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加藤大吾:从都市到乡下,想要的生活是做出来的

 

“人可以屈服在某种环境里生产,相形之下,想在生存中坚持自己喜爱的事情,则更需要亲情、热情与忍耐。”...

找寻适合居住的地方
2004年,我创业失败,结束了在日本长野县“斑尾自然学校”的全部工作,和家人一起回到东京世田谷区的公寓里。一回到家感觉不太对劲,这才发现,自己整天都没踏上泥土,空气不一样,雨后的客气也怪怪的。

人类应该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员,在大自然中生活,而配合自然界的规律生活也是环保教育事业的基础。

我总是主张环保教育是个很棒的概念,但我真的了解其中意义吗?我开始怀疑,也变得低沉。同时我女儿小阳的健康状况,也令我和妻子重新思考:东京生活不适合我们。



能给小阳最适合刺激的环境在哪里?我们认为,那个地方一定就是能在生态系统中扎根生活的环境。

我们到处寻找,如果发现觉得不错的地点,我们便去公共温泉与当地老人聊聊,并上一晚,这样一来就能大致掌握当地的情况与气氛。

持续了约一年半,在这过程中,全家人就靠一辆车子移动生活,一家在外过夜,增强了全家的凝聚力。

我们并逐渐了解到,只要简单锅具就可以煮出三餐,人活着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最后,我们找到了山梨县都留市一块土地。它位于山腰,有一栋四十年造的别墅,废弃破旧地隐藏在森林内,日照非常舒服,森林环境当作养育孩子的地方,简直是无可挑剔的,加上土地价格也不贵。

2005年春天,我终于签下了土地购买和约。那个签名正是改变我人生方向的开端,让我从都市生活移居到完全陌生的土地,开始山中生活。

房子要盖,不要买
想要过生态生活,最重要的还是住家,住家是人类说中最基本的元素。建造家的过程有做不完的准备工作,不安与期待相互交杂。

我坚持买地,因为:如果土地不是自己所有,失去土地的瞬间,也会失去大部分事物。只有自己的土地才可能让我们慢慢地永续耕耘,才不会丧失主导性。

然后盖房子,我计划:先将土地整成平地,盖一座小木屋,可住进小木屋,再将旧房子改建成主屋。

土地平整中,我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忙,回报的却只有一顿午饭,或者完工之后请大家泡个温泉。

建造房子,地基最重要,如果交给专家,很简单,但我没有资金。我人为,古人能做到,就应该可以人工完成。因此,我去参观老式房屋和简易小屋的构造方式,定下自己的计划。

首先,在支撑木屋的地板下,放置基石,每个石块间距85到95厘米,一共5排,合计超过40个,石块必需水平放平,否则房子将会倾斜。



好不容易,将土地压紧固定到一致水平,如果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只要一下雨,砂石就会流出,所以雨季之前必须先种下幸运草的种子。

幸运草属于豆科,根部有根瘤菌的细菌共生结球。因此,幸运草在养分较少的土地中,也可以长得很茂盛。而且幸运草的叶片,可以防止雨水直接灌注到地面上,根部的抓地力可以让泥土紧实,如此便可以守护土地。

然后,开始人工造木屋,建设功能性主屋,曾有人问我,从哪里学到这些技术,我总是回答说:自己查资料,自己动手。

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是靠着一己之力建造自己的家。

从2007年8月开始,我也请东京的中学生体验如何盖房子,是为了在他们心中播下敢于冒险的火种。

而且相互帮助,提供经验和力量,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



种田先获得了认可
我所租借的田地已经十年未耕种了,一般认为,很难再种稻米。我又找来朋友帮忙,一起割草、拔除树根、用耕耘机整地。

这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状况,就连这块地的黏土层稳定度不佳、不易积水的问题,我也得到当地人很多建议,最后终于有了成果,第一年就有了收获。

有了稻米收成,我们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即使失去工作、经济再怎么不景气,至少还不会填不饱肚子,该担心的只有气候不佳。

在一块被人物无法复耕的地上收成稻米,让我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同,这真是非常高兴的。



