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纪录】他一直认为艺术能够改变世界,保卫和平——劳森伯格

 

“有一天我醒过来,这个念头把我吓得要死:我一步步地把美国的每一寸拍下来。”(关于《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缘由)...





劳森伯格在中国

展期:2016年6月12日—8月21日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2016年6月12日UCCA推出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向中国观众呈现弥足珍贵的大师展。罗伯特·劳森伯格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撼动的影响力。1985年,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一时万人空巷,甚至直接促进、推动了当时轰动中国艺术界的“’85美术新潮”先锋性艺术实践运动。本次展览也展出了劳森伯格长达305米的传奇式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其长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展览中都实属罕见,追溯了劳森伯格不同时期的创作实验。
关于《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有一天我醒过来,这个念头把我吓得要死:我一步步地把美国的每一寸拍下来。”(关于《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缘由)“为什么将这件作品的尺寸做得这么大?”

“我曾在巴黎展开画布进行创作,那时我非常天真地认为只需要画人。那是我第一次将自己看作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我会让人们坐在一个适合的位置上,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画布当中。这几乎是相同的概念——现在我在这块画布上描绘的是世界,所以它不能被尺寸阻挡。”

“公众该如何去观看这件特别的作品?作品中有所谓的开始与结束吗?”

“我从不喜欢事先对作品有所期望或是去说明作品。存在某种特殊的时间顺序,像是日记或是新闻日志。我觉得人们必须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观看,尽管会有一些迂回曲折。

文献来源(节选):John Eldridge, “One Big Painter”, Lifestyle, 1984.
  关于中国之行    

现在是我第二次在中国工作。我首次在中国工作的时候大概是七年以前。那时最令人害怕的东西不是审查制度、政治或者生活,而是人们并不清楚彼此在做什么——再也没有了好奇心的事实。我认为,对任何人来说,那都是一种最坏的生活。于是,我更加努力地希望实现“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简称“ROCI”)。

中国内地及西藏省的公共反响怎么样?

我们首先在北京举办展览。到场率非常之高。我们占用了几乎整个的北京国家博物馆。他们不断提供给我更多的展览空间,这几乎快要让我破产。他们对理念感到兴奋。更多的空间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工作意味着更大量的运输工程、安保和集装箱,但是我们不能做不到位。最终,我们占用了除了一个侧厅之外的整个博物馆。大概是展览第二周的周末,7万或是70万人(莅临现场)……当你以十亿人口为基数,那么谁能数得过来参观的人数?那之后我们去了拉萨,在那里,我们遇到的情况彻底不同,那里的人从未想念过艺术,因为他们未曾审视过艺术,因此那里没有预设的艺术文化。

那里的大部分人都非常坦率大方,通常很友好,并总是很好奇。他们总是随身携带着一种家庭自制的饮品,叫做酥油茶。他们将其灌入汽油桶中以便搬运,在大街上,如果他们看你顺眼,就可能让你停下,并给你一杯饮品。 他们对你作品的具体反映是怎样的?

他们像学者一样研究着每件作品。我努力为他们所做的作品都是可以观看,或者进行实际的接触或操作的。实际上,我曾想过,我很担心自己在进行关于西藏的创作时会感到拘谨,因为通过直觉和信息、而非事实,我意识到自身与西藏文化之间已经存在了许多共同之处:关于最常见事物的赞美,如在废弃之物中的精神。在街上发现的一根骨头在同一家庭里被当作一根金条。同样,他们在神龛上的画作非常精美,使用了“滴画法”。任何地方都能成为神龛,墙上的任何一道裂缝都是圣地。 你对中国之旅的看法是怎样的?

从个人角度说,我感到和藏民非常亲密。我或多或少的活得像个吉普赛人,这看起来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类似。(节选)罗伯特·劳森伯格访谈、《纽约时报》 纽艺术与休闲”版/ 1986年10月4日
  关于劳森伯格    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2008)

罗伯特·劳森伯格出生于德克萨斯州阿瑟港。1949年迁居纽约,1951年在贝蒂·帕森斯画廊举办首次个展。受到黑山学院先锋实验实践及纽约晚期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他发展出个人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凭借开放的艺术理念,他使用废弃的家常物件、商业产品、建筑废弃物、印刷品谱曲出视觉的和谐与杂音。1953年,他开始着手被其称为“混合绘画”(1953—64年)的系列创作。

1982年夏,劳森伯格到访中国三周,旅行期间,他没有局限于自己惯用的黑白摄影媒介,而使用了超过五十卷的彩色胶卷进行拍摄。拍摄的部分图像被选用于艺术家长达一百英尺的作品《中国夏宫》(1982年)里——在这件作品中,他将叠加的摄影图像印刷在同一张纸上;同时,这些图像也被用于其他相关的项目之中,包括两本共收录了28幅照片的册页。中国之旅同时也推动他建立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会组织(ROCI,1984-91年)。为了这个流动的艺术制作及展览项目,他离开美国造访10个国家,以广泛收集材料、拍摄照片、结交当地工匠并展出自己的作品。1985年,他回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ROCI中国”。“ROCI”宣扬了艺术家对艺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及跨文化理解的信念,1991年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举办的总结性展览标志着该项目的结束。

   关于展览    1985年,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一时万人空巷,甚至直接促进、推动了当时轰动中国艺术界的“’85美术新潮”先锋性艺术实践运动。对于国内的当代艺术爱好者而言,距上次近距离观看劳森伯格的作品已时隔30年。

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期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将举办一系列相关公共项目,呈现中国艺术家、思想家的访谈,关注劳森伯格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并推出双语画册《劳森伯格在中国》,其中收录了UCCA馆长田霏宇的前言、策展人苏珊·戴维森与大卫·怀特合作撰写的介绍性文章,以及艺术史家池上裕子、UCCA助理策展人陈怡辰、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策展人朱丽亚·布劳特和许晓菁、研究助理珍妮弗·萨拉蒂等人的专题文章。《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在本画册中也将首次完整呈现。

☟ Action Media 一个用镜头写作的团队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Mobile: (86)18311158067

E-mail: action_media@163.com


    关注 ActionMedia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