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之惑(祸?)

 

北京十一学校应不应该改名叫“北京拾壹智力密集型工作者预备训练基地”?...



昨日惊悉我校校服中心得到了一个新的名称——“料里”,大惊之余不由得击节叫好。这次命名着实贯彻了十一学校公共场所近年来的命名原则:越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越好。


图片来源:SSC学生成长服务中心

最近十一学校翻新了一些设施,又新建了一批场所。有关部门大概觉得需要有一些精神文明与新创造的物质文明对应,于是就要给这些场所捏造一些名字。仅仅使用它们本来的名字太过庸俗,新的名字一定要标新立异,体现出新的气象。十一学校就这样有了“灥湾”、“翼阁”、“远翥楼”、“上达餐厅”、“生活学院”......

我发现,这些新出现的名称大概有三个特点。

一是用字生僻。“灥”、“翥”、“Apprenticeship”(“思齐”餐厅招牌上的英文翻译,实在不知为何使用这个词来翻译“思齐”),难怪有人说以后走在十一学校要随身携带字典,还要汉英词典各带一本。







二是追求形式上的浮夸。为什么六个食堂要用六种美德来命名?“知礼”、“敏行”、“居敬”,精神正常的人看到这些词汇都不会想到竟然是几个用餐场所的名字。如果要响应中央号召,“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我提议把图书馆二至四楼六组十二个厕所用十二个核心价值观来命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让师生出恭之余不忘领略我国之伟大,岂不美哉?

三是无关场所的实际功能。科技楼改名“容光楼”、国际部教学楼改名“远翥楼”、食堂被冠以“未来学习中心”、宿舍成为“生活学院”。我活在十一学校渐渐感到一种后现代的不真实感,有种奥威尔式社会的影子:“真理部”专门制造谎言,“和平部”专门负责打仗,“友爱部”审判阶级敌人。

当然,命名并不是一无是处。若干楼群如果皆以甲乙丙丁名之,没什么趣味。但是,命名应该切合实际,服务群众,起一些人们易于使用的名字。地名属于约定俗成,没有必要命名的硬要命名,已经命名了的硬要改成更为高大上的名字,往往不会成功。如今询问十一学生“知礼”“上达”“思齐”当中哪一个是西一食堂,估计没有哪位能立刻回答出来。(答案是哪一个都不是)徒具其表,跟所对应的地点其实没什么关系的名称,无益有害。

命名之风在十一学校仍在继续。前几天看到一则风转的启事,说要为维修后的国际部大楼——哦不对,远翥楼——里面的公共场所征集名称。我实在难以想象在之后的一年里生活在一个到处插着布满我不认识的汉字的大楼里生活。如果硬要这样,我建议“北京十一学校”改叫“北京拾壹智力密集型工作者预备训练基地”,让学校本身的名称也跟里面地点的名称统一起来。


    关注 水杉无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