳棺材这个字眼,在他们看来,棺材是用来放非穆斯林的尸体用的工具。所以在回族葬礼中,如果用棺材来形容回族的“塔布匣子”是对亡人的大不敬。

如宁夏的一位回族老人说:“有的汉族把我们的‘塔布匣子’叫棺材,那是不了解我们的文化。汉民的棺材是要随着尸体一起下葬的,而且汉民的棺材是一人一个。回族的‘塔布匣子’是坊上的教民公用的,坊上最多就放两个‘塔布匣子’,周围的坊民家里的亡人都能用,不管男女老少,都是那一个匣子,人埋了,匣子还是抬回来。”



回族人在放着“埋体”的“塔布匣子”上一般都要扇上一块布料,多为绣着或者贴着经文的绿色苫单。也有绿色丝绸被面。当然也有其他的一些材质的苫单,如在宁夏西吉某个乡村的葬礼上看到,抬着亡人的“塔布匣子”上扇的是一条红色的拉舍尔绒毯。在山东省淄博市的金岭回族镇“塔布匣上”还盖有锦被,一般是女亡人盖红锦被,男亡人盖绿锦被。

塔布和水板(洗尸床)一样,都是清真寺所提供,用过之后再还回到清真寺。

一位回族宗教人士对于苫单的颜色有其自己的观点:“其实无论是绿色或是红色,都说明回族喜好一切美好事物,哪怕是在葬礼中,即使从清真寺到墓地那一小会路上,也要把这些美好的事物与亡人分享。

“美好的东西与亡人分享,所以红和绿又有什么区别呢?谁说回族必须要用绿呢?”其实从宗教界这位人士的言语中,我们亦可体会,为什么“塔布匣子”会有不同的材质。现代的“塔布匣子”,特别是城市的“塔布匣子”更为精美。

清真寺到墓地的距离并不遥远,而“塔布匣子”的作用其实就发挥在这一段距离。

可对回族人来讲,即使是几步路,但对亡者也要给予最大的尊重。要让亡人非常体面的走过这段人世间最后路程,而这体面则体现在这不同色彩的苫单上,和各种材质的精美的“塔布匣子”上,更体现了回族对于亡者的人性化的关怀与尊重。也是对于回族宗教观及人生观“两世吉庆”的最好诠释。

作者简介


禹虹,女,祖籍甘肃平凉,回族文化学者,现旅居美国。是《宁夏画报》民族专栏作家、《读者》、香港《经济导报》特约撰稿人,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中亚东干文化、工商人类学、饮食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曾参与《工商人类学》、《饮食人类学》、《民族宗教政策法律读本》等专著的撰写,著有《当代回族礼俗文化》一书。该书是一本目前在国内较为全面的,用人类学研究方法为基点,民间视野为基调,集学术型、专业型,通俗化为一体的著作。



免责声明:     本微信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或作者推荐,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
往期内容

【平凉阿訇】西北经学泰斗——普洱马阿訇传略

【平凉阿訇】一代经师——王善明阿訇

马良骏阿訇致师弟兰秀斋阿訇的信(阿拉伯文)

王静斋阿訇在平凉

历史人物‖“红色阿訇”蔡登霄

老照片‖美国人眼中的平凉1936

【平凉记忆】陇东旱码头上的赶脚人

男人"制造"——回族穆斯林割礼,你了解多少?

微信号:pl-muslim

期待您投稿 合作 建议……

编辑:储月斋主

微信号:cyzsuxh

邮箱:939714321@qq.com

联系电话:13399337896


    关注 中穆平凉社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