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决定假货难根治  “阿里式”打假恐沦为走秀

 

6月,是上半年电商行业最为重要的促销时段,几乎每年这个时候,各大电商平台都会纷纷粉墨登场,使出浑身解数,或博取眼球,或打击对手。...



6月,是上半年电商行业最为重要的促销时段,几乎每年这个时候,各大电商平台都会纷纷粉墨登场,使出浑身解数,或博取眼球,或打击对手。坦白说作为消费者对这种方式早已司空见惯并感到厌倦,而近几天自媒体传来的几篇关于电商平台打假的文章,却再次让笔者做了一些思考。

“联合查抄”究竟是打假还是作秀?

事情缘于几则旧闻,先是说上月阿里联合警方查抄价值千万假耐克阿迪,继而又说今日相关部门查获于另一知名电商平台售卖的假鞋,3.15之后,“打假”这一话题又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当然乐于见到假货被查抄、罚没,我们也希望在消费购物的时候不再担心会买到假货。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是“真打假”而不是作秀的前提下。笔者仔细读了这两篇关于打假的新闻,细思之下,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按照新闻提供的说法,这次警方能够一举端掉若干造假的“黑工厂”,主要得力于阿里的协助,通过阿里的一系列大数据分析锁定目标云云。看到这里,是不是顿觉热血沸腾,顿时想给几乎是网络售假代名词的阿里手动点赞,为阿里被国际反假货联盟扫地出门鸣上大大一个冤?

看官且慢。这个为阿里大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数据”从何而来?众所周知,作为电商平台,无论是B2C,还是C2C,所谓的大数据无非就是消费者在平台的浏览习惯、购买习惯、消费频次、客单价等等购买行为的数据集合。而这,统统要发生在有了购买,至少是准备购买的时候。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阿里能通过大数据一举锁定四家造假猖獗的“黑工厂”(据说其中随便一家都有一年上千万造假能力,简直丧心病狂),那么可想而知,这些假货要在阿里的平台上卖出多少才会引起那些数据分析人员的注意,从而变成重点追击的对象。这跟“借钱”是一个道理,你跟朋友借100块钱不还,绝不会有人关注你,但是如果你跟人拿了1亿不还,你除了跑路还等着啥?

当然,对于打假,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只是希望打假真的是为了打假,因为只有假货才是打假真正的敌人。而不是在某个特殊的时间点,以打假的名义做场秀,既表彰了自己又搂草打兔子捎带了竞争对手。毕竟,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只关心打假过后,是不是真的有效果?是否可以安心了呢?

打假之后,切勿一地鸡毛

按照常理,打假之后应该是比较安全的消费时段,这也是笔者喜欢在3·15·前后购物的原因。但是,让笔者觉得奇怪的是,在阿里联合警方端掉了这么大的几个“黑工厂”之后,假货至少疑似假货的现象似乎并未减少,甚至“愈挫愈勇”。

让我们来做个测试,先来看看几大电商平台。还以知名运动鞋品牌为例,在淘宝和天猫平台,标价参差不齐,低至一两百多的所谓正品耐克系列运动鞋比比皆是,而京东同品类商品价格则趋于一致且符合正品品牌价值。稍稍有点常识或购买过正品同类产品的消费者,可轻易通过标价辨识真伪,“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无论线下线上,都属于正常消费逻辑,是商业社会颠扑不破的真理,放之四海皆准。淘宝、天猫打假了,打过以后呢?问题依旧。诚然,消费者宁愿相信,打就比不打好,可是轰轰烈里之后,依然一地鸡毛,为什么?

从此次打击的力度来看不可谓不大,但是淘宝上的假货或者疑似假货的问题依然严重,只能解释为一个原因,就是阿里本身在对待假货上的态度、理念和体系可能有那么些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阿里投资者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就明确表示了“假冒商品比真品质量更好”这样对假货持宽容态度的说法。而阿里对于假货的处理体系基本上以“被动处理”为理念,在流程上,基本上也是以民不举官不究,举了再究,先关店再查抄……这样的循环体系来实现的。所以这样的体系,在对付自身平台上如此庞大的假货阵营,要想彻底杜绝假货,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如何的庞大呢?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公布的中国主要网上交易平台的抽查数据显示,92个批次的6类商品中,全行业的正品率为58.7%,淘宝仅为37.25%,如果把这个比例放大到淘宝平台上超过10亿的商品和上万的三级品类之中,那几乎就是天文数字了,Michael Evans在国际反假货联盟大会上提到的9800万购假成本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所以,对于阿里来说,肯定还要有太多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不知道我们的消费者能否有这样的耐心,可以一直等待下去。

前几日看过一则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女士在《舒立时间》栏目采访京东刘强东的视频,胡总编也曾站在消费者角度向刘强东提问关于假货的问题,刘强东的回答简单平实:所有入驻京东平台的卖家,只要发现售卖一件假货,索赔额度起步就是100万;同时跟工商局、质监局两个国家执法部门联动,后台信息打通,发现售假者则把所有信息传给执法部门...让售假公司彻底倒闭,京东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售假公司倒闭……

由此可见,作为电商平台,仅仅依靠几次联合执法、自纠自查,是无法杜绝假货的,只有从源头上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体系,才能从源头杜绝假货。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及京东对假货“零容忍”的企业文化和制度体系,包括“京东标准”,神秘抽检、外部监督,360°监管体系在杜绝假货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京东的采购体系中,采购人员只负责将供应商“采”进来,“购”多少由销售人员负责,两套人马各司其职,避免了权力集中,也最大可能减少外部寻租的发生,对于不守规矩的供货商来说,要公关京东的采销人员极其困难。

打假也能变成竞争工具?

阿里打假难,除了前面说的理念和体系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按照NetNames的估算,淘宝商品中仍有20%至80%为假货。那么一旦淘宝的假货全部清除,淘宝网或将不复存在。所以,淘宝只能对假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淘宝的命运已经与假货紧紧拴在一起。换言之,假货是淘宝商业模式的必然产物。

所以,一个靠假货发家的平台,一味打假,最后也不过是在打自己脸。更何况,消费者、媒体和投资者早已经见怪不怪了,淘宝还有什么打假的动力呢?这也就是马云喊了这么多年打假,淘宝的假货依然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

所以作为阿里,假依然在继续打,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显然淘宝并不想一直打脸,原因很简单,打假除了可以被阿里当做作秀的砝码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作用,那就是打假也可以成为打击同行的工具。很显然,既然自己的脸必须要打,那同行们你们也不能闲着。毕竟什么时候打,打谁,怎么打,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完全看需要。所以这个观点看似也可以理解,但是认真想想,笔者还是挺多困惑的,因为如果真的是这样,阿里打假的敌人到底是假货还是竞争对手呢?

尾声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联合查抄,毕竟是一件抵制假货的实际行动,然而作为消费者,有理由质疑举措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关店不是杀鸡骇猴,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从源头尽量杜绝,否则只能等待一个平台把所有的售假店面都关了以后才敢放心购物,这无疑是对消费者对电商平台信任积累的沉重打击,“失信于民”,无论对于品牌、企业、部门还是组织,都将是毁灭性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企业已把这种出镜率颇高且轻车熟路的联合查抄当做作秀的砝码和向公众表功的筹码的时候,相信,距离公众弃之而去已为时不远。

电商企业们,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消费者对你们的信赖,“打假还需自身硬”是每一个消费者对你们的真诚嘱托,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诚意及举措,打假也请打出诚意,打到点子上,能够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营造一个安心的网购环境。


    关注 电商天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