同时,我更当地的老爷爷们有了对话。以前,对于种田我该问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又问不完。老爷爷们非常了解自然界,他们也都乐意与我分享。我从对话中得到了知识,也得到了新的人际关系。

进行有机种植时,我把稻子的间隔拉到一点五倍,将评出只要约20厘米的间隔,拉开到约30厘米。这样一来,同样的土地面积可以收获的稻米量好像变少了,但给予稻苗空间之后,它们反而发挥了自然的力量,努力生长,收获量很意外地并未受到影响。而且稻苗的间隔变大后,通风性更佳,反而防止了稻热病的发生。

稻热病的主因就是湿气过大。这个栽种方法使得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稻株也没有发生读诵好病变,从而收成了好吃的稻米。2009年,挑战这个农法时,仅有一部分的稻株病变,其他大部分都毫发无伤。



2010年,我开始合鸭农法,在稻苗还未成长时,就放入和鸭(野鸭跟家鸭配种后出生的就是和鸭)。合鸭游水时,把水变得浑浊,可以抑制杂草发芽,也会吃掉长出来的杂草。而鸭的排泄物,随游水均匀混合分散在田地各处。到了冬天,有美味的鸭肉可吃,真的是一石三鸟。

自2010年开始,我在当地的大学里担任兼职讲师,授课之外,提供学生未来出路的咨询,也请学生帮助农务作业。神奇的是,学生从事农地作业后,竟然从大学或双亲身上接受的思维框架中活得解放,变得能够直率说出来心中的未来蓝图。虽然我是提供咨询者,但也只是慢慢听他们诉说梦想而已。

一定是土地的力量引发了他们内心的原动力。

让蚯蚓和野鸟成为帮手
我栽培蔬菜用的堆肥,也用上了蚯蚓堆肥箱。

蚯蚓堆肥箱就是把蚯蚓养在箱中,让蚯蚓把食物残渣、厨余转换成堆肥的箱子。蚯蚓的日常活动,就是在土中吃掉腐烂的落叶,然后排便。所以,这就是把蚯蚓的活动场所移动到箱子内,把我家的厨余当作蚯蚓的食物。

这样一来,蚯蚓有了食物可吃,我们也可以得到好品质的堆肥,真是经济实惠。

我做了附有脚架的大箱子,但下雨时,堆肥箱内的水分排出不太顺利,所以就把堆肥箱挂在屋顶。

堆肥箱底部有格子状的开孔,堆肥可以从开孔中落下。蚯蚓分解后的落叶或蔬菜残渣只要够细小,堆肥就可自然地从箱子底部掉落。

放入落叶,加入水分,放进含有腐烂叶子的土壤,再把女儿小阳从山里挖来的蚯蚓、甲虫幼儿、锹形虫幼儿放进去。以后让小阳每天帮忙喂食。

在家中,每天一早都会听到美妙的野鸟叫声。我常把饵食挂在屋下,一个月之后,野鸟就开始不断得飞来。

白脸山雀、山雀在屋檐下,相互争夺饵食。女儿们一边吃着早餐,以便盯着鸟儿看,又增添了新的乐趣。

这些野鸟不只是观赏的乐趣,还会帮忙吃掉我家厨房菜园里的毛毛虫,而且还会留下粪便。



为了让野鸟住下来,我马上着手做了巢箱挂在树上。到了第二年,田里的毛虫几乎都已消失,之前每天早上都必须抓取毛虫的同坐,这一年都有野鸟做了。我们栽种的芜菁、菠菜、清江菜、小松菜几乎都未出现虫害,收成时的作物外观大都完整无缺。

