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操练」实践案例一枚

 

关于这个思维习惯的养成,可以借鉴王云五先生曾经用过的学英语的方法。...



前天读《魔鬼经济学》一书,里面提到这么一个案例:

假设你是一名日托中心的管理者。你们明文规定家长们必须在下午4时把孩子接走,可家长们却经常迟到。那些迟到家长的孩子们会非常焦虑,而且你还必须留下至少一名老师等待那些迟到的家长们。怎么办?

读到这,习惯性中止阅读,自己思考起解决方案来。

冒出

我的第一解决思路是「惩罚机制」,即规定比如几点几分后如果家长仍未把孩子带走的,将执行比如多长时间段按照多少金额的收费标准,目的是以此减少家长迟到的几率。

当然,我自己对这一首要方案的评价是否定的。否定的理由不是这个方案本身,而是质疑自己为什么只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为什么不能列出4-5个甚至更多的解决思路?

这时候联想到《你的灯亮着吗》一书中对问题的思考原则:

1,这是谁的问题?

2,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将上述原则作用到日托中心问题上来,于是可以发现,文首的问题其实是如下几个角色各自面临的问题:

四个角色



小孩



家长



我(日托中心负责人)



老师
从上述4个角色来分析这个问题,于是会发现:



小孩的问题——解决(或减少)焦虑

问题是什么

小孩焦虑的来源是什么?——家长迟迟不来/无聊/焦急/体饿
解决方案



小孩
4个方案

❶ 与周边儿童游乐机构合作,将迟到家长的小孩送到这里,认识新朋友,让他们玩得开心。

❷ 与其他迟到家长的孩子一起结成暂时联盟,进行一些游戏或者娱乐,减少焦虑的可能性。
开发或者使用目前已经有的定位APP,让小孩随时了解自己父母的动向,到日托中心还有多长时间,减少漫无目的的等待焦虑。
❹ 购买一些小孩喜欢吃的食品,通过等待时长的不同,给予不同量数的食物给小孩,降低因家长迟到而导致的饥饿情形。




家长的问题——了解迟到原因并解决

注意点

这里其实会有一个真假原因的判断,真实情况比如交通堵塞/工作忙/家庭忙,包装后的真实情况比如家长们喝茶/娱乐/电视等
解决方案



家长
7个方案

❶ 专车合作,接送孩子回家;

❷ 大一点的孩子,设立绿色通道,自己走回家,锻炼独立性
不能解决的难题,向相关部门请求协助,比如政府/公安等;
❹ 增加区域公司分布,就近覆盖家长办公/家庭等区域(降低真实原因下的迟到情形比如安全/交通堵塞等);
❺ 与地产公司合作,规划学区房,为未来扩大区域影响力做准备。


孩子向家长正向施压(遵守承诺从家长自身做起)
❼ 家长持续准时接孩子的奖励机制(比如孩子的学费减免/额外提供更多学习用品/参加其他学习合作机构费用减免/赠送购物卡等等)


「我」的问题——减少干扰
解决方案



「我」
5个方案

❶ 全体费用涨价——通过价格机制减少报名家长数量(列明协议标准,提高服务价格是否可以变相提高承诺值?)

❷ 迟到惩罚机制(费用/我除了钱还缺什么让家长协助什么)
延迟下课时间;
❹ 专设付费「加时段」,给予额外增值服务(包含延迟接孩子情形);


❺ 延迟下课时间。




老师的问题——如何平稳延长服务时段
解决方案



老师
4个方案

❶ 增加公司福利以减少抱怨程度

❷ 增加负责老师的薪酬
❸ 分时段上班制
❹ 低薪酬老师聘请(或实习生)


思考到这里我发现,原本一个问题的一个「冒出式」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化梳理,已经达到了20个,虽然某些解决方案可以同时启动,虽然某几个方案是「非双赢」性质,但从数量来说,已经秒杀冒出的那个。

关于这个思维习惯的养成,可以借鉴王云五先生曾经用过的学英语的方法,据王先生的自述,他学习英文时,先把英文原作熟读多次,翻译为中文,过了一星期之后,再翻译回英文,再将其与英文原作对此,然后「于文法有错误者即查找原文修正,于文法无误而用字遣辞不如原文精练者亦参酌修正」。王云五这个思路,借鉴到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上,先通过系统化思路整理出来。过了一星期后,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写出来,然后与早前的解决思路在数量和质量上对比,以此提高其习惯养成。

这个思路,@采铜在其《深度学习的艺术》一书中有着非常贴切的描述——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这其实是对知识的「操练」,属于阅读的中高层级,也是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上述是对读书后实践运用的一个即时案例,也说明了习惯性践行对于日常生活的作用机制是非常明显的。而如果读书只停留在「读」的层面,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读过」而已。
附注
针对我「冒出式」方案本身,在《魔鬼经济学》中也作了另一个角度的解析:

罚款措施是在用经济动机——3美元罚金来替代道德动机——家长们在迟到时心里所产生的罪恶感。当罚款政策被实施之后,家长们可以轻易地用几美元来打消内心的罪恶感。

这个观点在我们日常管理中的制度执行很具有指导意义。推动执行涉及到的激励与惩戒措施中,极容易走偏:

金钱奖励原本是是为了更好的激励,但后来容易成为「有钱就做没钱就不做」;金钱惩罚原本是为了防止同一问题再现,但后来反而成了「如果我出错就扣钱了事」的偏激思路。按照《魔鬼经济学》的观点,原因在于被执行者已经对金钱的正反激励目的产生了认知转移。

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属于管理的范畴,需要另外开一个话题来说明了。
—谢谢浏览—


    关注 UP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