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绝世励志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跌宕起伏,如泣如诉,字里行间,可见他心谦如蚕丝,志坚如钢铁,悲怆忧郁与壮怀激烈相互交织的宏大情怀。...



常常在想,当我们这一代人百年以后,我们的QQ、邮箱、微博、微信等等东西将作为怎样一种形式而存在,是作为一种网络财产传给下一代,还是作为遗物埋进宇宙一般的网络……如果那个时候,要研究一个人,为他写一本自传,可能就要从整理这些网络遗物开始的吧。
那如果是古人呢,百年前、千年前的古人,要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恐怕就只有研究他们流传下来的书信了。今天就给大家推荐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一封信——《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收到任安书信的时候,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虽是皇帝近臣,实则宦官一枚,为当朝士大夫所不耻。任安呢却以为司马迁身居高位,应该向皇帝推荐人才,司马迁早就因李陵案偿尽人情冷暖,摸清了汉武帝的脾气,不再向皇帝进言,也知道此时的任安可能也不能理解自己,暂时没有回信。不料,后来任安却因事下狱,差点命丧黄泉,与司马迁有了同样的遭遇,此时此刻司马迁可能觉得任安已经可以理解自己了,才给他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回顾了自己一直以来精忠报国的志向,描述了李凌事件始末及自己无辜获罪的过程,虽然内心无比屈辱与悲愤,但他却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为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表达了“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坚强决心。
这是一篇绝世励志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跌宕起伏,如泣如诉,字里行间,可见他心谦如蚕丝,志坚如钢铁,悲怆忧郁与壮怀激烈相互交织的宏大情怀。开篇就以“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回答了任安在来信中对自己没有担负起向朝廷举荐人才重任的质疑。回顾年轻时曾也有“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的幻想,但当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过后才发现“事乃有大谬不然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当代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几千年前,司马迁早就感慨过了。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趋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他与李陵虽同朝为官,却连顿饭都没吃过,一杯酒也没喝过,之所以要为他出头,向皇帝进谏,是因为“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风。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他认为李陵为人光明正大,乃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虽战败投降,却是不得已而为之,更为朝廷之中那些落井下石之人而气愤,他决定帮李陵说话,完全出于公义,却换来打入大牢,处以宫刑的惩罚。当是时“家贫不足以自赎,交游亲近不为一言”,让他阅尽人情冷暖,发出“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的感叹,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怎么对那些凡夫俗子说得清楚……读来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太史公又道:“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列举了历史上那些著名士大夫的各种遭遇,经过分析总结,认为贪生怕死、顾念妻儿父母乃人之常情,勇怯强弱都是形势所造,没有天生的英雄,也没有天生的胆小鬼。“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这封信的最后,太史公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他之所以不“引深藏岩穴”的原因,“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他早就在写《史记》这本书了,还没写完就遭了宫刑,他一定要忍辱负重写完这本书,不完成《史记》这本书,绝不轻易死去,纵然被人误解又如何,纵然被人轻贱又如何,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只要写完它,死一万次又如何?在这样强大信念的支撑下,他终于完成夙愿,写完《史记》这本千古名著,留名青史,为现在的你我所知。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伟大的人物,都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当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他似乎就已经知道自己的书将会千古流芳了,也许当他为李陵说话的时候,也已经预见到了可能的结局,但是他怎能昧着良心说瞎话,怎么能看着国家栋梁蒙冤而无动于衷,否则他就不是司马迁了。但是那也只是不是那个时候的司马迁,当他受了宫刑以后,便不再对皇帝报任何幻想了,也看透了官场是非,当好友任安下狱时,他不再向汉武帝进言,尽管当年他会为一个毫不相干的李陵说话……

张文轩.2016.4.11.01:18于成都


    关注 文轩书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