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自杀-死亡焦虑

 

张海音公开课内容摘要...



孤独

自杀

  死

              亡


  焦

  虑

       


张海音公开课
主题:孤独-自杀-死亡焦虑
课程内容摘要
死亡焦虑是一种驱力,死亡本能,攻击冲动,是内在基本心理背景,不断企望融合,回归子宫。

据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数据显示,自杀是中国15-34岁年轻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每年200万自杀未遂者中2/3在15-34岁,且几乎未接受过心理评估或治疗。研究发现,偶然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只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促发因素,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是内在的,包括长期的家庭养育环境不佳、适应不良的人格心理特征以及精神疾病。

自体表象和客体表征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客体关系单元”的关系存在,以驱力和情感链接。



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情感的大海,我们渴望回归的调和状态。弗洛伊德称为“海洋般的体验”。

在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故后,会促动我们重新对存在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反思。

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出众,非常成功,但内在感觉迷茫、空虚。

瓦格纳将情欲理想化为这种忘形感的原型,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结尾,漂泊者因森塔的爱情和自杀而得到了最终救赎。



那种合而为一时心醉神迷、全然忘我的狂喜体验有时候与对死亡的接纳——甚至对死亡的渴望——联系在一起。

主体与客体合二为一,自我与大自然或爱人融为一体,这种融合可能正好反映了我们与母亲最初的一体化状态——我们的生命从这种一体化状态中开始,然后才逐渐分化为独立的实体。

对弗洛伊德而言,自我的分解只不过是对婴儿状态的回头一瞥,以前,这种状态可能确实充满幸福,但它代表的是一个注定会失去的乐园,任何成年人都不能回归,也不应该希望回归。

编辑 / 蓓兰
配图源自网络
 - More - 
《精神分析与孤独十讲》微课摘录

强制性孤独

孤独的用途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人类关系的意义

原创文章

自恋的境界

心理咨询行业动态  || 张海音

别人看重我的并不是真正的我——假性自体的痛苦

忍辱负重,只为被看到

责任心?支配性? ||  有多少烦恼来源于“为你好”

情人节❤读科胡特

自我牺牲,令人感动,让人内疚 ——受虐,迎合,支配

微信公众号:haiyinz


    关注 张海音心理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