这年的农作物收成量多到让我们吃不完,还分送给邻居亲戚,收到的人都赞不绝口,说我们的作物味道又浓又新鲜,非常好吃。

家里也种了鱼腥草,妻子摘下鱼腥草之后,利用日晒,变得干干脆脆的。泡茶前先把叶子蒸煮一下,闷放一会儿,拍出来的茶出乎意料地甜美,喝起来很顺口。

这么简单,就能喝到好喝的茶,让我非常惊喜。



妻子生气勃勃
我们移居到山里生活的初期,有段时间,妻子美里因为失去生活目标而心情低落,因为找不到方法可以在山中活出自我,她整个人失去了活力。

当时,我正为了企业的研修工作和建造住屋而非常忙碌。有一天,美里突然说出:“每天都这么辛苦,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我去兼职好,这样可以贴补家用,或者还是协助你的工作好了。”

我便对美里说:“去做你喜欢的事吧!我不要你为了钱工作,如果只是用时间去换金钱的工作,我也不赞成。”还说:“如果钱不够用,我就多接一些工作,我们不用过得那么富裕。”

是不是只为了我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乐趣,反而剥夺了美里真正想要的人生呢?我希望,美里在长远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活出自我,活得喜悦,也希望我俩一直保有互相成就对方人生的关系。



在那之后,美里苦恼了一段时间,但没多久,她突然说出:“我想开个让附近的妈妈可以聚集的咖啡店。”

其实我早就知道这个答案,好几次都差点说出口,但还是忍住了。只有美里自己找到答案,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在2006年,美里开始经营“妈妈与孩子的咖啡屋”。

一大早,附近的妈妈就带着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我家。一开始去森林玩,肚子饿了就回来吃吃便当,大家相互交换菜肴,好不丰富。有时也一边吃便当以便烧起营火,用来烤地瓜,有时也烤萝卜,还会烤莲藕。

妈妈们最喜欢聊天了,从小学、幼稚园、老公、健康到大自然,各种话题总是说不完。不只如此,妈妈们还一边听着孩子说话,一边换着尿布,谈论着晚餐要做什么料理,这种一心多用的能耐,身为男人的我还真是做不到。

最重要的是,咖啡屋让美里变得神采奕奕,这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

自主融入当地情景
从东京等大都会迁居到都留市的人,不是只有我们一家,而且据我所知,人数还不少。

对于想要在乡村生活的人来说,是否能够被该地区居民接受,也是让人不安的因素之一。以实际情况来说,移居者与当地居民之间共同活动的机会并不多。

我们期待的生活方式是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分子,而跟地区和平共处绝对是时间这个理想的必要条件。

举例来说,都留市有一个清扫灌溉渠道的固定日子,成为“定式”,这是自1636年就流传下来的传统。在田地里耕种稻米就必须从灌溉渠道引水,想不参加这个活动却要用水,的确不公平。

我在移居当初,就已经决定要在此生根,所以不只是这个活动,只要是来自当地居民的活动邀请,我都会尽可能参加。



很多地区都有自治会、青年队、消防队这样的组织,为此,我前往自治会,请求他们让我加入,甚至拜托他们让我在公告栏张贴“我是加藤,刚搬到此地,请多指教!”的宣传信息。

刚搬来时,也被告知“这里有这里的规矩。”被吓了一跳。对此,我一定是用天生的开朗个性回应:“没问题,我一定遵守,有什么该做的事,请随时告诉我。”

结果没多久,就有人说,加藤虽然来自都市,却不太一样,好像也没什么钱,也不知道从事什么工作,怎么有办法这样过日子呢?

如此一来,好像打开了一扇门,跟大家的距离又进一步了。

我才不想避开人烟过日子,更够在附近散步,开朗地与大家打招呼,这样的生活才是我要的。

为了这样的生活,我们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



推荐阅读 》》》

观察|风物包:如何贩卖自己的故乡?

i20台湾民宿&文创见学之旅(夏季篇)

市集致谢|在厦门相遇,所有的美好才开始

编辑/蒋晓娟

图片来自:http://www.earth-c.info/
节选自《来去乡下过日子》

(日)加藤大吾 李佩玲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本文内容能刊出

真诚感谢“中日公益伙伴”

有 朱慧雯小姐的允可


i20乡村创客项目

旨在支持青年返乡创业自强的学习成长营
 购买书《来去乡下过日子》网站


    关注 i20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