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随笔】享受:书店·影像·诗

 

书店,遍布于每一座城市。人们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感知体验生活的细微变化,为之欢喜为之愁。有那么一刹那,你是...









书店,遍布于每一座城市。

人们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感知体验生活的细微变化,为之欢喜为之愁。有那么一刹那,你是否会想要去一个地方寻得一份安宁与愉悦?这个地方是哪里?答案千万种。我想带给你的是其中一个答案:书店。当然,借用司马迁先生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书店利薄,我们的身边,不为利任性而开的书店太少了,开在闹市的书店也太少了,所以这份安宁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体验到,今天想来推广一部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只是想说说书店的存在,它的美,它的好,因为得先知道它的好,才会对它怀有无限憧憬,才会有动力让它成为真实。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以后能在家旁看到纪录片里展示的这些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书店,这些书店长沙很少有,正因为很少,所以更令人垂涎。我一直觉得书店是孩子们的新天地,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他们是可以成长变化的,孩子们应该憧憬美好,并为之而奋力向前,这样才可以看到更美的“风景”,到以后的某一天,见过大千世界的孩子们回想起如今,大概会明白:世界很大,多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精彩。这部纪录片只带给我们数量有限的特色书店,而我期待的是更多的人看到这书店背后的文化苦守与五味杂陈。



影像,丰富了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电影刚刚诞生的旧时代里,人们无数次为之惊叹,那一帧帧播放的黑白影像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从那一刻起,影像就肩负着时代的,历史的,永久的启示意义。台湾的侯季然导演在大陆并不出名,他的这部纪录片也是着重于生活细小处,但他的“小”让我看到了他的无限性。《书店里的影像诗》是每集短短三四分钟的一组纪录片,它记录下了台湾40家独立书店的样貌以及店主人独特的内在心灵。影像里展示的那些立体书、镶嵌着动物皮毛的书、一本本泛着陈旧的暗黄色的年代书,无一不是“最常见的”精品,我的孩子们看到后,一句句“真神奇!”“我也想要!”,感叹声不断,相信这部纪录片也在这一句句赞叹里实现了它的推广价值。

诗,可以洗涤城市里每一个人的心灵。



今天的诗人越来越少了,诗本身的存在可以让人们得到洗礼,但它的存在往往也被扼杀了,因为利益之下难得诗意的净土。在每个班上课都有孩子提出疑问,多好,孩子们会提问了,但疑问都是一样的:这些书店怎么盈利呀?其实影像诗里大多数的店主人都是为了“守住”那些内心里“真”的东西而坚持着他们的文化苦守,我也只能一遍遍告诉孩子,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东西不能仅仅靠“利”来衡量……每个孩子都是最初的诗人,课上,这五十分钟我希望他们暂且待在阿拉丁的神灯里,感受诗意与想象。我们如今的孩子,生长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了,他们的成长中“利”的灌输太多了,所以虚空的诗意被挤压到墙角,无人理睬。直到以后的以后,也许有一天,以“利”为由头的争夺愈演愈烈,闹得不可开交,以哲理抒怀的“诗”就会出现,然后普渡众生,可惜“利”的循环太久了,一时半会儿不可破。侯季然先生也许正是不能安于现状,所以为我们用影像展示了更多书店里的诗意,用他的小视角给了我们一份书店里的影像诗。擅自揣测一下吧!我想他应该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喧闹背后文化苦守的意义。文字带给你的是我理解的诗意的享受,我希望的是我们的视角随着《书店里的影像诗》延伸到更远更远的地方。是否文学,不应仅存在于学校里,作文里,更应走到喧嚣处,在闹市里被人们了解然后习惯。文学伴随着木浆纸张,纸张上的文字本身,都是一种味道,就像黑胶唱片的沙哑味道,那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请静静享受吧!





孝和微信

微信号:xiaohewenhua(←长按复制)

老有所依,老有所得



    关注 孝和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