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意为王的时代,为什么广大一线教师反感“教育创新”?

 

这是一个创意为王的时代。对于一个行业,不创新则很可能意味着衰亡,甚至速死。对于个人事业而言,缺乏创新能力,则...



这是一个创意为王的时代。对于一个行业,不创新则很可能意味着衰亡,甚至速死。对于个人事业而言,缺乏创新能力,则很可能意味着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微软、苹果、微信、电商、三D打印、立体电影,甚至一些流行乐团或话剧社团,哪一样不是在不断创新中脱颖而出。周星驰导演的电影《西游降魔》《美人鱼》,还有开心麻花演出的话剧《小丑爱美丽》《乌龙山伯爵》等深受观众喜爱,正是因为它们在语言、动作、故事结构设计上都有层出不穷的令观众意想不到的巧妙又美丽的创意。而那些“正经”“常规”之作,很快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抱残守缺的时代已然成为古董级历史。

这也是一个人人创造的时代,为每一个人提供创造平台的世界。在朋友圈,在QQ群,在各种平台,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展示自己的创意才华。如笔者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用各种蔬菜水果给美女画像穿衣服;有人将西瓜等水果做成各种雕塑;有人用粉笔给城市绘出精彩绝伦的画作;有人用折纸教授数学等等。他们可能不是什么名家大腕。



但是,为什么在教育界,一提到创新,老师们就极其反感与抵触。笔者认为主要因为这些年教育界真实创新太少,而耍花样太多。毫无价值的耍花样又反复折腾教师,并将真实而有价值的创新覆盖。假茅台过多,真茅台也就没人感兴趣了。久而久之,大家又都回归到“我讲你听”“我布置你练习”的比较单一僵化的填鸭式应试教学模式,创新意识逐步熄灭。这种状况与一个创意为王的时代背道而驰,甚为遗憾。

我们看看现今一些学校的“创新”,有课间不准学生轻易离开课室的,有规定学生早读再提前半个小时的,有规定增加一个晚练的,有组织全校学生给家长洗脚的,有组织学生一边跑步一边高喊励志宣言的;有逼迫学生集体背诵《弟子规》的;有组织高三学生高考誓师大会并签名发誓的。笔者听说曾有位领导在高三学生高考誓师大会上讲授了一个故事:黑人跑步运动员被白人踢伤腿,依然顽强爬到终点。讲完后,领导以身作则,在讲台上就地趴下匍匐前行十几米。这一行为艺术具备一定的创意性、新颖性,也十分感人。不过价值含量值得商榷,劝人坚持苦学的理念也比较老套。这一切创新活动看上去很热闹,但却违背了对学生的几个有利原则。不是培育公民而是培训奴才不是开启智慧,而是愚昧大众

我们再走进教室,看看课堂上的创新。有位名师上公开课时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分成八各组,每个组就基础知识来提问,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笔者以为,首先,这不是什么游戏。其次,就基础知识提问,一下子圈定范围之后,很难生成智慧问题。再次,比赛谁问题提得多,而不是提得有价值,无形中又回到应试竞赛的老路。很多课堂一个新花样连着一个新花样,连三分钟的思考时间都不肯给学生,这种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真正的教育创新,必须具备原创性、价值度,否则就是胡折腾。

在教育活动中,真正的教育创新必须遵循一些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人文素养;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洞察力与创意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愉悦等。如果基本符合这几个有利于原则中的一项的教育创新,就应该鼓励。假如与这几个有利于原则都毫无关系的所谓教育创新,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在耍花样,可能是“伪创新”,甚至是“反创新”。

(原题“创新与耍花样的区别”,现题为《教师俱乐》编辑所加,内容有删改。投稿邮箱:1052332894@qq.com)

作者简介:

张荣锁,男,中国创造学会理事;荣锁公民意识培育小组创办人。著有《快乐创造》《如何高效学历史》《孔子思想病毒分析报告》等。


    关注 教师俱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