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都如鲠在喉

 

儒家文化里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华夏民族的传统生死观说道“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我喜欢看《奇葩说》,每期不落,追了三季。喜欢的原因很多,无数期的话题直戳心脏,辩手风格迥异奇葩居多,节目争议颇多却不失真性情,最重要的是三个主持人的质量高度,他们各自的节目我也同样喜爱。

这当中有很多期节目的话题都很有意思,有些脑洞大开,有些全无边界,但更多的是触及到生活各个层面的话题,关乎你我,每个辩手的所站的论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辩论思维,也许用一个最近非常时髦的词来形容,那就是这个节目拓展了你的“维度”,每一期新的辩题各位“奇葩”选手们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但是往往更打动我们的是这个节目中体现出来的“真”,真实的观点,真切的情感,以及对于世间存在的各个形态“真”的理解和包容。

有很多期话题我在看的当下都很想要写,但是因为懒最后都作罢。这一期的话题是三季以来最沉重的一个话题,《奇葩说》现场难得安静,整场都没有了以往的逗*和戏谑,因为这是一个伤心的辩题,触及“生死”,很多人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如鲠在喉,不知该如何作答,连辩论高手、暗黑学掌门人黄执中都抛却辩论理性,感性了一回,走了心。我纠结了好久,要不要去碰这么沉重的话题,最后决定写下感受,只为记录。

辩题: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当亲友得了绝症,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这个辩题问出来,很多人的表情都是一致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一脸迷茫,呈现出恐慌,甚至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痛苦回忆中。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导,老师和家长教会了我们很多,却唯独没有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死。儒家文化里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华夏民族的传统生死观说道“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我们的文化中避谈生死,所以不聊不想,尽量地去回避这个话题。但是,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我们总会面临到,要有很多种境况逼着自己去学会告别,面对死亡。

在面对到这种选择的时候,每个人考虑不尽相同,站在论点两方,他们说:

“我要鼓励她撑下去,因为她在,家还在,爱还在,灵魂就在”

“看到亲人面对疾病的痛苦,心里百般纠结,我们是否要看着他们人工的活着?让导管流进去维生的液体,流出来她的意识、尊严和体面。”

“调查显示九成的绝症病人在作出那个决定的时候都是因为无法忍受疼痛的折磨,认为死了就不疼了,但是在但凡不疼那么一点点的时候,就有求生的意识,想要再试一试。那作为亲人的我们是不是该鼓励他再撑一撑?”

“每一个绝症病人最担心的两件事情一件是缺少战胜它的勇气,另外一件就是怕对家人造成拖累,我们是不是该给他绝对的鼓励和全力的支持?”

“我们一面在尊重亲人的自由意志,尊重他的选择,一面又无法做到感情的潇洒,心中有万般不舍”

“亲人每一句的鼓励都会给病人造成难以割舍的羁绊,而每一句鼓励的话都带有社交色彩,因为你没有真正的去体会过,作为病人本身在承受着这些感情负担,导致他很多真心话说不出口,关闭了真正沟通的话语”

“我们都不是生死这场战役的过来人,对于选择谁都没有有话语权”

这场辩论没有结果,也没有输赢,而且不管是辩手还是导师最后都放弃了辩论,因为这只是一个话题的引出,引人思考,这就是意义所在。也许用高晓松现场做的一首诗来表达更好:

“我鼓励你撑下去,但我尊重你的选择,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都是被你影响的。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

在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你痛苦万分,但是至少你还有选择,但当你只能接受,而且当这个消息来的猝不及防,没有任何准备和转机的时候,你的打击和痛苦会比选择来的还要剧烈。深刻的体会过,甚至很多年都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也不愿意提到任何相关的话题。主持人马东在提到自己的父亲马季去世时,十年过去还是满眼含泪,他对当时父亲的突然离世一直放不下,三年后他做了一个梦,梦到父亲跟他说:“我今天才是真的走了,很高兴与你做了一世父子,有缘再聚”。他始终不相信这是父亲跟他说的,他很清楚的知道父亲在去世的那一天就已经走了。但是在那一刻他才真正放下,他在潜意识中让自己真正放下。

李开复在患癌症后拍了纪录片《向死而生》,他因为生病,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在那个时候他才觉得应该放下欲望、成就、荣誉……开始由衷的热爱生活,感受生命。其实,这个话题你谈或者不谈它都在那里,它是很沉重,但是正因为它的沉重和不可逃避,才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要去爱,要活在当下。


    关注 今天你真好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