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你懂哪些?

 

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也是包括无形的服务,或者它们的组合的。你知多少?...



在文章开始之前,先简单的看一下百度百科关于产品的定义: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由此可以看出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产品都指的是互联网产品,如果说按照面向的对象来进行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To B和To C 两类,这两类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简单的来说就是To B的产品更注重的是用户价值,相对来讲用户的学习成本和转换成本也比较高,而To C 的产品相对来讲则更注重用户体验,用户的学习成本和转换成本也相对较低。主页君对To B 的产品了解甚少,就仅仅说一下关于To C 产品的一些东西。

To C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PC端的产品,一类是移动端的产品。PC端的产品主要有B/S和C/S 两种形式,B是指Browser即浏览器,C是指Client,即客户端,S则是指Server,简单的来说就一类是直接在网页上就能使用的产品,一类则是需要安装客户端才能使用的产品。

移动端的产品与PC端的类似,一种是Native App,也就是通常说到的原生应用,就是手机里装的各种App,另一种则是Web App,即利用手机访问网页版,以公众号为例,还有一种是Native与 Web的混合,比如微信中的红包功能,朋友圈中的链接。下文所说的都是移动端的产品…

写在最前面的话,产品分类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有很多产品可能既属于这一个类别,又属于另一个类别,也有可能说产品不属于任何一个类别。另外分类也并没有什么卵用,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移动互联网下面也是有着很多细分领域的,不同领域的产品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尽早确定自己想进入哪个领域,然后在这一个领域去沉淀,不要频繁的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跳换。下面为互联网产品的主要类别:

1

工具型产品

工具型产品顾名思义就是工具类的产品,比如闹钟、计算器、天气应用、便签……等等,这类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场景较为单一,用户黏性差,变现能力差,通常情况下用户都是在用到的时候才会想起来,用完就走了。

另外由于工具型的应用一般是不需要注册的,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属于一个没有沉淀下来任何用户信息的流量,并且工具型的产品的竞争壁垒相对较低,用户的转换成本也较低,所以一般的工具型产品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之后就会慢慢的引入其他功能,往平台型的产品进行演化,或者说往社交的方向进行转化。
2

社区/社交型产品

把这两种产品放到一起是因为它们两个有点相像,也有人会把这两种产品形态混为一谈。虽然这两种类型的产品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他们还是有着不同的,社交多为一对一的关系,按关系类型又可以划分为熟人社交(比如微信),陌生人社交(比如陌陌),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比如QQ),社区则多为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比如豆瓣、知乎、妈妈社区等。

社区/社交型的产品前期的冷启动是很困难的,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建立怎么一块愉快的玩耍,网传小马哥当年亲自扮女用户陪聊来引进新用户,陌陌则是利用约炮作为切入点,微博早期是引入大V,知乎早期则是利用邀请码。然而一旦用户在产品内沉淀了关系链,就会造成转换成本较高,不会因为仅仅只是其他产品体验较好就会轻易的进行转换。

互联网三大定律之一的迈特卡尔定律指出: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使用者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如果按照这个定律来计算QQ或者微信的价值的话…..
3

交易型产品

B2B、B2C、C2C也好,C2B、O2O也好,本质上都是连接人与物的商品或服务,所以就把他们统统划分到交易这一类来了。这类的产品相对而言产品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产品能够满足用户正常的任务流程,交互设视觉体验不至于做的太差就行了。你是因为淘宝的交互动效做的很炫酷还是因为淘宝的视觉设计做的很好而选择淘宝的?恐怕都不是吧…产品的丰富程度以及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以及物流才是这类产品的关键,当然对于某些产品前期你可能需要强大的地推团队,后期则需要强运营。

交易型产品又主要分为平台型和垂直型,平台型的产品比较知名的有阿里系的、美团、饿了么等,垂直型的有聚美优品、唯品会、凡客等,当然也有既做平台有做垂直的,比如京东…平台型的交易产品在最开始会陷入一个先有用户还是先有商户的怪圈,没用户的话商户不会入驻,没商户的话用户来了发现什么都没有,下次也就不会再使用。

最开始的时候没有用户,拿什么来吸引商户入驻?补贴…那有商户了没有用户怎么办?补贴…那没钱怎么办?没钱就不要想着一上来就做平台了,会死的很快的…另外在引入商户入驻的时候,是先引入知名商户创造品牌效应呢,还是说先吸引广大长尾商户入驻,然后再引进知名的商户呢,这是个问题…而垂直型的产品,主要依托于强大的后端供应链的支撑。
4

内容型产品

这里的内容是指广义的内容,比如文字、语音、视频、音乐,主要分为内容的生产、内容的加工,内容的消费以及互动这几个环节,当然也需要维持内容的质量:

内容的生产分为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PGC (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UGC如微博、论坛、问答等,OGC常见于新闻站点、视频网站,PGC与UGC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

内容的加工则是将生成的内容进行分类处理,进行加精、热点或者置顶处理,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推荐等,内容的消费则是用户对内容进行消费,并且通过点赞、评论、收藏、分享等实现与作者或者朋友之间的互动。
5

平台型产品

很多产品都是从工具型产品进行切入,然后慢慢的引入其他的功能,一步一步的成长为平台型的产品,甚至有的产品本身已经能够形成闭环,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不要想着一上来就能够做成平台,想那么做的产品多数都已经死了…
6

游戏

游戏是一个独立于其他互联网产品的产品,与其说它是一个产品,倒不如说它自成一体,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游戏产品应该算是移动互联网产品中最复杂的,当然我们是在谈论网游,不是一般的小游戏。 游戏需要有任务系统、成长系统、装备系统吧,也需要有商城系统、交友系统、聊天系统吧,还需要有地图系统、新人指引、反外挂系统等等吧,随便拿出来一个系统都差不多快能够独立成一个App了。
7

其他

不知道怎么归类,或者不好归类的,都归到其他…

以上是按照产品类型进行分类的,在以上的划分中也能够看出来,对于不同的产品,制约产品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不一样的,而从另外一种维度进行划分则能更明确的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决定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可以将产品划分为产品驱动型、运营驱动型、技术驱动型、资源驱动型,顾名思义就是产品本身、运营、技术和资源分别可能会制约产品本身的发展。

对于产品驱动型的产品,是更为注重用户体验的,以优异的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来驱动产品本身的发展,这样的产品较少,并且也是需要后期的运营推广的。运营驱动型是指产品本身够用就好,更为关键的是后期的运营和推广。

技术驱动型则是指产品是由技术本身进行推动的,有的产品本身就会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比如搜索。资源驱动型则是指需要有着相关的资源进行支撑才能够展开的产品,比如12306、流量等。在不同类型的产品中,产品本身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PM起到的作用大小也是不同的。

另外由于最近几个朋友私戳我,问我关于产品的职业发展道路的,就顺便说一下产品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见下图…另外我觉得金字塔模型应该更符合现状一点。



最后送上一张图,关于Google Play的热门App Matrix,亮点自寻...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公众号ID:PM小白酱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 PM小白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